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点化“顽石”学生的个案研究
2020-05-18关小丽
摘 要:在班主任日常管理中,由桀骜不驯的“顽石”学生造成的师生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有效管理这种冲突、实现教育目标是班主任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介入必要的心理治療理念与技巧成功转化了“顽石”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这一方法对于有效解决师生冲突,教育和引导该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借鉴意义。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挑衅;班级管理;班主任
一、 研究动机之萌发
做班主任,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后进生总是成为“麻烦”的制造者,要么影响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要么破坏班级管理和教学秩序。尽管在该类生身上投入很多的精力,很有可能收效甚微。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何在?
学校专设的心理健康课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场所,具有一定心理咨询经验的班主任能为这类学生的转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何不有效利用?
著名心理学家阿伦.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不正确及功能失调的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非常适用于老师对校园青少年的情绪调试及行为纠正。舍他其谁?
二、 个案:公然挑衅
对每一届新生的管理,班主任总是要付出很多心血。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位“顽石”都要精心点化,纵不能皆成金玉良石,也能使之悟道明理、健康成长。
开学不到一个月,某任课老师给我反映某同学经常无故缺席他的选修课。当时我又震惊又气愤,挂断电话后就赶紧前往教室试图了解情况,而我走进教室时却看到他正低着头在玩手机。按照学校规定,学生的手机在校期间是应该上交专业部代为保管的。于是我请他把手机拿出来,他不肯,只好把他请到办公室,做他的思想工作,他始终不肯交出手机,还扬言自己不是穷屌丝,这辈子即使不干活也不愁吃穿,而且自己并不想读书,是父母硬逼着他来上学的,如果要他上交手机,他宁愿不读书了。考虑到他是通校生,我又退了一步,让他上午到校时把手机交上来,下午放学时还给他,他还是不肯,当着办公室所有老师的面,反复强调,如果要他交手机,他宁愿不读书,没办法,只好请部长潘老师帮忙。潘部长也做了个把小时的思想工作,他还是不肯,无奈只好先让其回教室上课。放学后我打电话给家长说明了情况,请家长在家再好好跟孩子聊聊,结果晚上就接到他妈妈打来的电话,说父子俩在家里吵架,吵得很凶,孩子把家里柜子上的玻璃都打破了,手也被玻璃刺伤,正在医院包扎,需要请假两天。
没过几个星期,他又逃体育课了,放学时分,我把他找来办公室,因为当时刚好我有些事要处理一下,让他等我一会,没想到他不但不理睬我,反而还在走廊上拦截住另一名来给我交作业的通校生,他喊到“×××,那么认真要干嘛?就不交,看她敢把你怎么样?走,我们一起回家。”说完他就夺过同学的作业本,强拉着同学走了。办公室里的老师和班上好多学生都看到了这个场景。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克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陷入了痛苦的沉思,瞬间感觉我这个班主任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对于他的嚣张跋扈我都有点想要放弃他的冲动,心想班级一个留级名额非他莫属,不禁心中掠过一丝丝的悲悯。接下来的几天,我都在不断地观察他,但交流甚少。我想他可能也意识到了我的情绪变化。在那个月月底向成长导师的思想汇报中(有一栏是你最想和导师说的话)他是这样写的:老师你别再生气了,我知道错了。就这么一句话,我的心就软了……期末即将结束时,我跟潘部长说:“留级名单我不报了。”潘部长笑着说道“不抛弃,不放弃,好样的!”。
三、 深入剖析 找准症结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都希望得到爱与信任,也都愿意努力向善。面对公然挑衅、不服从班主任的管理、且还具有煽动性的事件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发生,学生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毫不领情。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艺术不对,也许是因为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而造成了师生冲突。不过,笔者还是想要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考察,从而提供可操作化的策略来解决这场师生冲突。笔者作为他的班主任兼他的心理老师,采用阿伦.贝克的“认知概念化图”进行个案概念化,如图1: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展现该生的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间的关系,这样更能让笔者对该生进行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对该生当前认知与行为的横向分析
