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班幼儿自然项目活动的开展
2020-05-19周琼
周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了“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目标,大自然作为幼儿成长的活教材,能有效促进孩子多种感官的发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我园借鉴瑞吉欧“项目活动”这一组织形式,遵循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依托幼儿园丰富的自然环境,开展了小班幼儿自然项目活动的研究。
一、小班幼儿自然项目活动的内容确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不仅是绿化,还是生动的课程资源。但是,面对满园的自然资源,教师该如何确定适合小班幼儿的自然项目活动内容呢?
1.广泛关注,丰富感知
小班幼儿思维发展主要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因此,亲身感受、直接体验是小班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去亲近自然,丰富感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自然事物,接触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广泛的关注和丰富的感知,是确定自然项目活动内容的源泉,也只有这样确定的活动内容才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
如幼儿在园里散步时发现芭蕉叶上有一道一道的纹路,因此对叶子上的脉络产生了兴趣;果园里的枇杷树结了小果子,摸上去毛茸茸的,孩子们再去摸摸别的果子,发现有的果子表面有绒毛,有的果子表面很光滑;爬山虎的叶子会变颜色,春夏季绿色,秋季开始泛黄,等等。幼儿在一次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运用多种感官探索,获得宝贵的经验。
2.弹性计划,逐步调整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兴趣转移在小班幼儿自然项目活动中尤为明显,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转变,及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让自然项目活动紧紧跟随孩子的步伐。
此外,幼儿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对植物感兴趣,有的孩子对动物感兴趣。因此,在小班幼儿自然项目活动内容的确定上,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有预设内容、有调整空间、可多线索并行、可多线索穿插的弹性计划。在活动开展初期,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可有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和方向,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兴趣逐步增减,还可以是多线索并行和穿插。活动内容是生成性的,也是阶段性的,必须始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二、小班幼儿自然项目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1.教师的角色——倾听者、观察者、指导者
在自然项目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心理、行为与表现投入极大的关注;追随孩子的脚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探索欲望不断调整和更新目标;和幼儿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建立彼此感兴趣的主题共同解决疑问,成为倾听者、观察者和指导者。
户外游戏时,孩子们在草地上发现几个圆圆、矮矮、黑黑的东西,有人觉得是大便,有人觉得是小树,有人以为是垃圾。看到孩子们争论不休,教师凑过去问孩子们:“有没有办法知道這是什么?”孩子们凑近闻了闻没有臭味,不是大便;又有孩子伸手摸了摸,觉得它硬硬的,有点像木头。教师鼓励孩子们将它和旁边的树去比较,他们蹲下来仔细观察,发现上面有一圈一圈的东西,更加确定这是树桩。砍掉的树还会生长吗?每天路过都会有孩子持续关注,终于有一天,孩子们发现树桩侧面长出了嫩芽,原来这真的是一棵树。
教师真诚地接纳、提供更多的感知机会,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有意识地引导、支持他们自发的观察活动,可以带动孩子们持续关注、探索植物成长的过程。有了教师适时的倾听、观察和指导,即便是一个不起眼的树桩,也可以成为密切关注的话题。
2.孩子的角色——天生的“艺术家”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的先驱洛利斯·马拉古兹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在自然项目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探究,运用表述、绘画等多种语言展示着他们对自然事物的理解,是具有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教师需要认可这些天生的“艺术家”,在幼儿进行表征时不被打搅与否定,教师需要做的是追随儿童的脚步,倾听与肯定,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指导,及时保存孩子们的“艺术作品”。
在自然观察的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稚嫩而童趣的语言诠释着新发现。看到刚刚长出的樱桃,孩子说:樱桃树上长豆芽啦!看到蚕豆花上的黑斑纹,孩子说:这个花上有眼睛!教师及时记录下自发性的童言趣语,帮孩子们整理出送给大自然的诗;孩子们想在画纸上勾勒眼中的自然,教师便提供画本和彩笔,让孩子们自由记录幼儿园四季,绘画作品成为孩子们的“自然笔记”。
多样的艺术表征方式,帮助幼儿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感性地把握自然世界,表达对自然的认知。大自然的美,让幼儿成为美的发现者,成为美的创造者。
三、小班幼儿自然项目活动的实施策略
1.捕捉幼儿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敏感捕捉,立足孩子们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天性,丰富自然项目活动的内容。
樱桃是孩子们喜爱吃的水果,教师用一个个适宜的问题,引领孩子们从春到夏在园里的樱桃树下观察、讨论、发现,自然地感受樱桃的成长过程。樱桃树叶子什么样?花是什么颜色?什么时候长出果子?果子什么时候成熟?孩子们观察发现,樱桃树的叶子刚长出来是红色的,长大了就会变绿;会开出粉色的花;花瓣落了刚长出来的小果子绿绿的像豆芽;等果子长大慢慢变红时就熟了。
兴趣与好奇是幼儿在自然项目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有了教师敏锐的捕捉和适时的鼓励,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效。
2.自主探究为主,提升解决能力
自然项目活动着重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即使是小班幼儿也可以进行积极的探究、推理,解决困惑。
夏天墙壁上的爬山虎为什么能爬那么高?孩子们顺着墙面找到紧紧抓着墙壁的爬山虎叶子,用力掀开发现叶子背面有吸盘能牢牢吸住墙面。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对爬山虎叶子的承重力展开了探究,虽然小班孩子采用的测量方法简单且不精准,但孩子们以挂钩下面吊书、吊积木等方法感知了爬山虎的承重力。
孩子们遵循内心的探究欲望,在實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适时借助外力,丰富探究途径
不断发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小班幼儿在大自然里的主动观察、疑惑、探索和思考,丰富并积累着经验。但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毕竟有限,必要时还需寻求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外援。
春天幼儿园的梨树上结了很多小果子,孩子们期盼它们快快长大。没过多久,小梨子上面也开始长斑点和小刺,陆续掉到树下。孩子们急坏了,梨树生病了?它得了什么病?要给它吃药吗?怎么治疗才会好?孩子们找园丁叔叔询问,离园时带父母去看梨树,请教师帮忙上网找信息。最终发现梨树得了“褐斑病”,要修剪枝叶,增加通风透光,把生病的叶子和果子清除掉,防止传染。
小班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发现了梨树生病的问题,在自身知识经验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借助外力,寻求成人的帮助,虽然获取的是直接的知识和经验,但过程都有幼儿自己的发问、思考和反思。
4.丰富幼儿体验,驻扎审美情感
小班孩子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审美和情感的发展并不遵循理性原则进行,多以幼儿自身的体验为基础。明显的“泛灵”特点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小班孩子提供了与大自然交流和对话的通道。
如孩子们看到葡萄藤上新长出的小芽,便欢叫着“这是葡萄的小宝宝”;在樱桃树下捡拾一片花瓣,有的说要带回教室保护它,有的说要把它们还给树妈妈;在灌木上发现一只小蜗牛,“嘘!蜗牛在睡觉呢”,一只小手轻轻地给蜗牛盖上一片树叶。这种客观自然的可感性与易感性,与幼儿的认知和发展特点相适应,自然事物的形状、结构、颜色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便在幼儿的心灵驻扎,促进幼儿审美和情感的发展。
“天地有大美”,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鸟一鱼都是美的源泉,不需要加以修饰就能激起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自然是新奇、形象、直观、可感知的,它以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形态展现在幼儿眼前,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去发现、探索和感悟。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也就能够自然地感受它的大美和灵气,能够培养起质朴的情趣,立下以感动生命为取向的审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