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概论”课程“1234”创新教学路径探索

2020-05-18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知识点测试语言

李 婷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以研究全人类语言的基本性质、普遍结构、一般特点和演变规律为课程目标,对语音、语法、语义等语言要素进行详细说明的同时也涉及语言与心理、文化、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一门语言理论课程,涉及的理论较为抽象,语言事实略显单一,加之与现代汉语部分内容看似重复,容易把学生引入可听可不听的认识误区。作为任课教师,要让学生始终跟上教学步伐,在教与学中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就要结合校情、学情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思路,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行动上下功夫。

自2015年申报教改示范课到2016年申报混合教学改革,再到参加2017年微课教学设计和2018年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丰富,我们对“语言学概论”课程受众特点的认知越来越客观全面,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教学方式和内容,最终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淡化教师角色”的“1234”创新教学路径。

一、构建“1234”创新教学路径的原则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们在“语言学概论”教学实践中创立的“1234”创新教学路径的具体内涵是:突出1个学生主体;通过线上、线下2个平台联动;沟通课前预习、课中知识点和课后复习3段测试,降低学生不预习、不复习的发生率;通过“导入新课、预习反馈、讨论点拨、总结拓展”4个环节构建高效课堂。其实施原则有三个:

(一)适应性原则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决定教学目标高低、教学形式多寡、教学内容难易的不应只是教师的已知和教材的已编,更应是学生的“已有”(已有的学习环境、身心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等)。对“已有”估计偏低,会导致教师输送的教学形式、内容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掉以轻心;对“已有”估计偏高,则会导致输送的教学形式、内容过于晦涩,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安康学院,“语言学概论”的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大一、大二的部分语言类课程中接触过有关汉语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规律等,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语言学概论”时对于学习内容不会感到完全陌生。同时,学习者在这些课程包括英语课程中接触到的一些具体案例也可以为语言学概论的理论学习提供一定支撑。他们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理论分析简单的语言现象,但因为掌握的语言理论不够系统和扎实,面对较复杂、抽象的语言现象缺乏深入分析能力。基于此现实情况,“语言学概论”课程“万能模板”式的教学目标不适用于他们,需要将目标适当降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和进一步细化(知识、能力、情感)到他们够得着的程度,但必须是踮起脚尖或者跳起来够。

带着这样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时,还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上课认真却缺乏主动质疑勇气以及分析问题时发散性和联想力不足的问题,把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变成借助教师引导,声音和图谱相结合等方式引发思考的互动现场。

(二)主体性原则[3]

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老师“放下身段”,正确认识师生关系。“一言堂”的教室里,教师更注重的是对教材的钻研,教学设计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我本认为”,学生虽然是语言理论学习的直接对象,但是他们更容易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导致无目的地老师备什么他们学什么,老师讲什么他们听什么,课堂中只见学生低头,不见学习热情、探究欲望,考试时只见满脸问号,不见收获的喜悦。

“1234”创新教学路径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听从教师的教导从中学习语言理论知识,教师也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难度较大的内容仍由教师引导学习,同时教师选择部分难度相对较小或相对趣味性强的内容与学生互调角色,或者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下,以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为出发点组织课堂。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更加明确,我们在开学初就将全班分成8-10个固定的学习小组直到课程结束,教师不定期给各学习小组发布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环节由小组成员进行展示。因为小组相对固定,同学们的协作性、争先性都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如此,不但使课堂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乐而学之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前提。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语言类课程在授课时大多习惯于先提出语言理论,而后结合案例解读理论,这种教学思路条理有余而引导不足,一旦学生没有吃透理论,就很难对随后的语言案例产生兴趣。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学不但应注重知识性、传授性,还应注意趣味性。趣味性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我们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问题引导思考,以案例带出理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解内容。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外语、新词新语、方言、字谜、笑话,无一不可。在实际操作中,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是方言案例,它接地气、互动性强,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权,因此,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方言案例“上镜率”最高。除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需要趣味性,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丰富灵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学概论”课程以理论阐发为主,但理论最终来自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会适当地让学生去完成角色扮演,在言语交际中体会语言理论。比如在讲解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诸如餐厅见面、独自行走等语言环境,让学生自己设计对话,并根据对话畅谈体会,最终将体会上升为语言可以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的人际互动功能。有时,让学生猜字谜、速读绕口令,同样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二、“1234”创新教学路径的具体应用

