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评价
2020-05-19刘勇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外国文学教学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基于对人物评价环节在教学中作用的论述,分析目前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等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基于教学方式与理念转变,引导学生从个性化的视角,基于对相关文学理论与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在对作品中的人物做出客观、理性和人性化评价的同时感知作品表象下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对相关国家历史和人文知识产生探究兴趣,自觉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关键词】人物评价;文学理论;艺术思潮;外国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外国文学作品既具有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包含人类共通的丰富感性元素,在阅读过程中极易引发情感共鸣。所以,学生感知和学习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理想媒介,而外国文学教学也因此成为传播异域文化、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一、外国文学教学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作用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外国文学教学被赋予丰富大学生文化知识和提升其个人文学艺术修养的使命。在教学中,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和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各阶层人物的际遇,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传达的主题。一方面完善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领略不同时代文学创作理论与思潮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文学鉴赏品位,养成善于观察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升华个人精神境界。
二、人物评价环节的重要性
人物刻画是文学作品表达主题和制造戏剧冲突的关键要素,优秀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对主角还是配角,乃至昙花一现小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因此,解读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并对其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是把握作品思想内涵和理解其主题的最佳途径,也是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提高其文学素养与文化知识水平的关键环节。
(一)渗透作品创作背景与相关文史知识
不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下的人物有明显不同的价值观、审美取向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因此,要想理解文学作品中不同阶层、生活背景的人物形象,就必须对其所处时代、地域以及社会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反之,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从解读和分析人物入手,将作品中所描写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其中,既是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作品思想主题的需要,也是达到完善学生文化知识结构、提升其人文素养的捷径[1]。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以及历史、艺术等方面知识水平的不同,在进行文学作品人物评价的过程中传授其感兴趣或必须了解的相关信息。例如,在分析和评价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人物的同时,渗透相应时代的文学创作思潮、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以及民俗、宗教知识,既可以利用学生对作品人物、情节的兴趣促使其吸收丰富的异域文化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主旨并领略作者的创作技巧。
(二)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正确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极具代表性,作者通过对其言行、遭遇以及心理活动等多个侧面的描写、戏剧冲突的制造,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形象反映特定时代和社会阶层典型的人物命运、性格特征,既个性鲜明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作者透过作品中不同人物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向读者展示典型的社会现象,借助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行为表达个人的观点。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进行人物评价和解读,可以让学生透过文学作品的表象看到其思想实质,从被作品中虚构的场景、情节以及人物命运吸引和产生情感共鸣,过渡到基于理想思考审视作品的创作背景,探索特定时代的文学思想、社会发展历史,反思被裹挟在时代潮流中的各阶层人物的命运。
(三)引发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历史的探究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历程、心理矛盾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会引起广泛共鳴,而在关注个人喜爱的人物的命运并思考其人生经历的同时,读者会由于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宗教和社会生活背景而对其行为产生诸多困惑,由此引发对作品中蕴藏的异质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2]。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能够非常自然地将学习内容从外国文学引申到更广阔的领域。为了解答内心困惑并深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学生会自主探究历史、宗教及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人物评价对达到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目标十分关键。
三、人物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目前,由于高校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异域文化的渠道便捷多样,因此,曾经在大学生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外国文学作品受到冷落。而外国文学教学方式和内容的陈旧加剧了学生的认知误区,导致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的大学生越来越少。因此,从人物评价环节入手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对达到利用外国文学教学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的目的十分必要。
(一)文学理论以及创作背景的阐释
在人物评价环节渗透作品创作年代的文学思潮、创作理论以及社会背景知识是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的基础,但目前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往往忽略这部分内容,教师的人物点评基本复制教科书、已有的文学评论以及译作的序言内容。例如,在评价《Gone with the wind》中的斯嘉丽时往往套用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大胆、勇敢之类的词汇,赞美其个性和堪称前卫的思想。但在对南北战争时代美国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缺少了解的当代大学生看来,斯嘉丽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不值得惊叹。而在课堂人物点评前为学生推荐相关文章或者为其阐释斯嘉丽生活的政治、经济以及宗教背景,使其了解当时美国南方上流社会家庭出身女孩的主流价值观,更加有助于学生感知和发现斯嘉丽的不同寻常之处。此外,这部作品的创作出版时间与事件发生的年代相隔近百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点并介绍对作者影响至深的女性主义思潮,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塑造嘉丽这一具有超前独立意识的女性,丰富学生的文学史、世界历史知识,并使其掌握作者传达的主题。
(二)对经典人物的评价过于刻板和片面
目前,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侧重于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而这些作品被翻译和引入国内的时间较早,普遍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评论,即便没有阅读过原著或译著的学生也对其中的人物略知一二。但由于受到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几乎所有经典人物形象都被贴上固定的标签[3]。例如,简爱是敢于冲破阶级禁锢追求爱情的女性,苔丝则是那个时代饱受摧残迫害的底层民众的代表等。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如果套用这些刻板的评价不仅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会让学生认为与其花时间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虚构的人物评头论足,不如驻足于欣赏和品味作品本身呈现的意境。因此,教师应避免套用人尽皆知的标签化评价,而是要结合作品相关片段的文字表述对人物给予多视角、更加人性化的评价,不避谈简爱的自卑狭隘和苔丝的优柔寡断,而不是将主要人物的不幸、内心挣扎统统归结为反派人物的卑劣或者社会制度的弊端。
(三)学生没有参与到人物评价中
从不同视角、基于个人独特的社会经验品鉴外国文学作品,对作品人物产生不一样的印象,对其行为和思想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人物评价环节,高校教师却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发言权和独立思考空间,而是依据教材进行程式化和略显武断的分析评价[4]。针对这一现象应从改进教学方式和理念着手,首先在课堂上以讨论的形式展开人物评价教学,让学生就作品具体章节的事件、情节发表对其中人物的看法;其次,人物评价不应仅限于作品主角,而是允许学生对感兴趣的任何人物发起讨论,并且探究作者塑造相关人物的意图,从而引发学生对作者创作手法、习惯的探索[5]。例如简奥斯汀的作品《Pride and prejudice》中除了男女主角还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如柯林斯先生、班内特太太以及德波尔夫人等有很多学生对其印象深刻,而且在奥斯汀其他作品的人物中可以找到这些人的影子。
四、结束语
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進行不同视角的人性化评价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外国文学教学从狭隘的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升华到引导学生站在对外国文化艺术、历史发展进行探索的高度,从而达到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康晓旭.对外国文学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神州,2016(21):55-55.
[2]刘爽.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语文建设,2016(8Z):9-10.
[3]倪斌.例谈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评价[J].语文天地,2015(2):15-16.
[4]李玥.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三策略[J].语文建设,2017(12):11-12.
[5]张文君.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跨文化阐释[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0):66-67.
作者简介:刘勇(1971-),男,山西大同,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