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者直面艰难 行业剩者为王
——新冠肺炎疫情对饲料行业的影响及未来思考(一)

2020-05-18编辑广东饲料杂志编辑部胡月

广东饲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肉蛋生猪饲料

◆编辑┃《广东饲料》杂志编辑部 胡月

大国粮食及肉蛋奶安全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这是共识。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紧缺,只有走绿色、环保、高效之路才能持续发展、保障民生,这也是共识。

进入2020年,饲料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之新情况、新问题,行业艰难:先看猪料,非瘟初稳,生猪复养攻坚步履蹒跚,猪料有价无市,市场容量下滑且盘踞低位;再看禽料,新春伊始,肉禽价格坐上过山车,谷贱伤农,严重打击肉禽市场补栏信心;水产料市场如何?新增水面、新增品种并没有大的变化,行业只能在养殖模式、效率上做足文章。水产料市场蛋糕就那么大,在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畜禽料预期下滑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企业选择调结构,加强水产料市场开发力度,2020年水产料市场竞争加剧、利润下滑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从“武汉封城”开始,中国政府以强有力的措施带领全国人民发起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总体战、阻击战。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成效之显,世所罕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这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勤劳自律、众志成城精神的体现。为打赢这场抗疫战争,我国经济社会同样已付出了太多太多,加之目前欧美、中东疫情的蔓延给中国2020年经济复苏重振带来了巨大压力,至少中国2020年经济预期倍感压迫。

依靠肉蛋奶消费提振的畜牧饲料业,在经济大形势与低迷消费环境下不可能独善其身。本文试图通过“烈火灼金,看疫情下的脆弱;复养攻坚,谈中国猪业走向;结构调整,看禽业消费趋势;区域特色,谈水产养殖变迁”等几个部分分析行业目前出现的新情况、存在的新问题,与读者共同探讨畜牧饲料业发展的若干热点话题,共同思考与展望中,坚定信心、寻找方向。

1 烈火灼金,看疫情下的脆弱

2020 年1 月23 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年关将至,武汉发布“封城”令。这让2020 年中国传统佳节蒙上一层阴影。从“武汉封城”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各行各业将抗击新冠肺炎作为重中之重头等大事,全国各省市相继启动一级响应。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之下,为打赢抗击新冠肺炎总体战、阻击战,我国经济社会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时间几乎步入停摆。

冲击一,产销阻滞

单就畜牧饲料行业来说,疫情给肉蛋奶市场供给和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损失。一是物流障碍严重影响畜禽产销,道路和机动车管制导致饲料、兽药等农资供应受阻,多数省市、全部或部分市县关闭了交易市场,阻断活畜禽贩运车辆;二是屠宰场不能开工或者作业不足,直接导致家畜禽滞销;三是生产人员短缺,受返工延迟和劳动力极度短缺的影响,企业无法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生产指标下降,成本上升;四是在非洲猪瘟和冠状病毒的双重威胁下,企业加大生物安全防控投入,加之疫情中产销阻滞,出现流动性不足,资金周转困难;五是企业复工采购防疫用品如口罩、消毒剂困难,尤其是种畜禽引进和一些企业正在建新项目受到影响,给后续的商品生产带来压力……

以广东饲料行业为例,省农业农村厅、省饲料行业协会从大年初四(2020 年1 月28 日)开始就接到了来自饲料企业的复工反映。按照惯例,畜禽养殖户和饲料企业达成了长期默契,年底加大备料量,共同满足新年前后旺盛的集中出栏带来的饲料消费,以及节前备料应对春节长假。通常多数养殖场这个“节前备料”接续时间不超过大年初八前后(2 月1 日)。在抗击疫情中,省政府《关于企业复工和学校开学时间的通知》对企业复工时间规定不早于2 月9 日24 时(正月十六以后了)。各级地方政府对《通知》中关于“生活必需”界定的理解不同,一时间,一边是猪鸡鸭鹅嗷嗷待哺,一边是多数地市的饲料企业提前复工受阻,“原料、人员进不来,饲料产品出不去、送不到养殖场”……

畜牧饲料业事关肉蛋奶供给,事关民生稳定。疫情发生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序推进”考验着各级政府执政能力,考验着各行各业稳产保供、稳定民生的信心和能力。抗疫中,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及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对事关养殖、种植业农资供应、产品流通等发出有关通知,自上而下逐步协调解决了农资和农产品生产、流通问题,畜牧饲料业产销阻滞逐步得到缓解,这为打赢这场疫情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助力。畜禽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且一旦被摧毁,恢复缓慢。抗疫中,畜禽产业损失巨大,据有关消息,截至2 月12 日全国仅家禽业损失超150 亿元。目前,疫情防控已现曙光。回望这艰苦卓绝、众志成城的抗疫战斗路程,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迎难而上,正是这些以整个经济社会付出代价挣得的宝贵经验、教训,让我们有了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复苏重振的信心。

