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分层 提升幼儿阅读品质
2020-05-19戚清波
戚清波
阅读,是幼儿语言发展、心智成长的必要方式。在实践中我发现:各年龄段幼儿集体阅读活动的组织,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很多区别。采取适合各年龄段幼儿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升思维能力、深化情感体验,实现品质阅读。
一、情境创设维度分层,激发阅读兴趣
各年龄段阅读活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作品特点,有适当的侧重之处,以激发幼儿兴趣,支持有效阅读。
1.小班:侧重创设真实可感的阅读情境
小班幼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可运用现场实境、直观教具、角色扮演、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创设真实可感的阅读情境。
如阅读《小熊请客》时,我准备了甜甜的香蕉、酸酸的山楂片、咸鲜的香肠片,让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品尝,从而真实地投入“请客”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做客的快乐,并理解相关词汇。又如在阅读《大灰狼娶新娘》时,我精心准备了道具:红盖头、尖尖的爪子、粗粗的尾巴。幼儿打扮成“大灰狼新娘”,和教师一起表演故事,在生动的阅读过程中理解情节。这些真实可感的阅读情境,让小班幼儿全程兴致盎然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2.中班:侧重创设“留白”思考的阅读情境
中班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升。我注重创设“留白”思考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有支持又有挑战的阅读情境中,将信息要素前后联系,有的放矢地思考、表达。
如故事《春天的电话》,主要表现了“动物、生活习性、季节特征”之间的联系。我从图片和录音方面进行“留白”处理,缺失一些关键信息,从而激发幼儿思考表达。可以是思考动物、季节特征和生活习性相应的联系——“小黑熊为什么要告诉小松鼠树上的雪融化了?”可以提供角色猜测对话内容——“猜猜看,小松鼠会对小白兔说什么呢?”也可以提供春天特征猜测小动物——“小白兔说河里的冰融化了,这个电话是打给谁的呢?为什么?”“留白”有效提升了幼儿观察、思维的目标性、有序性,提升连贯表达能力。
3.大班:侧重创设全面解读的阅读情境
大班幼儿的阅读内容,角色相对繁多,情节相对复杂。我借助“图标”的力量,支持幼儿全面理清作品脉络、读透作品主题。
如阅读《小男孩抓熊》,小男孩一路经过了许多地方,就制作了各个地点的小图标,让幼儿进行排图操作,有效帮助幼儿理清了情节发展线索,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又如阅读《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我利用图标“领带——围巾、衬衫——船帆、皮鞋——房子、皮带——小路、袜子——睡袋”,在一幅图上简明扼要地表现了巨人帮助小动物的全过程,为幼儿完整感受、连贯讲述提供了支架。
总而言之,阅读情境的创设,不是一味地追求各种手段的堆砌,只有切合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切合作品的特点,才能有效支持幼儿进行阅读。
二、提问设计难度分层,提升思维能力
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提问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可以体现教育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问有很多种类,比如:描述性提问、判断性提问、推想性提问、分析性提问、双向性提问等,阅读活动中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经验水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设计适宜的问题情境,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小班:提问侧重具体化,指向性明确
小班幼儿往往不能发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画面前后之间的联系以及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只能用简单句表达。我使用具体细化的问题,比如:这是谁?在什么地方?它在干什么……以此架构起幼儿对阅读内容有序地观察和表达。幼儿回答后,再进行梳理提升、完整讲述,进一步获得阅读内容的信息。
2.中班:提问侧重联系性,开放性增强
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思维形象具体,但思维过程常呈现无序化的状态,因而无法理解关键性的故事情节。对于中班幼儿,将零碎的问题加以整合,变具体性问题为有一定联系性的问题,以支持幼儿自主思维、展开想象、连贯表述。
