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科性质看文学理论的实用品格

2017-03-05刘鑫

商情 2016年51期
关键词:实用文学理论品格

刘鑫

【摘要】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研究的一种理论形态。与侧重于对具体文学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的其它文学研究不同,文学理论所进行的文学研究是侧重于宏观性地对于文学的基本原理、文学研究的范畴、文学独立原则以及文学研究方法进行探究。不过,由于二十世纪平面文化的发展和文学含义的文化拓展,文学理论也逐步超越以形而上的理性思辨进行概念演绎和逻辑推导的学理价值追求;更多地着眼于从具体鲜活的文学活动中总结出一般性理论,并将之应用于文学研究、书写、欣赏等维度的实例分析中,从而体现出理论的实用品格。

【关键词】文学理论 学科 实用 品格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活动的某种理性的论说[1]p29。由于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情感化、形象化的文化活动,而体现出人文活动的特点,作为对这种人文活动的研究,文学理论是对人自身的阅读心理机制、文学审美需求和诗性情感生活的透视与揭示,自然归属于人文学科。可是,对于文学的人文本性进行研究的学问不只是有文学理论,还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者都是按照理论思维的规律来研究文学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文学理论的品格,就需要在这三者的关联和区别中去把握。

一、文学研究的三种理论样式

文学是最为集中地体现出人文性的文化现象。不同于普通读者对文学的阅读、欣赏,文学研究者们对于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理论研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展开,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论维度,但主要可以概括为文学批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三种理论形态。例如,对于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腐尸》而言,在诗歌欣赏的阅读视野里,普通读者多是感受一对恋人追忆他俩曾经遭遇一具腐烂尸体的情形:“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 这只是停留在文学感性经验的阅读事实层面。但是,在话语情境的文学批评中,读者超越生物性的视角所捕捉到的尸体镜像本身,综合运用理性思维的法则,洞察到人们对毫无现实功用的尸体的文化强迫和功能设定,即所谓“被……”。因此,能够获知“躲在岩石后面、露出愤怒的眼光望着我们的焦急的狗,它在等待机会,要从尸骸的身上再攫取一块剩下的肉”,就是使得尸体“被美食”。可见,审视《恶之花·腐尸》令人作呕的文学字面内容,显然不同于欣赏“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颇具审美愉悦的感性画面,欣赏者们多是望其“恶”而出现审美感知障碍。文学感性欣赏的困难之处,正是对文学进行理性批评的场阈。文学批评家们从波德莱尔的人生阅历、书写经验、作品系列的内在关联中,分析、阐释和评判无限广阔丰富的、流动不居的文学新现象的实践中,解析這种新鲜的文学经验事实所表征的文学宝藏的秘密。可以说,这种所谓文学批评就是借助某种理论的引导和支持,开展一次前程未果的精神之旅,发挥审美想象力,运用理论原则来发掘文学新知。当然,文学批评是一种带有特殊性的科学活动,不同的批评家的批评意识和批评方法各不相同,形成了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文学批评的方法自觉与追求。但是,他们总是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信息中探寻一种普遍适用的批评话语,将文学欣赏的感性经验借助知性的形式传达出来,从而形成文学研究的理论样式之一。也有的研究者将波德莱尔的文学写作,与整个法国文学的传统甚至欧洲文学的历史传统进行对比,运用理论所提供的范畴、方法和评价标准来审视这些文学现象,以此来认识某个特定的文学秩序中的“波德莱尔现象”,总结出新的创造性的文学经验,提供蕴涵理论因子的批评成果,为引申、建构新的具有普适性的文学理论提供现实依据和推动力。我们把对文学的这种研究称为文学史,这是文学研究的另一种理论样式。也有的文学研究者将他人对波德莱尔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上述两种理论经验,也就是将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功能机制、评价标准、发展趋势的理论抽象和概括,汇集为一种普适性的合理的逻辑体系,从而形成一种专门性的具有解释的有效性和理论的前瞻性的知识和学问,我们称之为文学理论,这是文学研究的第三种理论样式。文学是文化载体呈现出的人类所独具的想象、比拟、沉思、赋形的心智对象,是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正是由这种智慧文化而生发出来的三种典型的理论形态。

