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到真,收获精彩
2020-05-19夏丽华
夏丽华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园利用拥有种植园地的优势,将种植活动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展开实践研究,在培训学习、园本教研、课程审议的过程中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在问题导引、反思行为、实践尝试、建构新经验的模式下,种植课程体系初步形成,种植课程内容逐步丰满,不断实现从假到真的飞跃,收获了成长的精彩。
一、南瓜的故事——从假种植到真学习
(一)案例记录
2016年8月,中班徐老师请班级的保育阿姨提前将南瓜采收了,并及时栽种了大蒜,以便孩子们开学就能观察。徐老师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南瓜的藤蔓已越过了种植园地,容易将孩子绊倒、划伤。可是她的这一好心,却无意中使孩子错失了体验收获、自主探究的机会。这件事不禁让我反思,在种植活动中,究竟是老师种,保育员种,还是孩子种?
(二)案例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教育建议: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如和幼儿一起通过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引导他们体会人与自然、动植物的关系。我们以《指南》为依据,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引领下,积极实施课程改革,不断转变教师的观念,旨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经过一年的学习、实践、研讨,貌似教师们已有所改变,其实不然。我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包办代替、无故剥夺孩子的权利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园目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假自主现象。如何让教师们突破瓶颈,再次跃上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期?为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教研活动。
(三)策略支持
1.教研的前期准备
首先,我们在全园教师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抛出以下三个问题:谈实践——说说你班种植活动的故事;谈认识——想想幼儿可参与种植中的哪些活动?谈困惑——谈谈种植活动的实践困惑;针对问卷分析,我们获知教师种植知识的缺乏、教师在种植活动中的介入和指导策略的缺失阻碍了种植活动的质量,种植活动中的假自主现象还普遍存在。于是,一方面我们以《指南》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领域课程指导丛书》为依据,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做到“心中有幼儿”“心中有目标”“心中有种植”。另一方面,向大家推荐与种植相关的专业书籍,如《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坚持教育本真,拓展种植课程内涵》《小小园丁》等,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并通过园内qq群、年级组微信群平台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双轨学习,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行为、提高种植技能。
2.教研的现场研讨
我们邀请市区教研室的教師及市区骨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分为四个模块进行。(1)倾听心声,分享种植故事,交流种植经验,提出种植困惑。(2)走近名园,利用省群QQ平台,教师外出学习的经验,借鉴有种植课程成果的幼儿园的经验做法,对种植活动展开实践性引领。(3)理论对话,针对自己的理论学习,交流种植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4)分享感悟,通过学习、教研,厘清教师对于种植活动开展的想法与思路。
3.教研后的新经验
此次教研活动,教师们的思维碰撞,专家的现场引领,使我们突破瓶颈,认识到种植活动是“现场、开放、真实、愉悦”的,种植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真种植”能让孩子“真学习”“真发展”,并以此初步建构了我园的种植课程。
二、种豆豆——从假关心到真陪伴
(一)案例记录
2017年5月9日入园时,中三班天天奶奶气呼呼地抱怨:“糜老师,我家天天昨天回家闹死了,偏要挖土种豆子,身上弄得脏死了,我就不懂,种豆子对孩子有什么好处,乡下孩子都不做的事,还让他们做啊?”尽管糜老师解释说种植活动可以让孩子参与劳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可天天奶奶就是不听,留下一句:“大道理别和我讲,种植可以学数学、可以认字吗?”就走了。
(二)案例反思
种豆豆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转变家长的观念,与家庭建立双向互惠的关系,让家庭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之中?我们认为应该组织相应的活动来转变家长的观念。
(三)策略支持
1.教研的前期准备
我们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理念、种植课程实施的意义,征集家长对种植课程的建议;另一方面与教师交流,收集种植课程的案例,家长参与课程的途径及过程,家长参与课程后孩子改变的案例,等等。
2.教研的现场研讨
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我们邀请家长和教师一起踏上教研之旅,开展了“乐种植、慢成长”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第一环节是园长介绍我园的种植课程,让家长深刻地了解种植课程是我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种植课程的展开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第二环节是教师分享种植课程案例,通过PPT、VCR等形式展示孩子在种植活动中的学习、交流,让家长直观了解到孩子能够通过积极参与种植活动习得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三环节是家长、教师交流对种植课程的困惑,并由市教研室徐晓莉老师、区幼教中心俞小莉老师从理论、实践层面进行释疑解惑,以使教师、家长达到思想上的统一。第四环节是观看两个亲子情景剧表演,也是班级收集的真实案例。一个是《楠楠家的种植故事》,再现大二班“葱葱部落”的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的有效参与,从收到班级倡议书→召开家庭会议→制定计划书→花鸟市场选苗→测量选择合适的盆→查询移栽的注意事项→照料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让家长学习怎样参与到种植课程中。另一个是《大树挂水啦》,再现的是由孩子发现大树挂水的现象,追问“大树为什么挂水”“大树挂的是什么水”等,在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后,家长把孩子关注的案例反馈给老师。由此班级生成的园本活动,让家长了解在课程改革后,幼儿园课程不再是统一的死教材,而是关注幼儿兴趣、需要、经验的活课程,是家长也能参与、设计的课程。最后一环节是家长、教师各抒己见的分享感悟活动。