该生的困扰就是自己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桀骜性格。
在每次事件中其典型的自动思维就是“我就是我,谁也拿我没办法”,也由此引发了他的狂妄、暴躁,极度亢奋的情绪;
随之而来的典型行为表现在:在人际交往上自然表现出非常强势、容易失控、易起争执,随后带来的就是人际关系逐渐恶化,无法与人静心交流沟通。特别是与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发生了多次的正面冲突更让人觉得他嚣张跋扈。再者,由于他严重厌学,较差的学习状态使得家人对他的关注度也日趋减少,与家人关系也很紧张。
(二)对该生认知和行为的纵向分析
从该生典型的自动思维出发,运用“箭头向下”技术探测其深处可能的“核心信念”,并不由得让笔者思考早年该生有什么样的经历可能与此信念的发展和维持有关呢?这些经历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及他的核心信念会在何种情境中会再次被激活?笔者从该生成长的3个阶段进行了分析。
1. 出生到小学
该生家境较好,出生后主要由奶奶带着。从小的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由于是个男孩,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中,该生比大他三岁的姐姐要受宠。这样的经历导致该生逐渐发展出“我谁都不怕,我就是个自由的人,我最大”的核心信念。
2. 初中
该生有学区房,上的初中属于市里较好的初中,但学习不努力。经常因行为习惯不好被老师批评教育。他的父母也经常被叫到学校处理他的事情。是个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孩子。但他却觉得无所谓,我就是我,照样初中顺利毕业。这些在本质上又指向了该生的“我最大”的核心信念。
3. 高中
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现在他来到了职高,很多同学觉得既然来读职高就静下心来好好学专业,可他却认为,学习对他来说比登天还难,现在读的专业也是父母帮他选的,他说读职高就是来玩的,学什么专业都一样。现状进而激发了其“我是自由人”的核心信念。
我们还可以从图中看出,该生的核心信念毕竟是消极的,该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些认知、行为的应对机制,也就是中间信念和补偿性策略。具体来讲,该生的中间信念比如“我的事情被别人支配,就不是我了”“他人来管教我,我就不自由了,就要受太大委屈”由此带来的相应的行为策略就是要么无声抵抗,要么强硬逼人,该生就偏偏相信采取这些策略可以避免暴露出他的无助感。
四、 分段点拨 金石为开
笔者找到该生问题症结后马上展开对该生的跟踪辅导,共分4个阶段,进行了一共17次的交流,地点选在校心理咨询室,每次交谈约在中午时段或下午第四节课,时间约1小时左右。
(一)第一阶段:收集学生信息 共情沟通(第1~3次)
笔者作为该生的班主任,同时又是他的心理老师。有一定的心理咨询的知识与技巧。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做的是稳定情绪,处理应激。接着就是建立师生的咨访关系,进入面对面交流。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让教育影响与学生的情绪发展同步。教师也要提醒自己换个角度,避免学生激动的时候所产生的不理性后果。对待问题学生,不能急躁,否则会很被动,很难理智地思考問题,更何况像学生这样的强硬个性,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若跟他对着干,不但没效果,而且还有失身份,所以面对学生的挑衅,班主任得保持冷静,不要与他针锋相对,要静下心来听听学生心里的所思所想,了解他的内心需求,给情绪失控的他一个发泄负性情绪的渠道,帮助他疏通负性情绪并接纳负性情绪,这样学生大脑的理性反思功能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所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笔者能够容易从学生描述的应激事件中,重点了解该生对事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笔者还发现该生有强烈的倾诉需求,提到他成长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人和事。这时,笔者通过与该生分享其对部分概念化的理解,顺势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并约定达成时间。为下一次的沟通打好伏笔。这是后来笔者跟该生的第一次谈话:
师:当时我请你把手机交给我,你为什么不交呀?
生:我觉得你就是和我过不去,看我不爽。
师:有吗?说来听听。
生:为什么我们班不能玩手机,其他班却可以?
