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戏剧中的民族化元素
2020-05-19翟兵
【摘要】中国戏剧包括戏曲和话剧两种形式,戏曲是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一种模式,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五大戏曲劇种。话剧一开始在国内并不成型,后在20世纪由西方引入中国并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两种形式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戏剧,中国戏剧具有鲜活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艺术瑰宝。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注定中国戏剧应该具有民族性,而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也吸收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1],提炼出属于戏剧文化的元素,成为人们的共同标识,也应该让它成为中国戏剧创作的灵感和价值体现。但是在现在中国戏剧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正视,不断弘扬戏剧中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体会中国戏剧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当代戏剧;民族化元素;魅力;演变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戏剧本身是一个具有民族传承特点的艺术形式,是对不同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当代戏剧是经过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升华而得来的结果,直到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的戏剧才形成了现在这种“话剧——戏曲”的二次元结构。确保戏剧中蕴含民族性元素,开展本文的探究和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让大众认清保留戏剧中的民族元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中国戏剧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戏剧的演变
现代戏剧最终定型为现在的形式,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和理解,1949年到如今被定义为新中国戏剧;1979年至今被定义为新时期戏剧;2000年到现在被定义为新世纪戏剧。下面就其演变历史进行探讨。
在大约清末或者是说民国初年的时候,由于宣传革命出现了批驳戏曲的现象,从而导致人们引进西方话剧,但是戏曲和话剧都已经不是曾经的样子,都为适应现时代的背景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时代对戏剧提出了“戏曲和话剧对现代化和民族化并重”的要求[2],这也是20世纪初期戏剧发展的主题。在这个变化时期许多戏剧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梅兰芳、田汉等改进京剧;樊粹庭改良豫剧、成兆才对评剧进行革新等;郭沫若、曹禺等对话剧进行改革,戏曲和话剧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改变和吸收。在这时人们对戏曲的认识就是传统、民族化,对话剧的认识就是外来、现代化。
1949年后,戏曲进行形式的改革,编剧追求情感认知、高潮及情节整齐的共同完成;对西方“体现——体验”式表演形式进行学习;话剧更是向锣鼓点式发展,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改革开放时期,戏曲和话剧进入了瓶颈期,由于以前在内容上过于写实化,只能在形式上进行创新,话剧舞台由于受布莱希特的影响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而戏曲还是延续“样板戏”形式的舞台表演。1990年以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戏曲也随之转变,一些宣传“正能量”的作品出现,中间也伴随着虚假作品,但是观看的人却变少了,人们总出现“一流的舞美,二流的编导,三流的剧本”的说法,认为没有好的故事体现出来,戏剧变得索然无味。就这样一路坎坷,戏剧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直到现在。
二、中国戏剧体现的形式
(一)当代戏剧的民族化
在大众的认知中,戏剧需要具有民族性,那么中国戏剧的民族传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进行过讨论,始终没有明确的结果。各位艺术家众说纷纭,王国维说“以歌舞演故事”,是对戏剧歌舞性质的诠释;张厚载说“家乡会意,自由时空”,体现戏剧的表演方式;从不同的方面对戏剧进行总结,也表现了戏剧的不同内涵,对戏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概括,且他们的概括各有千秋,没有办法评论谁对谁错。中国的戏剧表演有着写意性、虚拟化等特征,多以抒发情感或者悲喜交加的形式展现;文章主线要么是一条,要么就多条并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多以角色行当形式;主要采取歌和舞形式展现舞台效果,以上这些对戏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致概括[3],由此可见,中国的戏剧体现了多元的表现形式,是无法被超越的绝无仅有的艺术形式。自从进入现代化以来,西方许多戏剧有关的编制都开始从中国的戏剧中吸收精华,对本土文化艺术进行填补,将其融合发展,形成新的艺术体系,当然他们没有对中国戏剧中那些才子佳人等主题进行学习,而是学习中国戏剧的表现形式。
(二)当代戏剧的现代价值
