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与颅脑损伤预后的临床研究
2020-05-18李景东谷晓辉
李景东,谷晓辉,黄 威
东莞市石碣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东莞 523290
环池在中脑外侧连接于四叠体池和脚间池之间,对脑脊液循环至关作用,同时其病理学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对于颅脑损伤而言,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可表现为环池的受压或闭塞,随着病情的不断加剧,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颅内压会不断增高,进而威胁患者安全[2]。因此基底池特别是环池状况是脑受压的重要征象,其CT 的三维重建不仅对颅脑挫裂伤诊疗有重要一样,同样对其预后也有可靠指导意义[3]。本研究纳入东莞市石碣医院收治的106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颅脑CT进行扫描分析,探讨环池CT 三维重建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 年7 月-2019 年6 月为病例收集时间段,纳入期间在东莞市石碣医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06例进行研究。全部患者中,男性患者66 例(62.26%),女性患者40 例(37.73%)。损伤原因方面,车祸致伤43 例(40.57%),意外跌伤 23 例(21.70%),打击伤 40 例(37.74%)。入院时GCS 评分方面,3~5 分27 例(25.47%),6~8 分 33 例(31.13%),9~12 分 23 例(21.70%),13~15 分23例(21.70%)。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急症科即行头颅CT 扫描检查,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cT 复查。采用PHILIPS 公司生产的Briliance 16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方法:以眶耳线(OM线)为基线开始扫描,向上扫描至头顶,层厚和层距均为5 mm,进行无间距扫描,必要时加做薄层扫描。入院后,全部患者在0.5~5 h,平均(1.23±0.21)h 内,行首次颅脑CT 扫描,然后以首次CT 扫描的结果为出发点,进行CT复查。第2次CT复查扫描的时间为入院后 6~18 h,平均(8.64±1.52)h。第3 次CT 复查扫描时间为入院后19~48 h,平均(31.02±4.97)h。第4 次 CT 复查扫描时间为入院后 49~240 h,平均(154.35±21.86)h。每一次CT扫描上,均将扫描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整体进行动态观察,掌握颅内损伤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及时对环池的变化进行观察,用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
1.3 判断标准
1.3.1 环池分型[4]:重建颅脑CT,对环池包绕中脑两侧可以进行立体地观察,即环池本部,易见于后前位,因而中脑水平准确的测量环池的宽度(精确到0.1 mm)。根据环池改变程度,在重建三维模型时,可以分为6型:环池完全闭塞为 6 型;0~0.5 mm 为 5 型;0.5~1 mm 为 4 型;1~2 mm为3型;2~3 mm为2型;>3 mm为1型。
1.3.2 预后分级[5]:根据GCS预后评分,将患者的预后的情况分为5 个级别,由轻至重分别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良好和中残纳入预后较佳组,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纳入预后不佳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Spearman 法分析相关性,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环池分型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全部106 例颅脑损伤患者,随访3 个月后死亡21 例,死亡率为19.81%。不同环池分型死亡率、预后较佳率和预后不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32,15.107,16.829,P<0.05)。随着环池分型的升高,死亡率和预后不佳率也逐渐升高,预后较佳率逐渐下降,见表1。
表1 环池分型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2.2 环池分型与GCS评分相关性分析
环池分型与GCS 评分呈负相关(r=-0.698,P<0.05),见表2。
表2 环池分型与GCS评分相关性分析 分
3 讨论
颅脑损伤属于神经外科中最为常见的危急重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重症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交通和工程事故增加等因素的频繁出现,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有了明显上升,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颅脑损伤具有起兵突然、进展快、情况危急等特点,一旦未能够及时诊治患者极有可能死亡,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第一时间对颅脑损伤病情进行评估,是诊治工作的首要内容,也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条件。既往,临床对于颅脑损伤的病情评估和预后,一般将患者体征、症状、GCS评分、GOS评分等结合起来,这样的病情和预后评估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局限。以GCS评分为例,该评估手段有时并不能够准确地反映颅脑损伤的程度,尤其是在早期镇静、插管及使用呼吸机时会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GCS评分。有研究表明,将近40%的颅脑损伤患者无法得到完整的GCS 评分[6]。因此,采取更为客观、有效的手段进行颅脑损伤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
CT 扫描近年来在颅脑损伤的病情和预后评估中逐渐应用,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环池是基底池的一部分,中脑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的死亡区或手术禁区。环池在中脑外侧位于四叠体池和脚间池之间,为脑脊液的重要循环必经之路,所以保持脑脊液通畅的循环至关重要[7]。随着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大多数医院包括县级医院已经配备CT 扫描设备,并能很好的开展颅脑损伤病人的药物治疗和手术。然而无论何种成功有效的救治方法都离不开CT 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如此看来,影像学CT 的辅助检查与诊断在颅脑损伤中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8]。颅脑CT 三维重建检查是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的首选的诊断方法,可以为治疗方案地初步制定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对颅脑CT 环池的形态变化观察,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为期3个月的随访后,死亡率为19.81%,而不同环池分型死亡率存在差异,环池分型越低,死亡率越低。进一步分析环池分型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环池分型越高,GCS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严重,预后也就越差。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病情评估中,环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加强对环池的观察和评估,可以对后续诊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进而促进预后的改善,为患者健康的恢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