小学语文作文课实施开放式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2020-05-19张清珍
张清珍
摘 要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尤其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作文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可是现实呢?学生怕写、厌写,有的想写也不知从何处入笔。这就值得语文老师深思。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3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51-01
整整六年的语文学习,少说也有一百几十篇优秀的课文学生都在课堂中认真阅读、学习、练习过了。况且语文课本中的课又是编辑人员经过精心筛选、编辑而成的,其中有不少名家名篇。那么这些优秀的课文教师能否更加有效地运用,让它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让学生在“阅读——模仿积累——运用”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膊,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例如要学生写作文《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在习作前,组织学生春游,到实地欣赏春天的景观。春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山上的山水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的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地记下来,为描写春天的美景作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自身的需要。这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教师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深层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
二、阅读文本,注重模仿与积累
所谓“模仿”的性质,是指小學生主要靠模仿来丰富语言,并使语言规范化。因为语言有继承性,约定俗成,不能任意创造。基于学生善于模仿,需要模仿的心理学基础,小学作文教学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从模仿中学习作文。
(一)仿写句子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笔者将时间流逝的语句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独特的观察方法与表达技巧:用具体的动作、经历,描述时间悄然无声地溜走。这一段举例式的描写句式严谨、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有了朗读的兴趣、积累的欲望,很自然地让人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于是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把时间从自己身边溜走的情形通过“回忆——观察——仿写”描写下来。
学生作品:玩耍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过去;
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
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看书的时候,日子从眨眼间过去;
……
这一段段感叹时间流逝的生动、流畅的语句在学生笔下一挥而就。他们在进行句式仿写的同时,更多的收获是:感受到时间在无情地流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再让时间溜走了。
(二)巧用文章中的词语仿写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文章中的经典语段、好词、佳句。学生能有感情地把这些词句读好,那么教师能否让学生将这些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呢?
在教学《灯光》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把认为好的原因说一说。有不少学生找了描写郝副营长看书时动作的细节描写“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夹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幅插图……”其中“倚”“坐”“夹”“划”“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郝副营长看书时的情节描写得生动、细腻,似乎真的看到了这一幕。
这么好的细节描写,这么巧妙的用词,为什么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锻炼,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巧呢?笔者马上让学生想象一个动作情节,让他们运用这些动词把情节描写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模仿,可以达到长效积累的目的。这样,当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就往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了,进而可以“随用随取”了。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水,惟有源头活水来。”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捕捉、观察,从文本和生活中找素材,积累写作素材,活化生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