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及体育锻炼干预研究

2020-05-19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总分普通高校高校学生

(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 浙江 杭州 310058)

1、前言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得的信息日益丰富,同时智能手机终端的不断更新,兼具体积小、内存容量大、集成功能全等特点,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时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享用科技带给的便捷时,其不良影响相继日趋凸显。由《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9年6月,我国智能手机使用的数量规模达8.47亿,以手机为媒介上网的群体在总体网民中占比 99.1%,且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27.6h。类似的,APUS研究院2019年发布海外互联网指数,全球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手机5.1h。其中爱尔兰用户每天使用时长高达8.4h,一半时间用于聊天社交。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增加了个体使用手机的频率,功能的,集合性满足了个体的多种需求,内容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提高了个体使用手机的愉悦体验感,但这些特征也给许多高校学生的手机使用产生了潜在的风险,即手机成瘾倾向。

手机成瘾倾向是指因无节制地过度使用手机而引发行为异常、人格异常、交感神经功能失常。手机中的世界可以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美好感受,能拉近彼此间乃至与世界的社交距离,但是过于频繁地使用手机甚至产生依赖,也使其陷入“信息的海洋”无法自拔,成为手机的“俘虏”,成为“低头族”。而这一情况,在高校学生中已司空见惯。各地媒体关于学校管理部门出台各类针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规章制度的报道屡见不鲜。智能手机成瘾困扰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甚至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从体育的多角度着手,依据行为改变理论,研究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效应。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大学羽毛球、排球班学生(共480名)作为本研究被试,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筛选。调查问卷表发放数为480份,回收数为478份,有效问卷数达478份,有效率为99.5%。其中男学生280人,女学生200人;1-3年级各160人;平均年龄20.72±1.30。筛选出总分排名位于前50名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体育锻炼行为干预,其得分区段为 52-72分,平均值为42.38分,属中值以上程度。将50名被试(男生20名,女生3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人(男生10人、女生15人),实验组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外实行体育锻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研究记录体育锻炼对手机成瘾倾向效应的影响。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前期搜集阅读充足的相关智能手机成瘾倾向与体育锻炼干预有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将其整理并概括剖析,确立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来量化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及前后变化。调查问卷采用熊婕和周宗奎等(2012)编制的高校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和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

(3)实验法。

选用2×3重复测试法:分前、中、后阶段进行实验干预。

前期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变量前测试;

中期阶段:实验组进行体育锻炼干预。强度中等 (心率130-140),每次60分钟以上,每周三次,持续四周。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干预四周后再次测试;

后期阶段:实验组再进行4周体育锻炼干预,要求与中期阶段相同。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干预四周后再次测试。体育锻炼干预的内容:羽毛球、排球项目趣味练习及比赛、激励性跑步、健美操、瑜伽、太极拳等、活动中组合选择每次大于等于两项。

(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统计模型,对调查所获的数据展开描述性统计和分析。采用2×3因素设计的方差分析处理干预前后收集的原始数据,并采用 F检验,显著性水平取P<0.05。

3、结果与分析

3.1、高校学生手机使用现状

本次参加调查的大学生均使用智能手机。调查结果表明:打电话、发微信(30.3%);手机上网、购物(19.7%);手机玩游戏(19.5%);听音乐、看视频(14.9%);看网络书籍(8.7%);获取信息、下载软件、阅读新闻(3.8%);摄影(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手机已融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很多学生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离不开手机,这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造成很大的困惑,同时表明了大量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手机的依赖倾向。

随着手机日益多功能化、智能化,手机终端设备不断更新,在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手机新功能多样化的要求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更大的影响。问卷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在凭借手机进行人际交往的同时,也逐渐有了对其的依赖,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少学生的每天花费8h以上使用手机,以致成绩下滑荒废学业,睡眠质量降低,身心健康受损,久而久之更将扰乱其正常的作息,致使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学生使用手机。研究推断,高校学生能够认识到智能手机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也能认识到智能手机的使用的实际意义。实际上,他们在面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却不受自己意志控制,这说明:他们的认知理解与行为举止有显著差异。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手机成瘾倾向对普通高校学生形成的心理障碍。

3.2、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就性别变量而言,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体分为四个维度(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会抚慰、心境改变)男、女两个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女同学的得分值高于男同学,说明女同学手机成瘾倾向比例较男同学更高。因为,男同学比女同学更为活泼,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更高,再者喜欢刺激爱好多人游戏,因此成瘾倾向较低;而女同学,对课外运动的兴趣小于男同学,且女同学敏感脆弱,温婉含蓄,有更强的交流、沟通和交往的需求,较男同学更乐于沉浸在手机的美妙界世界中,故女同学成瘾倾向更为突出。Marta Beranuy等研究指出,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导致手机成瘾的倾向的主要原因在于,女性用手机进行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与本次实验结果一致。就年级变量而言,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一和大三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的得分高于大三的学生,说明大一和大二学生相较于大三学生更易导致手机成瘾倾向。这一结果与前人相关研究有所不同: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手机依赖的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相对增加。就专业变量而言,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文、理科上存有显著差异(P<0.05),文科的得分略高。其理由推测为理科生的思考方式较为理性,且与理科类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女生人数比例较大,同时因专业课程、思维方式的不同,文科生具有更多的情怀,对事物的感官和感受更为深刻,情感更需要一个宣泄和抒发的途径,因此更易产生手机成瘾倾向。这也与赵丽萍等人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3.3、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性