如阅读《大象救兔子》,我出示三只不同表情的小兔,播放了一段时而欢快时而紧张的音乐后,提问:“小兔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问题需要幼儿把小兔的表情、已有经验和对音乐的感受联系起来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了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如阅读《巨人》时,我提问:“巨人做了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这样做?”这对于幼儿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都具有挑战,让幼儿有机会“跳一跳,摘到桃”。
3.大班:提问侧重整体性,自主性提升
大班年龄段阅读内容更加复杂,问题如果具体细致,会导致幼儿只能“你问什么我答什么”,呆板被动地阅读。因此我精心分析教材,多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提问设计更注重整体性,并给予幼儿必要的点拨,进一步提高幼儿独立思考能力。
如在阅读《聪明的小鸡》时,我提问:“故事的题目是《聪明的小鸡》,为什么说它聪明?请你在书中找到答案。”又如阅读《暖暖的黄围巾》,我提问:“这个故事里有谁?黄围巾分别有什么用?”幼儿有了思考的主线,会有意识地关注情節,自主架构对故事的理解。
幼儿自主阅读后,我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幼儿表达观点和感受:分组讨论,自由结伴讲述,更鼓励幼儿提问,说说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还想知道些什么。幼儿相互解答,进行思维碰撞,经验共享。值得注意的是,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幼儿在表达时观点可能很稚嫩,教师要积极地欣赏、肯定、帮助,小心地呵护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想说、敢说、会说。
三、分析感悟角度分层,深化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常常蕴含着美好的情感,给予阅读者心灵的温暖和快乐。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常会在临近活动尾声时这样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喜欢谁?为什么……”希望借此能帮助幼儿体验作品内涵。但是幼儿通常是沉默不语,或言不达意,活动气氛也一下子低落下来。
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思:这样的问题,要求有较高的概括分析能力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幼儿来说难度比较大,有时即便能意会也不能用语言精准表达。应该通过角色扮演、经验迁移、情境渲染等方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作品、陶冶情操、感悟美好。
1.小班:侧重亲身体验,感受作品内涵
我以一种尊重幼儿、吸引幼儿的方式,让小班幼儿身临其境,幼小的心灵慢慢地接受文学作品的滋养。
如阅读《小老鼠做客》时,我以“鼠奶奶“的身份,引领着幼儿进入一个温馨的亲情环境。当幼儿学着轻轻敲门时,鼠奶奶说:“我的鼠宝宝真有礼貌,鼠奶奶真喜欢你呀。”当鼠宝宝再次回到奶奶家,鼠奶奶热烈回应:“我的鼠宝宝,奶奶好想你呀。”边说边和幼儿拥抱。幼儿感受到暖暖的爱,也自然萌发了关爱他人的情感。
2.中班:侧重换位思考,领悟作品内涵
一般说来,中班阅读内容的情感内涵更加深刻,会“绕个弯”。我鼓励幼儿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如在《大熊的拥抱节》集体阅读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换位式思考也随之展开:“如果你是大熊,被小动物拒绝了拥抱,你有什么感觉?”“听到小动物拒绝拥抱的理由,你会怎么想?”“小动物送来了拥抱,大熊的心情又怎么樣?”从而让幼儿深刻体会大熊由“难受——后悔——感动”的情感变化;针对小动物的行为:“小动物为什么要拒绝大熊的拥抱?”“如果你是小动物,看到大熊很难受,会怎么想?”“和大熊拥抱,又会有什么感觉?”让幼儿体会其他动物由“气愤——宽容——开心”的心情变化,也能更好地感悟同伴间“友好相处、宽容待人”的真谛。
3.大班:侧重逻辑分析,内化作品内涵
大班阅读内容蕴含的情感内涵,更加需要教师将复杂的情节点进行梳理,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设计一连串有关联的提问,帮助幼儿理清每一层次的“因和果”,逐步内化情感体验。
如阅读《聪明的小鸡》时,我抛出了三个问题:“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比赛?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比谁的嗓门大?小鸡的获胜告诉我们什么?”通过层层理性分析,幼儿得出了以下结论:小鸡和狐狸比赛是想引来主人救自己。一开始比嗓门大,会引起狐狸的警觉。让狐狸获得跳高、举重比赛的胜利,狐狸会放松警惕,从而上当。小鸡获胜说明了面对困难或者危险,不要害怕,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师要精心分析教材,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用科学、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品质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幼儿打开智慧和爱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