当代戏剧应该具有现代性,所谓现代性的本质就是关系着价值。自从人类进入电气化的现代社会,新型的现代价值观念就走入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人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汲取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这些都应该成为戏剧创作中的标准。郭汉城先生也曾提出现代戏剧的“现代性和民族性”,他认为“戏曲现代化要对过往进行继承和发展,在戏剧的创作中体现代性和民族性。对于现代化,要牢牢把握现代这一显著特征,但是在戏曲现代化这个方面又要把握民族性[4]。可见想要更好地发展戏剧就要结合民族性和现代性。中国的戏剧讲究虚实结合、身形具备,是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现实主义艺术形式。由于西方国家比我国更早地进入现代化,许多与社会符合的价值观念更早的植入戏剧作品中,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包含优秀价值观念的戏剧著作。我国在19世纪吸收、20世纪改良成有民族特色的话剧艺术,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话剧艺术家,他们拥有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观念,例如田汉、老舍、焦菊隐、曹禺及吴祖光等。如果问现代价值观念在话剧艺术上的表现是什么,那我只能说它集中体现在贯彻写实主义的戏剧观上。传统艺术除了对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和艺术表演上必须按照真实逻辑来进行,还要在舞台的展现中追求完美,比如舞台上的人物着装、灯光效果、视觉冲击效果、舞台美术等方面。之前都是幻觉真实的戏剧占据主要地位,直到1990年写意的戏剧才在中国的表演舞台上占据位置,而且我们对于西方的学习较全面,包括思想内容和技艺形式,将优秀部分融入中国的传统戏剧,使其散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芒。
三、当代戏剧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较为坎坷,而且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是历史的进程并没有让中国的戏剧发展成为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身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在的戏剧有一个本末倒置的现象,新编的戏曲注重表现真实——更希望这件事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比如在《廉吏于成龙》中有一个情节是《清史稿》,里面的人和事情都是真实的发生和存在的;《贞观盛事》中一定要体现唐朝的繁荣景象;《大唐贵妃》中更是弄出一个几乎真实的华清池,将它搬到舞台上去,舞台上满是歌舞演员,人物造型更是必须与时代相符。这些均向我们诉说着一个问题,好像不把道具放到位就不足以展示其浓厚的感染力,这些情况都把传统戏剧的写意和内在精神抛到九霄云外了,而戏曲的精髓恰恰就在于寫意。相反,话剧却在写意上下起了功夫,再也看不到幻觉真实的舞台效果。话剧追求民族性,和世界趋势同步;戏曲是一种民族艺术,却一直走在反方向的道路上,不知是何原因。
话剧原本是对人性的揭露、真实故事的临摹、困境的解决等的展现,但现在却都走向煽情模式,如一些原创的戏剧《立秋》《长生》《老大》等,那些具有商业性质的戏剧主要走幽默路线。以前的话剧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但现在都已经与过去脱离,有着现代观念却没有传达传统精神。有些作品更是既没有传统价值观念也没有现代价值理念,没有广度和深度,将形态、价值和精神之间的联系脱离,没有了原本的默契。
解决戏剧文化中本体层面和价值层面的问题,要做到探索用民族化的元素是去表达具有传统价值观念的多种可能性。在戏剧的传承中设计符合民族传统的艺术形态去表现能够体现传统价值观念的作品,这一方向是现在戏剧创造者需要把握的[5]。其实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都可以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民族化元素,这样既可以让观众接受,也可以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而且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发展中发扬民族精神,重新铸造中国戏剧的文化魂。
四、结束语
虽然流行的时尚瞬息万变,但是传统艺术不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它只会在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中汲取优秀文化,让自身所涵盖的民族文化元素越来越丰富,使自身的价值越来越高。而这些永远不会摒弃民族性,因为民族化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不容置疑。所以,在戏剧中植入民族化元素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静.中国钢琴曲创作民族化戏曲元素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9(3).
[2]杨珅.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桥梁——浅析卢昂戏曲导演艺术的假定性[J].剧作家,2019(2):82-88.
[3]王胜华.中国戏剧的民族化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4):49-52.
[4]王建平.论广西当代民族戏剧的地位与作用——以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大型剧目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3).
[5]董健.关于中国当代戏剧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南大戏剧论丛,2017(1).
作者简介:翟兵(1975-),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戏剧表演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