3.教研的新经验:家长在亲子种植、参与亲子教研活动和评价的过程中,转变了因害怕孩子种植中的弄脏衣服、划破皮肤的假关心,成为种植课程的陪伴者、参与者乃至设计者。
三、自然角VS种植园地——从假了解到真支持
(一)案例记录
2019年4月。春天是种植的好时机,各班都在种植园地里忙碌起来,而班级的自然角却随意摆上一些花草,似乎并没有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部分老师认为种植园地已为孩子的自主种植提供了可能,他们可以在种植园地进行探究和学习,再创设自然角就重复了。我又走进小中大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别设计了问题导语。如小班“你想在自然角里看到什么”,中班“你想在自然角里放些什么”,大班“你会设计怎样的自然角”。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他们是需要自然角来管理、观察、学习的。
(二)案例反思
经过几轮种植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已有所改变,并积极付诸实践,但是如何让课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真正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融合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活,还存在理念、理论上的不足,恰如在案例中出现的教师设计与孩子需要之间的矛盾。
(三)策略支持
针对以上的案例,我们开展了种植课程专题审议:种植园地与自然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教研中心组的审议
审议的议题:幼儿园有了种植园地,也有了相应的课程研究,班级的自然角是否可以撤除?
交流摘要:目前,我园各班的种植园地更多的是经班级幼儿共同讨论后确定下来的1~2种农作物的种植,满足幼儿在真实场景中参与种植的劳动、管理、收获,进行观察、探究等,种植园地实现了场景和劳动的真实性、开放性;自然角能够满足幼儿的多样需要,为幼儿的个性化种植及探究提供机会,也为班级基于幼儿的兴趣开展探究性种植小实验或对比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自然角实现了观察的零距离。《指南》指出:“大班幼儿能够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进行环境布置,美化生活。”大班幼儿更愿意动手动脑,亲历种植,自然角的创设当然更加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如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奶粉罐、牛奶盒、酸奶盒)创设植物角,并且结合毕业季主题,引导幼儿在装饰绘画的过程中,大胆地表现美、创造美,让幼儿带着情感去关注自己的种子,呵护不一样的生命。
達成共识:种植园地与自然角存在相辅相成的联动关系。幼儿在种植园地里不仅能自主参与播种、种植、管理,获得知识经验,也能体验劳动的苦与乐,同时还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幼儿可以在自然角中每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为幼儿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生长特性提供场所。因此,自然角仍然是孩子学习、活动的区域之一。
2.年级教研组的审议
在达成共识之后,大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发展的自然角,如何让自然角也成为幼儿学习的天地?”要求各教研组进行审议。小班审议后形成的共识:首先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容易成活,有生长期的植物便于幼儿观察,可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会开花结果的植物能使幼儿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中班审议后形成的共识: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把种植的自主权还给孩子,通过调查统计,结合各班的特点制定种植计划,开展各班的自然角。大班审议后形成的共识:由于大班四个班级的地理位置较特殊,种植角都安排在走廊处,这里光线并不充足,阳光较少,室内温差不明显,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我的种子我做主”“我最想种的植物”等调查,并以民主投票的方式规划自然角,如大一班是蔬菜对比、大二班是鲜花移植、大三班是菌类与水生植物的观察、大四班是植物生长的测量。每个班的孩子们根据各班特点及各自的兴趣选择了不同的种植重点,充分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3.教研活动中的审议
结合年级组教师的学习与认识,各班级开展了自然角的创设。并于4月15日,开展了“自然角中幼儿有效学习的策略”全园大教研活动。
现场观摩。各班教师结合“器具——安全自主有创意,品种——相对归类有需要,观察——喜欢观察有意识,记录——分层记录有表征,回应——积极互动有回应”等实践思考进行简单的介绍、展示。观摩教师针对自己的困惑、认识及时交流。
集中交流。在深度学习虞永平教授的《用全收获理念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展开对观摩现场的分析与评价。并围绕“如何创设你班的自然角,说说你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过程”“如何让种植区成为幼儿学习的天地,分享你的实践与经验”两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达成共识。教师要结合当季本班的种植目标,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并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真实的记录。持续的观察记录既能提高幼儿的表征水平,也能帮助他们在种植季结束时进行回顾、形成新经验。当然观察记录蕴含的其他教育价值还很多,如认识日历、时间记录、天气记录,等等。对于幼儿来说,观察记录为幼儿间分享所见所想提供了机会,促进幼儿间的交往和合作探究行为的产生。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教师自身通过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外,还可以通过关注幼儿的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的需要,也可以采用随机和定期的观察记录分享会,帮助教师把握幼儿兴趣、追随幼儿,生成适宜的活动,从而使课程是真正基于了解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的兴趣而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