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宾语前置句探析
2020-05-18郭洪丹李苗苗
郭洪丹,李苗苗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一、《诗经》中宾语前置句概况
《诗经》中的宾语前置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词充当前置宾语。其中包括肯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二是名词充当前置宾语。其中包括宾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的前置宾语和无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我们对《诗经》中宾语前置句的分布情况作了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诗经》中宾语前置句分布情况
二、《诗经》中宾语前置句类型
(一)代词充当前置宾语
1.肯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 是 + 动
①天子是若,明命使赋。《大雅·烝民》[2]592
若:选择。是:代词,指代上文的“仲山甫”。“天子是若”即“天子若是”。可见“天子”作主语,“若”作谓语,“是”是代词,作“若”的宾语,并置于动词“若”的前面。意谓:天子选择仲山甫做臣子。
②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大雅·瞻卬》[2]612
贾:商人。三倍:指获利之多。君子:指贵族从政者。识:通晓。是:代词,指代“如贾三倍”这件事情。朱熹《诗集传》:“今贾三倍,而君子识其所以然。”[3]257“君子是识”即“君子识是”。可见“君子”作主语,“识”作谓语,“是”是代词,作“识”的宾语并前置。意谓:从政者们通晓商人们作恶这件事情。
③王之元舅,文武是宪。《大雅·崧高》[2]589
元舅:指申伯。是:代词,这里指代“申伯”。宪:效法。“文武是宪”即“文武宪是”。由此可见,“文武”作主语,“宪”作谓语,“是”是代词,作“宪”的宾语,并置于动词“宪”的前面。意谓:文武官员效法申伯。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诗经》中只有“是+动”句而无“动+是”句,因此,代词“是”单独作宾语时一定要前置。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是动是动”式,在《诗经》中共有15例。
①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小雅·鹿鸣》[2]286
句中两个“是”字均指代“嘉宾”。意谓:君子应该学习嘉宾,应该效法嘉宾。
②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小雅·信南山》[2]432
句中两个“是”字均指代“瓜”。意谓:把瓜切开,把瓜腌着。
以上两例中“是”均指代同一事物,有所不同的是第一句中,两个动词如果互换位置对句子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影响,为并列关系。第二句中两个动词表示动作的顺承,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2) 其他代词宾语+动
①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小雅·节南山》[2]359
赫赫:显贵盛大的样子。师尹:指太师尹氏。具:今字作“俱”,都。民:人民。尔:人称代词,指代“太师尹氏”。瞻:看着,望着。“民具尔瞻”即“民具瞻尔”。可见:“民”作主语,“瞻”作谓语,“尔”是人称代词,作动词“瞻”的宾语,并置于动词“瞻”的前面。意谓:尊贵显赫的太师伊尹,人民都在看着你。
②俾予靖之,后予极焉。《小雅·菀柳》[2]466
俾:使。靖:谋划、治理。之:指国事。极:通“殛”,放逐。予:人称代词,我。“后予极焉”即“后极予焉”。“予”是人称代词,作动词“极”的宾语,并置于动词“极”的前面。意谓:后来放逐我。
肯定形式的“代词宾语+动”大都出现在四言句中,仅“君子是则是效”(《小雅·鹿鸣》) 1例出现在杂言句中。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诗经》里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胡”。
(1)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①有皇上帝,伊谁云憎?《小雅·正月》[2]365
有皇:即皇皇,光明伟大。伊:发语词。云:语助词。憎:动词,憎恨。“谁憎”即“憎谁”。可见:“上帝”作主语,“憎”作谓语,“谁”是疑问代词作动词“憎”的宾语,并置于动词“憎”之前。全句意谓:光明伟大的上帝,憎恨谁呢?
②人而无止,不死何俟?《鄘风·相鼠》[2]92
止:节止,控制嗜欲,使行为合乎礼。俟:动词,等待。“不死何俟”即“不死俟何”。“何”是疑问代词,作动词“俟”的宾语,并置于动词“俟”的前面。全句意谓:人的行为若没有节止,不去死还等什么?
