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0-05-18时金妍
时金妍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3
恶性肿瘤是影响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以200 万的例数呈上升趋势,总发病率达到5%以上,且恶性肿瘤的类型多样,危害性也非常大[1-2]。一般情况下,患者确诊为恶性肿瘤时就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灶,避免癌细胞扩散,有效稳住患者病情。采取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会出现身体非常虚弱和情绪悲观、消极的现象,有些恶性肿瘤在术后甚至会引发相关并发症,这些对患者的康复有阻碍作用[3-4]。有研究结果表明,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与减少其并发症[5]。本研究探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n=90)和常规组(n=90)。纳入标准:(1)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2)经CT、MRI等临床影像学诊断,符合《肿瘤学》中对恶性肿瘤的判断标准[6];(3)能遵医嘱,治疗依存性较高者。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障碍,无法进行正常交流与沟通者;(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3)研究途中死亡或因自身原因退出本研究者。干预组男41例,女49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51.36±6.27)岁;肿瘤类型:胃癌17例,肝癌23例,肺癌26 例,结肠癌18 例,其他6 例。对照组男42 例,女48例;年龄22~74 岁,平均年龄(52.13±6.45)岁;肿瘤类型:胃癌18例,肝癌20例,肺癌28例,结肠癌20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肿瘤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恶性肿瘤术后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用药指导、饮食及运动指导、创口护理及常规检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干预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以下为具体方法:(1)成立专业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肿瘤医师1~2名,责任护士3~5名,营养师1名,团队协调员1 名,心理医生1 名,社区医务人员1~2名,康复医生2名多学科团队护理。对这些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及预发情况,对患者制定全方位的护理方案,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康复。(2)护理不人员应起带头示范作用,通过组织成员定期召开交流会,加强各成员之间和院内外的合作。团队各成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与家庭背景,制定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对实施的护理活动进行细致安排。(3)各学科人员各司其职,肿瘤科医师应担任患者的主治医生,负责评估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康复医生应关注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帮助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并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责任护士应由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专科及以上护士担任,主要负责建立患者信息档案,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负责患者在入院后的常规护理、健康宣传以及对患者的饮食、运动指导和院外随访工作。由获得国家营养师资格证的人员担任营养师,营养师应及时评估患者每日营养摄入量,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帮助患者制定合理营养摄入计划表,对患者的饮食作科学规划,保证患者身体营养得到及时补充。由持有专业心理咨询证书的人员担任患者的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应当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通过心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增强对治疗的信心。社区医务人员主要负责患者出院后对患者的常规检查,通过与医院协作,将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反馈给医院,配合医院的院外随访工作。加强与家属的合作与交流,帮助患者家属解决相关治疗问题。团队协调员由专科护理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各个学科成员之间的协调工作,组织和联络院内外工作等。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正常饮食的时间。(2)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法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该两项评分表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身体康复越差[7-8]。(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记录患者有无发生术后血压异常、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及死亡等来判断。发生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MBI、FMA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情况比较 d
干预组术前和对照组术前MBI、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MBI、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MBI、FMA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MBI、FMA评分比较() 分
组别干预组(n=90)对照组(n=90)t P MBI术前54.28±5.32 54.36±5.29 0.101 0.958术后76.42±5.06 60.22±5.45 20.666<0.001 FMA术前44.12±6.13 43.99±6.20 0.142 0.888术后67.89±5.39 51.75±5.75 19.428<0.001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 例(%)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是当前所有病患中的弱势群体,一般情况下,被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被治愈的几率较小,但对在最佳治疗期之前被确诊的患者来讲,手术治疗给他们带来了治愈的希望[9-11]。因此,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有效护理,减少患者因手术并发症带来的风险,对促进患者疾病的治愈有重要意义。多学科协作护理是由不同学科的医护人员构成的新型护理模式,在多学科协助护理模式中,不同的医护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12-13]。有研究指出,对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帮助[14]。目前,多学科协作护理已经开始应用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护理中了,本研究通过探究了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康复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15]。
本研究记录了干预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饮食恢复正常时间等临床情况,这三项临床指标是常用来判断手术治疗患者临床康复质量,患者所使用的时间少,表明其康复的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所用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饮食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证明上述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还采取MBI评分和FMA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判断,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再次证实了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良好临床疗效。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采取多学科协助护理的干预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采取基础护理的对照组,说明多学科协作护理对减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作用明显。
综上所述,与基础护理模式相比,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更能避免和减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康复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