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沉浸式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020-05-19尚红艳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研讨教研幼儿园

尚红艳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九条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2018年1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开展教研工作要遵循“儿童利益优先、生活化游戏化、教师专业发展、系统规划设计”等原则。教研工作是推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的有效专业支撑。根据以上文件精神,结合现实教研活动实施中“不系统、不规范、不扎实”等突出问题,我园尝试进行基于真实问题与场景,聚焦式、连续性的沉浸式教研活动,在宽松、积极的研讨氛围中,以研促教,以研促发展。

一、提供“保障”——健全教研制度

沉浸式教研的最大价值在于研究能够持久有序推进,能够实现全面卷入式研讨,解决实际问题。教研制度在沉浸式教研实施中有着不容忽视的规范与引领作用,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鞭策性和激励性、规范性和程序性。只有不断完善园本教研管理制度,才能保障教研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广泛调查、征集全体教师需要和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教研制度,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促使园本教研有效持续地开展。

1.分层培养制。首先,通过访谈、问卷以及案例分析等,认真辨析每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新手型、成长型、骨干型、经验型、专家型五个教师层次,分别围绕“适应、练兵、示范、传递、引领”等关键词,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使教师对自己也有准确的专业发展定位。其次,创设“师徒结对”“青蓝传承”交流、展示、研讨机会,有力推动“传、帮、带”。再次,搭建各种学练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不同的评价机制支持每个层次的教师都能获得快速、持续发展。

2.首席责任制。根据不同类型的研讨活动需要、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兴趣特长,采用自我推荐和集中推选相结合的方式,确立教研活动“首席执行官”。执行官组建核心行动组,围绕专题开展聚焦式、持久性研讨活动,并为每一位成员的研讨活动进行形成性评价。比如,针对新教师如何写好观察记录、案例评析、活动设计等,吸收骨干教师成立导师团队,根据不同项目确立首席执行官和行动组,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加强同伴互助学习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指导。

3.活动积分制。为了提升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使教研最终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行为,我们对教研活动的内容、要求、评价进行细化。一方面教师可以对照标准,寻找差距和问题,明确目标和要求,增强自身的研究意识;另一方面幼儿园定期对教师参与教研的积分情况进行统计,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教师自主、持久、深入地参与各项教研活动。

二、找准“场域”——依托真实场景

《意见》中提出“对于集体活动的研究应当包含在时间单元之中,成为儿童综合学习的组成部分,而不应被割裂开来单独研究。儿童游戏研究应保证游戏现场观察持续1个小时以上。提倡以一周、一月的儿童行为为研究单元,持续进行沉浸式研讨”。由此可见,沉浸式教研的开展具有对特定教育场域的依赖性,以及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文化的弥散性。教育场域中的幼儿园(班级)以及幼儿园中独特的场域文化,赋予了沉浸式教研该有的时空属性,即教研活动应该“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在场景中分析与评价”。沉浸式教研的目标是要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主体是幼儿园里的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家长、社会成员,强调依托于本园文化与资源开展教研工作。

例如,幼儿园大班“班级游戏环境创设”专题研讨活动中,行动组在主题活动“畅游秋天”开展的三周内,每周两次对特定班级从“空间设计与利用、区域设置与内容、材料提供与使用、幼儿学习与发展”等方面,开展观察、记录、审议、调整、再观察等连续、不断的深入研讨,梳理问题与经验,分组进行交流,并将研究成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总结、分享。依托真实场景,沉浸式教研活动拥有了更全面的视角,更深入的分析,更明显的实效。

三、明确“主体”——建构互惠关系

教师、教研管理者、教研专家和其他相关人员等共同构成了教研活动的主体。沉浸式教研活动倡导多元研讨主体之间分工明确、相互支持、积极互动,他们分别扮演着执教者、观察记录员、中心发言人、主持人、专业引领人等角色,努力建构互惠、共生的教研共同体,在长期、深入的对话中积淀教师共同体文化,让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实践自觉,不断增强教研主体的学习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团队意识。

沉浸式教研活动是由“问题提出——分析检查自身知识——学习补充调整自身知识——行动研究——分享交流”等形成的连续、反复、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研究能力螺旋式上升。教研共同体中的主要角色有以下几个:

1.问题的提出者。教师会提出在自身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管理者会调查、梳理共性问题、核心问题;专家则对问题进行解析,提出更有價值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教研活动的起点。

2.活动的组织者。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业务园长、保教主任,教研组长或一线教师也可以围绕感兴趣的主题,选择合适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教研活动。沉浸式教研活动倡导活动组织、活动形式的多元、开放、民主。

3.资源的共享者。沉浸式教研活动的主体都应是资源共有者,比如:研讨方案提前一周告知,交流前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收集的资料和梳理、提炼出的教育经验群体共享等,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研讨价值的最大化。

4.发展的引领者。教育必须具备鼓励并引导师生共同探究、体验生活的意义。教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对幼儿的教育引领力,在分享经验中发展对自己及他人的教育引领力;领导者(包括园长、教研员)在主动倾听、有效观察、反思性对话中实现知识经验、思维方法的引领;专家在方向与目标、价值与意义、策略与评价等方面给予全面、科学的引领,促进教研共同体研究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基于“问题”——提升研讨质量

教研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为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的支持和引领,还要帮助其“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沉浸式教研倡导基于教育现场,以问题为导向,教研主体间进行意义对话、经验共享、持续反思,不断提升研讨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是沉浸式教研的核心和灵魂,这些问题必须是:

1.真实的问题。教研要解决的是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碰到又处于无法解决状态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幼儿园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的有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也是个别突出且有意义的问题。

2.具体的问题。作为教研组织者,一定要不断地细化、分解问题,让教师能够进行问题与经验的对接;反映的“问题”要能引起共鸣,是来自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和教育关键事件的观察。

3.有用的问题。教研活动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有问再研、研而有果、有果有效。教师们在解决一个个有价值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教育经验、优化教育行为。

五、善用“审议”——注重持久发展

沉浸式教研活动的连续性、有效性是用一次次活动审议串联起来的。有三种审议必不可少:第一,审议制定教研工作方案,包括教研主题、内容、方式、时序进度、范围频次、分工、诊断评价等。第二,借助“积分制”审议教研活动中每一位成员的研究主动性、参与度、研究能力、合作意识等,鼓励教师之间的自发性教研、随时发生在活动现场的随机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能力。第三,通过再实践审议验证研讨成果的实效,研究经验是否具有实践、推广价值,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审议,就能很好地把握教研活动的关键点和生长点,做连续的、深入的、扎根的教研。

总之,沉浸式教研是“质量观”视野下对教研活动在价值追求、目标定位、组织形式、反思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有制度“保障”、找准“场域”、明确“主体”、基于“问题”、善用“审议”,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研活动的助推力和生长力,不断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研讨教研幼儿园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爱“上”幼儿园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