二、以性质分析判别文学研究

作为文学研究的三种理论形态,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在文学发展的古典时期出现过形态交叠而边界不清晰、理论发展而学科不独立、话语繁缛而体系不健全的情形。随着十九世纪以来学科自律化发展的趋势,对这三种理论形态进行区分也越来越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分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性质分析。作为人文科学的性质分析,是指从质的方面分析人文对象。作为对文学研究之理论形态的性质分析,就是要准确地陈述每一种理论的知识话语,正确地把握每一种理论样式的特质。这就是要运用访问、观察和文献法收集资料,并依据主观的理解和定性分析进行研究,定性研究就是要将每一种文学研究都视为平等价值的意义行为,文学研究理论的构建都是在以文学为客体对象从而赋予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共同展开研究的。所有文学研究的规则或知识及其产生过程,都是立足于鲜活而丰满的文化现象,而只是在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时;在对各种文学材料进行理论加工的过程中,所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论权重不同,但最终都能达到认识文学的文化本性、揭示文学内在规律的理论目标。

因此,要充分认识文学理论,就需要对其进行性质分析。这里所谓性质就是指文学理论区别于其它文学研究的特性,也就是文学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文学研究不同的根本属性。虽然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但是,文学史重在对在一定时间限度内的文学现象的研究;文学批评则不断地收集新的素材、新的经验,文学理论是依据美学的法则而建立的系统性的整体研究。

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就是面对新的文学现象提出有关的文学观念,及时揭示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审美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家的艺术探索予以理性分析。由于文学活动是一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学批评研究文学的新现象,以理论意识去阐释文学作品,构建全新的文学观念,并及时归纳出自身理论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和概念。可见,文学批评的理论着力点在于创新文学观念和革新文学方法,以此经历长时期的批评积淀而产生其学科自身关于文学文体、文学创作、文学结构、文学功能等方面的批评话语,也为日常文化实践,总结出文学活动所遵循理路和规范的惯例,从而形成一种关于文学研究的理论样式。

文学史的理论建构就是面对一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揭示它们所受意识形态和审美文化制约的特点,揭示其因受读者价值判断而产生的发展走向。文学史的理论建构因对作家、作品和读者形成的交叉关系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发掘的发展而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虽然其理论对象为特定时段的客观实在,但是,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与其文学成就可能存在理论探索中的非对称情况。因此,文学史的研究,不能完全采信文学批评的理论成果,不能仅仅凭借抽象的观念,而是要立足于具体的文化现象,从文学阅读体验出发,判断文学活动的创意之处及其创造性成就。

文学理论则重在理论建设,确也要立足于文学的一般现象,立足于文本阅读的现场体验,选择典型的文学事实,作为其推理论说的范例,作为配合理论概括的具体说明,其理论指归是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文学理论就是综合运用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从浩瀚的文学现象中找出反复出现的文化规律,对其作逻辑研究,总结出文学活动的基本原理。也有的文学理论研究者立足于某种哲学观念或政治态度,以此作为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借助演绎的方法推演出一种理论体系来,并且以此来规范具体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表现出较强的知识论和目的论倾向而脱离文学实际。可以说,文学理论不是为文学活动和文学研究“发明”一套固定不变或强迫遵从的法则,而是对文学实践的普遍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在文学现象、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可能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所借鉴的理论形态。

