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鸭几种常发病的防控

2020-05-18作者缪兴会

广东饲料 2020年4期

◆作者:缪兴会

◆单位:山东省沂水县马站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近年来,随着肉鸭养殖数量的增加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鸭流感、鸭病毒性肝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等疾病常见多发,要设法予以防控。

1 鸭流感

鸭流感是由A 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肉鸭的一种以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高发病率、心包炎、胰脏出现白色坏死点等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

1.1 发病特点

鸭流感的病原是正黏病毒群具有致病力的A 型禽流感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80~120 纳米,有囊膜,表面有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纤突,目前,从家鸭中分离到不同H、N 组合的A 型禽流感病毒达数十种,但对肉鸭具有致病力的并不多。

所有鸭对禽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纯种番鸭易感性更强。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鸭的所有组织、器官、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等含毒量较高,污染周围环境、空气、饲料、饮水、器具、地面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传播。各种日龄肉鸭都有易感性,但2-4 周龄雏鸭发病多见。雏鸭,尤其是雏番鸭发病率100%,致死率可达80%以上,如继发或并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大肠杆菌病、鸭球虫病、鸭沙门氏杆菌病、鸭霍乱等,其致死率更高。野鸟跨区迁徙,也可携带禽流感病毒污染水域,因此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潜在的传染性。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每年秋冬交替的11 月到来年冬春交替的3、4 月多发,夏季发病较少。舍内温度过低或忽高忽低,干燥、低温、大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1.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感染后的少数病鸭不表现临床症状就会死亡。多数病鸭表现精神委顿,眼肿,流泪;病鸭运动失调,角弓反张,仰头,扭颈呈“S”状弯曲,有的侧卧、仰翻,也有的呈划水状;呼吸困难,张口喘气;腹泻,排出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如有继发或并发感染,则致死率更高。

剖检,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表面有灰白色条纹状坏死灶;腺胃黏膜局灶性溃疡、坏死,十二指肠黏膜出血;胰腺呈灰白色坏死,表面布满许多灰白色、针尖大小坏死点;气管、支气管出血,内部充满黏液或黄色干酪样物;心冠脂肪、肝脏、肺脏、脾脏、脑膜等多处可见出血或淤血。

1.3 防治

1.3.1 正确处置

鸭流感属低致病性禽流感,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肉鸭场发现病鸭或可疑病鸭,要尽快上报疫情。一旦确诊,要服从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安排,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限制易感染动物的出入等措施,并立即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1.3.2 对症治疗

在严密隔离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对症治疗,以减少损失。

①中药抗病毒。使用羌活、防风、白芷、前胡、桔梗、枳壳、薄荷、甘草各60 克,荆芥、浙贝、杏仁各120 克,共研为末,配料喂用,可供20 日龄800 只患病肉鸭1 次使用,连用3-5 次。平时预防,可用板蓝根2 克/只/天或大青叶3 克/只/天,粉碎后拌料使用。②防止继发或并发感染。添加适当的敏感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或并发鸭大肠杆菌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禽霍乱、球虫病等。③缓解症状,抵抗应激。饲料中可添加0.18%蛋氨酸、0.05%赖氨酸,饮水中添加0.01%维生素C或0.1%~0.2%电解多维,以减轻各种应激。

1.3.3 搞好预防

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措施,只能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有条件的肉鸭养殖场可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引进种蛋或雏鸭,要进行严格检疫;禁止鸡、鸭混养;使用全价日粮,保持均衡营养;搞好鸭舍通风,随日龄和体重增大及时扩群,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建立并认真执行严格的卫生和消毒制度;轮换使用多种消毒药物,搞好环境、鸭舍、人员消毒;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工作。②加强诊断、监测和监督工作。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的初步诊断结果,借助实验室检验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鉴定、病毒核酸检测是正确诊断本病的关键措施。

要加强对肉鸭饲养管理、屠宰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禁止经营和运输病鸭及产品。加强对禽流感的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经相关部门同意,可注射鸭流感灭活疫苗。

2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也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影响雏鸭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

2.1 发病情况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是鸭肝炎病毒,属于小RNA 病毒科的成员。目前已报道的鸭肝炎病毒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Ⅰ型鸭肝炎病毒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乃至世界各地鸭病毒性肝炎病例绝大多数为Ⅰ型鸭肝炎病毒,而且可能还有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Ⅱ型鸭肝炎病毒仅在1958 年的英格兰某鸭场爆发,而且经过实验基本认为是星状病毒,此后及其他地区再无类似病例发生;Ⅲ型鸭肝炎病毒致病力差,临床上死亡率不超过30%,人工感染的死亡率更低,而且也仅在1969 年美国纽约长岛地区有过报道。

