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芬兰幼儿园卫生间看尊重幼儿的环境设计
2020-05-19陈灏
陈灏
在芬蘭,我们走进了一家私立日托中心和一家公立幼儿园,通过对这两家幼儿园活动室内卫生间的观察,我们看到了真正尊重幼儿的环境设计是关照幼儿心理诉求的,也是兼顾幼儿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并满足幼儿生活基本需求的,这也启发我们比较中国和芬兰幼儿园卫生间设计之间的差异并反思和学习。
关照心理需求的设计
在芬兰埃斯波市信天翁日托中心的主管Brian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4岁幼儿的“鹦鹉班”活动室。在参观过程中,我注意到活动室内有一个单间,门把手上贴着的是鹦鹉站立在马桶上的照片。我猜想:这会不会是鹦鹉班的卫生间呢?往里面一看,果真如此。但是,再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卫生间的内部设施和我在商场餐厅看到的成人卫生间没什么区别。洗手池和马桶都是成人的高度和尺寸,只是洗手池下有一个踩脚凳。我的心中升起疑问:以尊重儿童著称的芬兰幼儿园怎么会以成人的视角设计幼儿卫生间呢?
一问Brian才知道,原来芬兰4岁的孩子个子长得非常快,所以这种高度对下半学期的他们来说是刚好的。而对于目前还没长高的孩子来说,踩脚凳对他们也是合适的选择。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喜欢使用小小的马桶和小小的水池,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作小宝贝,更何况他们在家也是这样使用水池和马桶的。
原来儿童本位的设计并不仅仅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符合生理需求的生活器具,而且还要考虑幼儿的社会心理需求。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4岁幼儿处于主动感对内疚感的阶段,正是把自己看作很有能力的“大人”的时候,相信自己能胜任成年人的活动,有着尝试各种成人世界活动的热情。我原以为以成人视角设计的环境实则真正迎合了幼儿当下渴望成为大人的心理,认可和保护了他们稚嫩的心灵,又不违背其身体发育的规律。
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苏醒,他们越来越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走进社会中真实的生活环境,而这样的幼儿园环境也是在为他们走入社会做准备。
区分年龄特征的设计
在这家日托中心,不同年龄班内的卫生间内部设施也不尽相同。前面提到的4岁“鹦鹉班”的卫生间内,马桶和水池的高度都接近成人的高度,适合正在迅速长个子的幼儿使用。而在3岁“企鹅班”的卫生间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桶,保证矮小和高大的幼儿都能无障碍地使用。再看1~2岁“海鹦班”内的卫生间,不仅有小马桶和踩脚凳,还配备矮小的洗手池,方便该年龄段幼儿自己如厕、盥洗。
三间不同年龄段幼儿使用的卫生间有三种不同的环境设计,但其核心都在于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阶段性需求,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不是“一刀切”,统一规划。当然,每个年龄阶段内的幼儿各自发展速度不平衡,三间卫生间中都配备有不同规格的踩脚凳,也为不同身高的幼儿提供了特殊的辅助,体现了环境设计中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理念。
当然上述也可能只是这家私立日托中心作为特例的做法,因为在我们参访的第二家公办的赫尔辛基市拉西日托中心,全园卫生间的环境设计并没有区分得这么细致。除此之外,芬兰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幼儿园是0~5岁混龄共用活动室和卫生间,要满足如此年龄跨度的不同幼儿的需求,卫生间又是另外一种设计了。
富有生活气息的设计
我们见到的两家幼儿园卫生间占地面积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幼儿卫生间内都有淋浴花洒,适合幼儿弄脏身体后洗浴。贴墙有暖气片,在寒冷的冬季可以保证卫生间的温暖。收纳柜或置物隔板都设置在较高、贴近天花板的位置,适合教师和保育员取用,同时在地面留足了幼儿活动的空间。墙壁上悬挂有擦手巾,擦手巾的挂钩上贴有孩子的名字,一一对应,保证卫生和专用。踩脚凳随处可见。而对于有低龄幼儿使用的卫生间,一般都有育婴台,用于给婴儿换尿布或清洁身体、更换衣物。
这样的卫生间集便溺、冲淋等功能于一体,就像家里的卫生间一样,实用且自然。而且这两家幼儿园的卫生间主色调是白色,鲜亮颜色的墙饰、器具点缀其中,几乎没有难闻的气味,而且也很安静,在视觉、嗅觉和听觉上给人洁净平和的感官体验。
仅仅通过一个卫生间,我切身体会到了在芬兰,幼儿园的生活就和家庭、社会中的生活一样,自然而然,没有过度的设计和保护。幼儿园建筑设计师日比野拓也说,幼儿园应该是真实、自然的,而不是专门设计的安全地带,幼儿总要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在各种体验中成长。
卫生间设计差异的背后
回想自己在南京市内幼儿园见习和实习期间的所见,幼儿卫生间往往是全园统一的。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发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幼儿园每班卫生间内大便器不少于6个,小便器(沟槽)不少于4个,盥洗台(水龙头)不少于6个。但是,芬兰幼儿园的卫生间就像家里的一样,只有1~2个马桶,1~3个水龙头,一个班的孩子能否不争不抢、有条不紊地使用卫生间呢?
要说一个班内幼儿的绝对数量,其实中国和芬兰的幼儿园相差并不悬殊。例如信天翁日托中心的4岁班有28个孩子;而拉西日托中心的混龄班也有24~28个孩子;一般中国幼儿园一个班内有20~35个幼儿,但为什么卫生间内卫生设备的数量却相差这么大呢?
我推测可能是由于一日作息安排的灵活度不同,造成卫生间设计的差异。在中国,虽然一日作息表上不会明确标明小便、洗手的时间,但老师心中都有数,什么环节应该提醒“请第一小组先去小便、喝水”,然后整个班一组一组有次序地进入卫生间。全体幼儿上卫生间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当然个别幼儿在非常规时间去卫生间也是允许的。而在芬兰,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本身就富有弹性,除了下午半小时的圆圈活动是集体时间,其他时间就是在户外玩耍或吃点心。幼儿上卫生间没有固定的环节,自己感到要去卫生间就去,更接近人体自然的节律和社会的生态。在这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不同国家之间理念的差异,中国更倾向于统一的集体活动,芬兰更重视个人内在的自然自由发展。
虽然由于国情不同,一些现实条件差异难以逾越,但芬兰幼儿园在厕所设计中尊重儿童身心发展、年龄普遍性和个体特殊性的普适原则,以及崇尚自然自由的理念是我们在设计幼儿园环境中可以借鉴和参考的。
本文得到了“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项目”和“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编号:PPZY2015A004)的资助。撰写中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王海英教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