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020-05-18李海燕

读天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动性学习数学教学

摘 要: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作为主导的一方,教师只起“中介”和“转化”的作用。而学生作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与发展可能而独立存在的人,则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主动性

学生作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与发展可能而独立存在的人,则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发展学生的多种学习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呢?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 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从问题开始。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但等了二三分钟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有一个人提问。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发挥其内在的动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活跃起来,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一环。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疑,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

例如:我在教“圆的周长”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弄清“圆的周长就是指围成一周曲线的总长”后,我问:“能不能直接像正方形那样直接度量圆的周长?”(不能)“那能不能化曲为直测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茅塞顿开,于是有的用线绳绕圆一周,拉直后用尺子去量绳的长度,有的把圆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周得到圆的周长。此时,学生已经感觉自己已经学会了。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然后问:“你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会!”学生异口同声。当一名学生兴致勃勃地拿着尺子到黑板上度量时,才发现刚才学的方法并不能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这时,我就利用学生急于知道该如何计算的心情,很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探求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有操作情境的设计,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凡是学生能观察,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例如,在教學“5的分与合”时,我没让学生简单地照例去摆双色片,而是创设了一个“我是小主人”的生活情境:邻居家的两个小朋友来做客,你拿出5个桃子招待他们,可以怎样分?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边动手操作双色片,边交流,得出5可以分成4和1、3和2、2和3等结论。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的活动充分地去感知、体验和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又如第二册让学生区分、掌握米、厘米概念时,我就让学生自己量一量同桌的身高,自己手指的长度,头发丝的长度,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在脑中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资料活动,要求学生查课外书或询问家长生活中的一些关于教学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实践能力。

(二)演示铺垫,提高参与意识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利用教具这一辅助手段形象直观的揭示教学规律,从而激发学习意识,提高参与意识。

例如我在讲“相遇问题”时,可以这样演示:找两位同学站在讲台两边,按老师要求同时、相对行走,直到相遇为止。通过几次演示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理解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及两人所走路程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等。通过演示再来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创造参与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每一个班都有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识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呢?我认为,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了解班上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出题难易要适度,问题要求要适当。倘若题目过难,容易把一部分学生变成“观众”,丧失学习信心,如题目过于简单,又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授课形式上,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在学法指导上,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生动愉悦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把知识加以应用,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源泉,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又一因素,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

(一)讲授时联系实际

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讲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如自然数来源于数数,分数起源于“平均分”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因实际需要产生的。

(二)练习时联系实际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看得见、想象得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际例子,作为学生练习的内容。如: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绘制校园平面图,自己测量水桶的底面直径和高,然后计算水桶的容积,计算自行车滚动一周前进的距离等。

(三)生活中联系实际

教师要善于结合新授的数学知识,经常性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学生的自身生活需要的实际问题。如:布置学生了解家庭每月的耗电量,计算每月自家应付的费用;根据单价,口算买一定数量的蔬菜、水果应付的钱数等等。以强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李海燕,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大柳河镇常久村中心校。

猜你喜欢

主动性学习数学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