三、文学理论学科的多元品格

不同于,其他两种理论形态,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性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进行一般阐释和宏观概括的学问,其研究所得的原理和原则为文学解释提供理论依据、思维方法。对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构而言,要获得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发展,就要从宏观上发掘其理论形态在文化场阈的特殊性,而不局限于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具体阐释。其理论宏观构建的维度,使文学理论获得了学科发展的话语体系,其理论微观运行的场阈,对于文学现象的个别性和现象之间的异质性的研究,也使这种理论获得了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从而现出学科发展的多元品格。

学科自律的品格。虽然文学理论与其他文学研究具有相對一致的普遍性,但是,文学理论的研究不仅要立足于文学阐释,也要为其研究本身的技术革新,为其学理自身的完善,为其研究群体间的话语沟通,探讨出相对固定的理式,总结出普适性的知性概念,发掘出经验对象之对应物的概念符号,这样,这些概念的能用性使得文学理论获得了文学解释的依据、理论交往的凭借、付诸实用的依托,从而成为更具有能用性的文学研究的理论样式。另一方面,虽然,文学具有人文性,对它进行研究的文学理论,不可以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确立一套恒定的规则而成为哲学意义上的文学之元理论,但是,文学理论的研究通过对于文学研究的逻辑范畴的总结,构建和确立出一套规范、疏导、共享的理论体系,梳理出普适性的自身结构完整的学科知识,彰显了研究本身的理性思维能力,也体现出了学科自身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能力,从而成为相对持续能用的理论样式。

文化实践的品格。虽然文学理论采用采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概括、比较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构建学科发展的学理规则,但是文学理论也要直面文化实践的当下场阈,能够合理阐释文学作为文化现象的个别性;也能够在新文学体验的具体语境中,着眼于一处处丰厚的文本肌质,总结出文学阅读经验中的审美感受。文学研究不仅是用理性的文化观念去审阅文学现象,而且还要探寻文学现象与文化观念的适应性。一系列鲜活的文学经验总是要经由一定的文化批评观念、文学文化史认知的整合构成文学理论的学科知识。因此,文学理论需要着眼于文化实践,通过对文学事实的文化陈述呈现出理论源于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的品格;也因而探寻文学文化理论对于文学现象的普适性的运行机制,促进文学理论学科建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文学理论需要遵循文化实践的检验,而不是借助于哲学的概念思辨和原则推导,来推广一种看似可靠的文学知识谱系。因此,在文学理论的学科发展中,既需要学科知识的逻辑演绎,也更需要注重文化经验的归纳,在其两者的认识的循环中,只有经过文化实践的环节,符合一般文化经验,为经验所证明了的文学理论,才能是科学的,可用的理论。而那种单纯通过先验的观念设定,而进行理论推导的文学玄思的元理论,远离文化实践,成为难以使用的无用理论而束之高阁。

理性批判的品格。文学理论具有实用价值。文学理论是采用科学理性的精神来构建的,他是从文化现象的实际出发,重视对“文学”的“文化”还原,他超越了政治观念的先验设定,也超越了审美趣味的感性直观。这就决定了它以微观的、实证的态度与宏观的、思辨研究相结合,以理性认识来检验感性经验,从而不再纠结于本质论的玄思妙想,更多地在创意书写、文本风貌、文化接受的维度,对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外部文化关系进行研究,也要描述具体的文学经验,并通过这种个别的文学事实的反思,深入到文学经验现象的内在文化联系中,发现文学的文化规律,形成普适性的文化观念,概括为文学理论。因此,文学理论不是以规范性的理论原则强加于文学实践,而是因其“能用”、“可用”的学科品格,成为实用的理论选择。因此,虽然文学理论是一种探寻文学原理的学问,但这一学问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实践的产物。这就决定文学理论不是能够普遍应用的法则,而是一种根据场阈、对象、时代情况的差异而选择的实用依据。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畅广元,李西建.文学理论研读[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实用文学理论品格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冬季暖男必备
中职数学切实为就业做好铺垫
应用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园建设思考
浅析宜家家居设计
追忆黄药眠
“实用”外援主唱中超二次转会
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