冲击二,消费低迷

这是不争的事实。畜牧饲料业是全社会肉蛋奶供应的支撑行业,尤其是在农业资源欠缺的我国,很难想象没有现代畜牧饲料业支撑的城乡居民“菜篮子”会是什么样子。同样,畜牧饲料业发展靠肉蛋奶消费拉动。在疫情之下,酒店、餐饮、旅游等行业停摆,不聚会、少出门,居家消费数量有限,全社会总体肉蛋奶消费抑制、消费总量下滑。

供需决定价格。如果从肉蛋奶市场供应价格来看,疫情之下的消费抑制,人为下调了肉蛋奶供应需求,尤其是抑制了肉类价格上升。先看猪肉,疫情之下缓解了生猪复养艰难和平价猪肉供应的窘境,缓解了春节期间猪肉价格的飙涨。虽然“非瘟”行情导致猪肉价格未来较长时期高位,但如果没有疫情防控造成的消费抑制,很难想象2020 年春节市场猪肉尤其是高端鲜肉价格会飞到多高!

谷贱伤农,家禽业在疫情之下可以说是雪上加霜。肉禽价格在非瘟初稳、复养攻坚的一波行情中,2019 年刚刚得到消费结构补偿性提升,就因家禽养殖周期短、资金门槛较低,市场补栏量大势猛,肉禽市场短期供大于求,肉禽价格坐上过山车,短期供大于求的家禽市场一地鸡毛,从8 元一只鸡苗的狂暴行情直接跌落到肉鸡养殖亏本的窘境。加之疫情期间产销阻滞、消费抑制,家禽难卖,雪上加霜。

水产品价格不温不火。既没有往年正常年份的产销两旺,也没有特种、新品的价格一骑绝尘。春节前后淡水鱼、咸淡水养殖大路货品种,没有迎来本该价格微升的市场行情。高端水产品消费受餐饮、酒店、商务活动停摆影响,价格较往年下跌。

冲击三,原材料涨价

就在国内“战疫”取得初步战果,疫情已得到遏制时,国外疫情肆虐。截止4 月30 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超311 万人,累计死亡超22 万人!美国领跑的南北美洲新冠肺炎累计确诊飙升至103 万人;欧洲累计确诊人数超127 万,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国疫情严重……这时,国际社会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政府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的巨大贡献,为全球做出了牺牲、争取了宝贵时间、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制优越性得到了体现。

全球疫情之下,尤其是3 月份以来的封城封国、停航禁运,对全球贸易、供应链远转产生严重影响。受国内外疫情影响,2020 年我国饲料原材料价格将呈现近期、短期飙涨,中长期依旧趋稳的基本态势。

先看谷物(玉米、小麦、高粱),我国耕地、化肥等资源支撑不足,成本较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国内粮食安全战略总体上是补贴种植、价格筑坝挡水,确保播种面积和总量紧平衡,短期进口调剂供需品种、平易供需价格。目前,结合国内经济复苏重振和全球疫情形势判断,国内饲用谷物价格近期、短期呈现上涨,至6 月后价格回落趋稳成为大概率事件。

再看主要蛋白原料,一是豆粕,可以预见的是将经历涨价、价格高位的较长期过程。我国是大豆进口大国,本身已丢失价格话语权。全球疫情,贸易、航运阻滞,国内豆粕价格必然上涨,可能还会引起棉粕、花生粕等部分杂粕跟涨。二是鱼粉、肉粉等动物源性蛋白,因进口数量较大,受全球疫情和南美部分出口国家禁渔休渔期相关政策出台,动物源性蛋白价格将步入价格上升通道,并至少持续到2020 年下半年。

在此大行情下,饲料行业只能通过发挥配方技术替代能力、拓宽采购渠道等相应手段,应对这一波价格上涨压力。更重要的是,化压力为契机,饲料行业应携手养殖业积极推动“无抗日粮、清洁饲料、低蛋白日粮”等理念达成共识,以缓解和消化原材料涨价高企压力,支持养殖业发展。毕竟,全球竞争中我们不愿、不敢再丢掉养殖阵地,放任或不断增加肉蛋奶进口。大国粮食、肉蛋奶安全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事关国家政治稳定。中国想不看别人脸色,必须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疫情影响的行情,最后有必要提一提的是氨基酸、维生素等等精细化工、生物发酵制备的这一类饲料原材料。价格短期上行压力来自于疫情之下的开工率不足,持续到4 月底至5 月的涨价已不可避免。而价格长期上行压力,来自于生产国环境治理诉求的增强。这里有一点值得国内同行注意,本来我国维生素生产总量占全球80%,拥有绝对话语权且近几年产能新增幅度较大、相对过剩,然而“上蹿下跳”的国内维生素行情更多的是布满了人为操作、炒作的痕迹。“出口竞价压价,自己人掐。国内销售,掐自己人”的做法有违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初衷。

2 复养攻坚,谈中国猪业走向

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已得以控制,未来新型冠状病毒危害是否长期或较长期存在,疫苗研制何时成功和应用,目前尚无定论。这就是说生猪产业发展,当下面临非瘟复养和新冠肺炎防控“猪瘟、人瘟”双重市场经营环境影响,整个产业结构、布局、总量等都存在着不确定性,未来生猪产业发展方向有几个概念值得梳理、探讨。