Ⅰ型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3 周龄以内的雏鸭,临床上以10 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是入秋以后到来年春季是本病的高发期;本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则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致死率可达20%~60%,个别鸭群发病后致死率甚至可超过90%;人工感染时,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可短到24 小时,死亡多集中发生在24~96 小时。

2.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本病感染初期,病鸭仅表现精神呆滞,食欲减退,垂翅嗜眠,放牧饲养的鸭行动迟缓,跟不上大群运动速度;很快就出现蹲伏、侧卧,紧接着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头向后背弯曲,仰颈,两脚后蹬,有的在地上打转,10 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就死去,死亡的病鸭呈角弓反张姿势,临床上往往在尚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就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死亡的鸭。

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在于肝脏淤血肿大,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严重时呈刷状出血。

2.3 防治

2.3.1 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下列方法可以试用。

①高免血清治疗。利用当地本病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给每只鸭肌注0.5~1 毫升,重病鸭间隔12~36 小时重复注射1次,可获得较高的有效保护率。②卵黄控制疫情。取免疫母鸭新产的蛋,无菌室内操作,取出蛋黄,加入10 倍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搅拌,每毫升稀释蛋黄中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 单位,搅拌均匀,给每只患病雏鸭肌注1.5~2 毫升,对初发病鸭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重病鸭间隔12-36 小时也可重复注射1 次。③中药控制疫情。中药黄芩、黄连、黄白、连翘、金银花、茵陈、枳壳、甘草各50 克,每次加水3 千克,煎熬2 遍,滤汁混在一起,供1000 只病鸭均匀拌料,每天1次,连用3-5 天。或用大青叶、板蓝根、黄芩、黄柏、茵陈、栀子、龙胆草、大黄、香薷各40 克,每次加水3 千克,煎熬2 遍,滤汁混在一起,供1000 只病鸭饮用,每天1 次,连用3-5 天。也能起到较好的控制疫情的作用。

2.3.2 预防

①主动免疫。如果种鸭在开产前没有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用此种鸭所产的种蛋孵化的雏鸭就没有母源抗体保护。为此,雏鸭在1-3 日龄,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进行20 倍稀释,每羽颈部皮下注射0.5 毫升,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②被动免疫。免疫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 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炎疫苗,之后隔3-4 个月加强免疫1 次,可以保证雏鸭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获得较好的保护,但是对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鸭场,10 日龄以后的雏鸭仍有部分可能被感染,应考虑避开母源抗体的高峰期加强免疫或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

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商品肉鸭的一种传染病,在我国肉鸭养殖地区广泛存在,严重影响肉鸭健康和胴体品质。

3.1 发病情况

本病的病原是鸭疫里默氏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不能形成芽孢,不能运动,可单个、成双、短链状排列。有较多血清型。

本病主要感染鸭,以2~3 周龄商品肉鸭常见多发;鸭舍卫生条件差,昼夜温差大,饲养密度大,通风效果不良,日粮营养不均衡,特别是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经常有应激,均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通过被细菌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传播,脚蹼刺种、肌注疫苗等造成的创口也可引发本病;自然感染发病率20%~40%,有时可高达70%以上,致死率5%~80%。

3.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常不表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精神沉郁、蹲伏嗜睡、扭颈缩颈、两肢软弱、步态不稳、不愿走动或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食,排出绿色或黄绿色稀粪,部分病鸭腹部膨胀;病鸭濒死期往往会出现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脚伸直,角弓反张。亚急性或慢性病例,一般没有典型临床症状,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运动或运动失调,摇头晃脑,前仰后翻,逐渐消瘦致死。

剖检,典型病理变化是多处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渗出物。打开腹腔,内部有大量血水;心脏表面布满黄白色纤维素渗出物;肝肿大、质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表面有一层灰白色或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形成厚薄不均、易于剥离的一层纤维素膜;气囊增厚、混浊不透明,严重者也有纤维素膜;脑膜充血、水肿,有小点状出血;脾肿大,表面斑驳,大理石样外观。局部慢性感染的肉鸭,屠宰去毛后有局部肿胀,表面粗糙,颜色暗淡,切开后组织浸润、出血,严重影响胴体质量。

3.3 防治

保持鸭舍环境舒适,及时清除不洁、尖锐物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地面平养的肉鸭要勤换垫草,保持地面干燥;随日龄不断增大,合理调整饲养密度;使用全价优质配合日粮,保持均衡营养,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对发病的肉鸭,经药敏试验可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