师:不能玩手机是我们一个班的规定还学校的规定?
生:学校。
师:既然是学校的规定,那你怎么说就我们班不能玩手机?
生:我不管,反正我的手机就是不能上交。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要当闹钟的,早上我爸妈很早就出去做生意了,如果没手机叫我,我会迟到的。
师:那怎么办?学校制度我们也不能违反呀!……
经过紧密三次的共情沟通,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合理认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诺以后每天早上到校都把手机交给我管理,晚上放学的时候再还给他,再后来他就成了我们班通校生的手机管理员,每天早自修将班上通校生手机收齐交到我的办公室,傍晚放学时又将手机领回发给每位通校生,每天我们师生俩至少有两次会面的机会,如今他进步很大,已成为我的得力助手。
(二)第二阶段:挑战学生自动思维 齐抓共管(第4~8次)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老师去识别、评估和挑战学生的自动思维,是整个诊疗的关键。该生在每一次的情境中辐射出来的自动思维就是我是最厉害的,谁也拿我没办法,我想怎样就怎样。在这个阶段中,笔者就要针对每次事件中的自动思维来引导该生进行认知重建,要耐心教育他看到事件背后的更多的事实,以让他形成新的认知。(如玩手机,老师家长管教你,你不服。这并不能说明你就是自由的人或者你最大)同时,让该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技巧是可以慢慢训练来的。通过挑战自动思维,该生愿意做出一些尝试去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教育影响个别学生,需要通过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教育工程。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善于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帮助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我把他的情况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第一时间争取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对该生当众挑衅班主任,公然违反学校纪律的该生给予了严厉的纪律处分,及时制止了此事给其他学生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让该生明白学校是有校规校纪的,作为学生就得有遵守的义务,否则将受到校纪处分。其次主动联系任课老师,了解该生近来的课堂学习情况,并把该生的个性特点和其他的一些相关情况如实告诉任课老师,以便任课老师知晓他的近况,使其在教育上更加有的放矢。第三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尤其是学习委员和课代表,要求她们提前告知该生当天应该完成的作业,做好记录,如果他没及时上交,要提醒并做好记录,作为班主任和德育导师,我特为他制定了引导计划和工作纪要,每周都要让他如实总结自己的情况,说说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另外我还积极联系家长,及时了解该生在家里的情况,赢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这样大家一起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取得实效。
(三)第三阶段:触碰学生核心信念 赏识信任(第9~13次)
每一次的情境都能反映出该生的核心信念就是我谁都不怕,我是自由的,我也最大。经过前面8次的交流,该生已有意识地对习惯化的自动思维说“停”,并且还能做出反思,平时的负面情绪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该生还对他的家庭背景、父母的工作有了很多认识。对他现在在班级的表现也有了更多积极的认识。这就是矫正他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契机。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相信学生总有开窍的时候,好好地陪伴他的成长,多利用他的闪光点引导他的成长,以学生闪光点为教育切入点,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寻找师生的情感共鸣点。在学生表现好时及时予以表扬,慢慢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完善自我。该生有体育天赋,笔者利用下班管理时间组织了男生1500米比赛,他妥妥地拿了第一。很开心!该生还很爱干净,书桌整理得很整齐,于是笔者让他管理通校生的手机,分配的劳动任务也完成得很好,每天早自修让他收齐通校生的手机,交到我办公室,傍晚放学前5分钟领回手机分发给通校生,且制表登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做得很不错。笔者就以此为契机,多欣赏他,表扬他,该生也是越来越自信。
例:该生第十二周小结
期中考试结束了,我的成绩处于年级中等偏下的水平,不过,我觉得比我刚来学校时我还是进步了。这段时间里我最大的收获还是自己的成长,比以前变得更加耐心了,不像以前那样乱发脾气,做事不考虑后果,也知道了一份努力、一份收获、一份惊喜,这个道理我已充分明白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也知道遇到困难时该如何去面对,怎样才会渡过难关。有时无忧无虑反而不好,要给自己一点压力,有了压力,才会感到忧虑,就会产生动力去消除忧虑排除困难,每当我成功一次,度过一个难过,再回忆一遍觉得很值得,心里也很开心,也发现自己又成长了一点点,人就如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忧患中才会成长,才能变得强大。
这学期我能明白这么多也少不了班主任在一旁帮助我,老师,谢谢您!