2.1 疫情仍在,保供给使命不变,生物安全警钟长鸣

先说非洲猪瘟和复养攻坚,从非瘟发生和国外抗击非瘟的漫长历史来看,我们很难奢望疫苗在较短时间研制并成功推广应用。保供给使命不变,复养攻坚虽然步履蹒跚,但市场需求和目前的利润驱动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2020 年饲料禁抗后,生猪产业更应提倡营养免疫,至少以饲料禁抗为基点,重新审视营养配制、养殖模式和饲养管理。其实,过往的生猪养殖实践中,抗生素的科学使用为猪业做出了瞩目的贡献。

然而,饲料、养殖端过度依赖抗生素使用,过度关注养猪的生产性能,致使抗生素使用愈演愈烈,浓度不断攀升,抗生素品种、禁停药期的有关法律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猪只自生免疫受到影响,猪群亚健康成为常态,猪舍及周边养殖环境(耐药性)受到影响,猪越来越难养了!如若不禁抗、如若长此以往,非瘟不来,其它的什么病毒也会到来。所以说,长期看,养殖现场减抗替抗、饲料禁抗趋势中,营养免疫、生物安全将成为养猪业普遍关切。

2.2 规模适度,标准化提升,环保警钟长鸣

实际上,从国内农牧企业尤其是部分饲料企业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披露的发展规划来看,“圈地、大力养猪”成为主流。这里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饲料企业集团增强猪料事业线抗风险能力的选择,也可以理解为对生猪产业长期利润的看好和资金实力、养猪技术实力。但在工厂化养猪、规模化养猪的大势下,有几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研判。

首先是规模适度,要考虑环境承载,一个养殖基地一味贪大,不仅增加了设施设备成本(否则很难做到环境友好),也几何倍数的增加了疫病防控风险和养殖管理难度(否则不得不调整考核指标)。“饲料学美国,养殖学欧洲”就是说的这个道理,饲料工业化、规模化程度高,而“标准化为基础的适度规模”是我国养猪应该有的基调。

其次,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标准化、环保这几个关键词对未来养殖业发展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环境保护已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重要指南,环境保护已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从2016年国家层面加强的环保巡视、专项整治,以及2019 年再次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再到各省市对于养殖环保禁养限养规划、规定,养殖业发展必须过环保这一关。否则,“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环保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养殖污染将受到严厉处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是倡议,而是依法治国的指南。

2.3 总量下降,末端提升,品牌肉和放心肉共存

受新冠肺炎、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短期看,我国猪肉供应在进口及储备释放的前提下,生猪产业或将呈现供求“紧平衡”的基本态势。长期来看,我国生猪产业将发生逐渐的、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是生猪出栏(消费需求)将呈现总量下降。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由考虑:一是猪肉造肉成本尤其是环境成本高。显而易见,猪肉与禽肉相比饲料报酬低了不少,同时获得每公斤猪肉的碳排放量要比禽肉高了很多,有报道称生产一公斤白羽肉鸡的碳排放量约为生产一公斤猪肉的四分之一;二是消费习惯正在改变着我国肉蛋奶生产消费结构。不可否认,高脂肪肉类已受到养生质疑,同时随着90 后、00 后在未来10 年内将成为家庭的中坚力量(30-40 岁,上有老、下有小),会逐渐成为消费决定权主体,而这一代人本身就早早接受了“炸鸡、牛排文化”影响,降低了“红烧肉依赖”。加之整个社会对膳食营养、环境保护等等的理性认同,我国的猪肉消费必定成下降趋势。无疑,非瘟行情下的猪肉价格飞涨、鲜肉供应不足,加速了中国城乡居民对猪肉消费喜好的改变。全球禽料和猪料的比例或许可以佐证这一判断,全球一半的生猪生产在中国的景象或许在5-10 年内发生彻底改变。5 年内,我国生猪消费总量可能下降至4 亿头以下。

总量的下降也将催生猪业补短板、调结构。城镇化、工业化还在推进,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养殖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越发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因地制宜的养殖规划布局中,养殖业将越来越远离寸土寸金的城市,越发远离工商业发达地区,加之疫情防控的客观要求(动物防疫、公共卫生),未来鲜肉消费占比降低,冻品、熟食、半熟食市场份额增长。补短板,生猪产业链的屠宰、肉食品加工、冷链储运等产业末端将得到不断提升。

未来,标准化、适度规模的养殖场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在猪业调结构中将出现高端品牌肉脱颖而出,放心肉成为“大路货”的市场格局。品牌肉(品种、风味)是少数,放心肉(保供给、保安全)是市场中坚。

猜你喜欢

肉蛋生猪饲料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粤海饲料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生猪 广西生猪自成一极
饲料Ⅱ个股表现
国内肉蛋禽市场近期价格
国内肉蛋禽市场近期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