“1234”创新教学路径可概括为“一主体,二平台,三测试,四环节”,实施流程由图1可知。

图1 “1234”创新教学路径实施流程

以下在分析“1234”创新教学路径的具体应用时以本课程“语流音变”教学内容为例。

(一) 一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不论课前、课中、课后,任何一个环节都缺失不了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主体角色。

课前主要表现为预习知识及完成和预习知识点相配套的测试。“语流音变”的课前设计两部分任务:一是学生结合教师在线上课程平台(安康学院在线教育综合平台、中国大学慕课)上传的教学课件、视频、预习测试等自学课本内容并完成自测,掌握预习程度;二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教师上传的10条语音(10个句子),寻找句子中发生语音变化的字,进一步激发对语流音变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课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不同方式、角度的互动,如师生问答、生生合作探究等极大调动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和课堂知识点测试。更重要的是,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测试和讨论而设定。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测会呈现出三种结果:全班都会、部分同学会、全班都不会。例如,根据学生对语流音变部分10道预习自测题的答题反映,概念考察题(单选题)“什么是语流音变”“语流音变的主要类型”,全班均回答正确;现象分析题(单选题)“以下属于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现象的是”,全班只有部分同学回答正确,其中同化现象答题正确率高于其他几种现象,在这几道题中,有一题涉及方言的综合分析题(多选题),全班几乎没有人答对。

根据课前测试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不在什么是语流音变(这个知识点在课堂上可以不讲),而在语流音变尤其是弱化是如何发生的。在学习第一个知识点“同化”时,5个学习小组首先各派一位代表进行绕口令PK,感受语音同化。学习第二个知识点“异化”时,学生自己先观察“你”“好”单独发音和“你好”的音高对比图,在有了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化肥”的同化现象、“你好”的异化现象就容易多了。掌握每个知识点后,学生需立即完成雨课堂测试题并讨论答题思路。

课后学生应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并完成练习或测试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已经不可能仅凭认真听讲获取知识了,他们变成了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

(二) 二平台

变线下面授知识为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课堂平台相结合。

课前,教师在线上课程平台(安康学院在线教育综合平台、中国大学慕课)上传教学视频、课件、语言案例、思维导图等学习资料,学生根据教师上传的资料在线完成预习。

课中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课后,学生再次登陆线上课程平台(安康学院在线教育综合平台、中国大学慕课),结合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和课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登录平台和学生互动讨论。

(三) 三测试

雨课堂的介入使得课堂测试和点评变得十分简单。相比较传统测试而言,它更加快捷,现场互动感更强,随机点名和抢答的程序设置也让课堂有了一定刺激感,学生的测试兴趣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大大降低学生不预习、不复习的发生率。

在讲课开始之前,教师除了可以利用线上课程平台(安康学院在线教育综合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发布预习测试题,还可以利用雨课堂发布现场测试,学生在手机上完成测试,检查预习情况,师生根据预习测试中反映的共性、个性问题确定线下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并以小组讨论和教师讲授的方式解决重难点。讨论点拨环节中,每个小知识点学习完成,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1-2道现场测试,学生利用手机在短时间内完成答题(一般都是选择题或简答题)并相互讨论答案来由,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师生登陆课程平台就课堂延展出的新的语言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完成下一讲预习。三个节点的测试重点不同,形式有别,但却能够将课前、课中、课后,预习、理解、消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 四环节

这里的四环节(导入新课、预习反馈、讨论点拨、总结拓展)主要针对2个小时的师生面对面教学而言,从导入新课到总结拓展难度逐层增加,开放性越来越强。

一般,教师是以讲故事或提出语言案例的方式导入新课(语流音变的讲解即是从模仿外国人学汉语的发音开始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预习反馈阶段,主要利用雨课堂完成5-8个和新知识点有关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测试题或者以小组展示课前共同学习的成果,师生一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知识。讨论点拨环节形式多样,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语流音变部分“弱化”“合音”的发生等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由案例入理论;对于难度较小的知识点,如“同化”“异化”的发生可以以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总结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插入雨课堂现场测试、投票、弹幕等功能,丰富课堂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效果。完成上述环节后,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设计相应的发散性讨论案例或习题,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探寻更多语言奥秘。如语流音变部分的讨论案例即是课前预习中学生听到的10个句子,要求学生在已经找出音变字的基础上讨论这些字的语音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对于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课程平台上,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同时,学生完成课后在线测试或作业。

课程教学路径的探索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1234”教学路径只是对近几年教学改革探索的阶段性总结。在以后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优化完善该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知识点测试语言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语言是刀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