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影像诊断对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的价值

2020-05-19张钦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8期
关键词:肠壁病理学正确率

张钦昌

(罗定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东 罗定 527200)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1-2],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部位早期发生恶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排便出血以及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当肿瘤仅存在于直肠粘膜时,便血可作为唯一的早期症状,但往往得不到患者重视,因此常常发生进一步恶化。当患者直肠恶变处于中、晚期时,常常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以及贫血等涉及全身的症状,除此之外,会伴随着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以及里急后重等癌肿局部刺激症状。对于大便出血的患者,临床上应予以高度警惕,应仔细筛查是否属于“痢疾”或“内痔”,并需要排除直肠恶变的指标。对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必须重视直肠指检、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等检查方法。目前针对直肠癌的诊断可采用CT 影像学检查,本研究分析了CT 影像学诊断对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的正确率,并探讨其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4 月至2017 年11 月接受诊断的直肠癌患者66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6 例,年龄为(40 ~70)岁,平均年龄为(51.34±1.8)岁,病程为(6 ~26)个月,平均病程为(15.13±3.1)月;女性患者30例,年龄为(38~69)岁,平均年龄为(52.89±2.0)岁,病程为(8 ~27)个月,平均病程为(17.11±5.4)月。本研究66 例患者均出现大便出血、排便次数增多以及大便形状改变等症状。患者均以CT 诊断结果作为初步依据,一周后进行直肠手术[3],并进行病理学检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诊断正确率进行比较。

1.2 方法

66 例患者入院后,首先接受CT 影像诊断。进行CT 影像诊断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护理人员需严格对患者肠道准备工作进行指导。护理人员需嘱咐患者做到以下内容:患者在CT 诊断前48小时进行流质饮食,前24小时服用适当体积的50%硫酸镁,饮用2 升左右的饮用水。在接受CT 诊断的当天,患者不可进食食物,另外用0.9%的氯化钠溶液对患者进行灌肠。正式检查前1 小时,需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将10 毫克山莨宕碱注入患者体内。

扫描。本研究患者均使用64 排螺旋CT 扫描设备,具体参数如下: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设置为300mA重建层间距设置为0.625mm,重建层厚度设置为0.625mm。患者体位选择侧卧位,开启常规性CT 扫描,范围取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即可。患者侧卧,进行常规性的扫描,范围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即可。然后向患者静脉注射增强对比剂,本研究选取的增强对比剂为碘佛醇,动脉注射时间30 秒,静脉注射时间60 ~80 秒,延迟期时间为240 秒。扫描完成后,将影响结果上传至信息收集处。

病理性检查:患者实施CT 影像学诊断后一周左右进行手术治疗,将病变组织分离出后,送至病理科进行化学检测。CT 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以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

1.3 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制定出的TNM 分级标准对直肠癌进行术前分期:T1 ~T2 期:患者肠壁出现增厚现象,厚度达到5 毫米,外缘光滑,肠壁病变处脂肪层清晰,结节尚未出现外突,肿瘤局限于内层;T3 期:肠壁增厚达到5毫米以上,肠腔出现狭窄,肠壁外缘渐渐粗糙,结节凹陷或外突,CT 影像出现小斑片影,并呈现高密度;T4 期,肿瘤病灶冲破肠壁外层向外扩散,肠壁外边界变得模糊不清,肠壁间隙消失,脂肪间隙消失。

患者的CT 影像学检测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计算不同肿瘤分期的诊断正确率,并评估CT 影像诊断对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的价值[4-5]。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 专业统计软件对本次护理结果进行分析,分别利用卡方值、t值检验计数、计量资料,利用P值检验组间差异,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 影像学诊断肿瘤术前分期结果及病理学检测结果如表1 所示,可见,病理学检测结果为,T1 ~T2 期患者20例,T3 期患者32 例,T4 期患者14 例。CT 影像学诊断结果对比,可得T1 ~T2 期诊断正确率为85%,T3 期诊断正确率为84.21%,T4 期诊断正确率为78.57%。

表1 CT 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学检查分期对比

3 结论

诱发直肠癌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不科学,即所摄取食物中存在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同时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足,这是直肠癌发病的最主要的原因[6]。因此,在发达的国家,例如欧美等国家由于生活水平较高,饮食结构相对不够健康,烤制的食品较多,大量的油炸食品的食用会导致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相反在贫困的地区,由于生活质量较差,饮食结构反而趋于合理,所以直肠癌的发病率较低。同时结肠、直肠的慢性炎症也是引起直肠癌发病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尤其对于溃疡性直肠炎的病人,如果病程较长,那么发生直肠癌的概率与普通人相比,增大十几倍,需密切关注直肠癌变的可能。对于既往直肠息肉病史的患者也应密切注意,如果患者不能准确按时复查肠镜,息肉复发后随着时间推移,会存在渐变的可能,直至转变为直肠癌。直肠癌早期的症状本身仅限于粘膜层[7],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仅有少许的便血和大便习惯改变。由于症状较轻,常常得不到病人的重视,在癌肿发展之后中心部分溃破,继发感染进而产生以下三种主要表现:直肠刺激症状。癌肿直接刺激直肠产生腹泻、里急后重、大便不尽感;病变溃破感染症状。癌肿表面溃破之后,排便时可有明显的出血,量少,同时有粘液排出。感染严重时有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肠腔狭窄梗阻的症状。癌肿引起的肠腔狭窄,可以导致腹胀、腹痛,晚期有大便困难、粪便变细、变软等。直肠癌初期一般患者不会产生疼痛感,当癌症侵润到肛管和括约肌时才会出现疼痛,还可以导致括约肌功能丧失,脓血便经常从肛门流出。

CT 扫描是一种特殊的X 线检查技术,它利用计算机使体内成像更细致。螺旋X 射线管环绕患者周围,从多种角度获取器官和组织的图像,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上百帧图像。CT 扫描实用性很强,它比常规X 线检查能获得更多详细的图像。通常用于诊断体内不同部位的肿瘤、感染或损伤[8]。CT对全身部位一次精细扫描只需短短的十几秒钟,通过后处理可对扫描图像和病灶进行三维立体显像。它可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跟踪检查、脑出血急性期诊断、血管病等全身血管病变检查、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等多种心脏血管和心肌疾病的预报和检测,全身血管狭窄分析、支架放置前计划及放置后评价,从而使CT 临床应用跃上新台阶。CT 检查方法近年有许多进展,包括多排探测器的使用和计算机后处理软件的升级。在CT 检查中,不经静脉给予造影的CT 扫描称为平扫。一般正常的组织和病变组织间CT 值至少相差10Hu 才有可能明确显示病灶,否则应采用增强的方法进行检查。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CT 影像学诊断相比于病理学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正确率。结果显示,T1 ~T2 期诊断正确率为85%,T3 期诊断正确率为84.21%,T4 期诊断正确率为78.57%。由此可见,CT 影像学检查能够较好的对直肠癌进行检测,与病理学比较,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CT 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上对直肠癌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肠壁病理学正确率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生意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