在研究中,把手机成瘾倾向的总分、手机成瘾倾向的四个维度分别与体育锻炼行为(频率、时间、强度、动机、兴趣)展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分、四个维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机、兴趣呈显著负相关(P<0.01)。体育锻炼行为值与手机成瘾的倾向成反比。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机、兴趣值则与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在生活中用体育运动的健康方式替代长时间玩手机的时间,将会把更多的闲暇时间花在促进健康发展的体育锻炼行为上,从而取代影响身心健康的手机上。这与国内外已有研究得出的结论相符合——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具有相关性。所以,体育锻炼的运动频率越高、运动强度越大、动机、兴趣越强,手机成瘾倾向总分以及四个维度的概率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体育锻炼时间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然而并不起主导作用,这一结论与文献研究相一致。

3.4、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干预效应

表1 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总分比较一览表

表1展现了根据行为改变理论开展三个阶段干预的结果。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组在施加八周体育锻炼的干预后,其总分的均值由58.93降至42.11,显示出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逐渐缓减;而对照组手机成瘾倾向总分趋势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在实验组的干预过程中,每一次内容设置、锻炼方法设计、运动负荷均进行妥善安排,严格执行,保证学生依据实验标准完成指标,学生在锻炼活动中逐渐得到身心的愉悦,激发其对锻炼的兴趣。在干预实验的后一阶段(4-8周),注重坚持巩固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持续性与稳固性,让学生逐步适应体育锻炼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由实验组学生手机成瘾总分的大幅度下降可见,体育锻炼有着显著的影响。运用科学而有趣的锻炼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改善生活习惯,从手机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效的降低其对手机的依赖性。影响体育运动缓解手机成瘾倾向分的因素之一便是体育的基本功能。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同时作用于生理和心理,在增强运动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3.5、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戒断症状干预效应

表2 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戒断症状比较一览表

表2显示,经干预,实验组戒断行为均值由23.75降至15.56;而对照组的均值没有显著变化。

戒断症状是指在不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生理或心理上产生的负面反应,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例如心慌、出汗、心跳加速等。虽然有成瘾倾向的高校学生主观上很希望减少对手机的使用,但却无法控制手机对他们的诱惑。在体育运动的介入中,选择太极拳、瑜伽和慢跑的实验组学生未使用手机时会随干预时长增加而产生较少负面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即戒断症状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逐渐改善。分析其原因,瑜伽的特点是通过把感官、身体与有意识的呼吸相配合来实现对身体的控制,在美的造型,诗的意境中完成动作。在如此优雅的环境下练习瑜伽能促使更多、更复杂的大脑皮层中枢参与身心的调节与控制。而跑步和太极拳能激活全身参与运动,促进疲劳的抑制提高人体的兴奋度,增强自我成就与情绪体验的感知感受,实现身心双重更新,能够极好地抑制以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为特征的心理状态。

3.6、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突显行为干预效应

表3显示,随着时间的推进,实验组突显行为均值从14.979下降至11.23;相比较,对照组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突显行为未发生显著差异。

表3 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突显行为比较一览表

羽毛球和气排球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集娱乐和锻炼一体的球类运动,它们的普及面突显人际沟通,促进学生更加充分地表现自我;羽毛球的锻炼过程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主观认同感,同时能积极引导与同伴的交流。这样的锻炼内容能够有效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磨练其意志,对其身、心产生积极影响,在意识上进一步减弱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实现手机成瘾倾向弱化。因此,羽毛球、排球对高校学生提高突显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

3.7、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抚慰干预效应

表4 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社会抚慰比较一览表

表4显示,随干预时间的增加,实验组社会抚慰均值从10.01下降至8.01;相比较,对照组的大学生社会抚慰均值未产生显著差异。

社会抚慰指的是因手机而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的功能,沉迷于手机的学生认为在网络社交相较于现实社交更为自由舒适,进而加深了对互联网的依赖感。相关证据显示,社交焦虑也会导致手机成瘾倾向,而社交焦虑程度越高,导致手机成瘾倾向可能性越大。这一点在Takao与台湾学者 Fu-Yuan的研究中也有提及。

羽毛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比赛等活动的积极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交友技巧的掌握,转变了其社交方式。同时,集体项目极强的协作意识与其本身营造的团结、奋进的氛围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对手机有成瘾倾向或已经成瘾的高校学生,推动其积极拼搏、阳光向上的精神力量的发展。两者共同作用,实现了社交焦虑的降低,从而推动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减弱。

3.8、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心境改变干预效应

表5 普通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心境改变比较一览表

表5显示,随着时间的推进,作为实验组的学生心境改变维度的均值从10.35下降至7.57;相对比,对照组的学生心境改变维度的均值在实验首个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异,第二阶段出现轻微下降趋势。

心境改变描述的是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发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当处于情绪不好,精神萎靡的状态时,手机成了其转变心情的主要手段。这和手机所提供的社会交往功能和休闲服务的内容影响有必然联系。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虚拟世界,激发了敏感脆弱的学生们神经的兴奋性,为喜欢新生事物的高校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愉悦与满足,进而强有力地促使学生更多地投入其中,逐步形成习惯性的成瘾行为。

选取运动强度较高的羽毛球、排球、快速跑项目的学生,可以感受到身体和心态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之感觉到了锻炼所带来的快乐感,负面情绪因调节而得到逐渐恢复,因运动而带来的愉悦的心情使他们逐渐爱上运动,主动积极参与运动。由此来改善用手机来释放负面情绪的习惯。

4、结论

本研究通过人口学变量分析,发现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存在差异,高校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体育活动参与呈负相关。同时,8周的体育锻炼干预实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降低手机成瘾倾向的总分及四个维度上的效应值,实现行为的显著改变。建议培养良好的网络心理素质,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

猜你喜欢

总分普通高校高校学生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冬季冰上课安全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