(四)第四阶段:巩固强化效果 建立期待(第14~17次)
经过师生双方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该生的问题已有明显的改善。而且该生已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他已经能够“做自己的老师”了,让笔者感到很欣慰。在这段时间,师生一同回顾并讨论其问题改善的进程,适时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學习中持续地比较新旧信念,不断收集“我是个能干的好学生”“我有能力”等此类的证据并积极按照新信念行动。老师和学生一同建立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待!
本学期开学初的一个夜晚,我接到了该生的一个电话,电话里他告诉我他很感激在高中两年中老师对他的关注和付出。否则的话,他早就肯定放弃了学习,否则的话根本不敢想象高三怎么读下去,更不敢想去考什么大学,……早几天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他校服被同学不小心倒上了菜汤弄脏了,他需要回家换衣,请假也来找我,我跟他开玩笑,现在班主任已换人,你应该向现任班主任请假,他笑嘻嘻地回答说:“老师,有事我总是先想到你。”早几天,专业技能考刚考好,晚上就给我发微信,把他们考得不错的好消息和我分享,可见,学生心里是有我这个老班主任的。
五、 效果
笔者与该生经过17次,长达近三个月的频繁接触与共同努力,确实发现该生对人对事的态度较之前温和很多。他与家人的关系也有明显增进,感觉家人很温暖,对老师更有感激之情,认为老师在他最无助、最狂妄的时候拉了他一把。
(一)认知的改变
该生对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有了显著的降低(见表1)同时,其中间信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见表2)。
(二)情绪的改变
笔者给该生进行了焦虑自评量表测试,前后测表明该生情绪有了明显的好转。从最初的测试评分45分,辅导结束时评分33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55分,辅导结束时30分。可见,该生对自己的情绪主观感受从开始时主要是狂妄、暴躁、易怒等负面情绪,到后来转变成以平和、平静为主。
(三)行为的改变
通过多次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自然能被潜移默化。年少轻狂的学生终会被老师的耐力所打动,自觉纠正其不良行为。
该生变得比以前更加懂事有礼貌,不仅自己努力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同时对同伴中出现的一些违纪行为也会好言相劝。该生认为老师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帮了自己,对老师很有感激、感恩之情,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及时完成,对自己不会做的科目也能主动请教,无论是班上的同学还是任课老师都表扬他进步很大,都觉得他不像以前那样令人嫌弃,好多同学都说他有责任心了,在班上也交到不少好朋友。
班主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笔者深深体会到,面对公然挑衅的学生,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艺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转化的速度和趋向。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方法,做到“热事件,冷处理,急事件,缓处理”。二是面对学生的挑衅,不能听之任之,要严厉制止,否则会产生羊群效应。三是不要试图当众说服学生,让他承认错误,因为对他而言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事关面子的问题。四是要宽容学生,不能以牙还牙,因为温暖而坚定的心最有力量。“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只要对学生温柔以待,用爱去感召学生,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就必然会创造出奇迹。
付出真情去教育学生绝不是作秀,而是一场较为“漫长”的陪伴,是不断向他们输送力量的陪伴。现在回顾本案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笔者认为这是最美的遇见。遇见了更好的对方,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归根结底是我们老师守候了内心的那份纯净和对学生的美好期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让我们微笑对之!
参考文献:
[1]万玮.遭遇问题学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王晓春.问题学生的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公司,2013.
[3]简·尼尔森,等.教室里的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联合公司,2014.
[4]周芳,陈秀娣.遇到学生挑衅怎么办[J].班主任,2016(2):42.
作者简介:
关小丽,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