③人之为言,胡得焉!《唐风·采苓》[2]216
胡:疑问代词,什么。得:得到。“胡得”即“得胡”。可见:“胡”为疑问代词,作动词“得”的宾语,并置于动词“得”的前面。用反问的语气问事物,表一种否定和轻蔑的语用义。全句意谓:有的人专门喜欢制造谣言,(他又能) 得到什么呢?
(2)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诗经》中的疑问句,“谁/何/胡”等疑问词常与介词“以/用/为/与”等搭配构成“宾+介”式介词结构充当状语。而且,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以突出介词所涉及的处所、工具或原因等。
①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召南·行露》[2]28
角:鸟嘴。何以:由疑问代词“何”与介词“以”构成的介宾词组,表工具、凭借,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等。“何以”即“以何”。由此可见:这里是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并置于介词“以”的前面。全句意谓:谁说麻雀没有嘴,它是用什么啄穿我的屋子的?
②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小雅·节南山》[2]359
卒:尽、完全。斩:断绝。监:察。何用:由疑问代词“何”与介词“用”构成的介宾词组,用来询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一种责备的语气。由此可见:在此句中是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用”的宾语,并置于介词“用”的前面。全句意谓:国运已经快断绝,为什么不监察?
③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大雅·瞻卬》[2]612
极:狠。伊:发语词。胡:何。慝:通“嬺”,悦,欢喜。“胡为”即“为胡”,为什么。由此可见:“胡”是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充当介词“为”的宾语,并置于介词“为”的前面。全句意谓:难道是说她(指褒姒)心不够狠吗,为什么还喜欢她?
3.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是先秦汉语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这类宾语前置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宾语为代词;句子中必须出现否定词,换言之句子须为否定句。
(1) “不”字句
①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周南·汝坟》[2]18
遐弃:疏远嫌弃。“不我遐弃”即“不遐弃我”。“不”为否定副词,修饰动词“遐弃”;“遐弃”作谓语;“我”是人称代词,作动词“遐弃”的宾语,并置于“遐弃”之前。此句有否定副词“不”,所以可判定此句为否定句。意谓:不疏远嫌弃我。
②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召南·行露》[2]29
速:招致。女:同“汝”。“女从”即“从女”,嫁你的意思。可见:“不”为否定副词,修饰动词“从”;“从”作谓语;“女”是人称代词,作动词“从”的宾语,并提前。意谓:即使招致我对簿公堂,我也不会嫁给你的。
③岂不尔思?子不我即!《郑风·东门之墠》[2]158
即:接近。“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即“岂不思尔?子不即我”。可见:“子”作主语,“不”为否定副词,“即”作谓语,人称代词“我”作动词“即”的宾语,并前置。意谓:怎么不思念你呢?是你不接近我。
④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王风·大车》[2]134
“谓予不信”即“谓不信予”。皦日:指明亮的太阳,多用于誓词。“不”为否定副词,“信”作谓语,代词“予”作“信”的宾语,并提前。全句意谓:要是你不相信我,那就让天上明亮的太阳作证吧!
“不”字句,其前置的代词宾语仅见“我”“予”“汝”等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未见第三人称代词。
(2) “莫”字句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魏风·硕鼠》[2]194
三岁:泛指多年。贯:通“宦”,侍奉、养活。女:同“汝”,暗指统治者。“莫我肯顾”即“莫肯顾我”。“莫”为否定词。“我”为人称代词,作动词“顾”的前置宾语。全句意谓:多年以来侍奉你,你却不愿意照顾我。
②蝃蝀在东,莫之敢指。《鄘风·蝃蝀》[2]90
蝃蝀:虹。《释名》“虹”下云:“虹又曰美人。阴阳不合,昏姻错乱,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2]91道出了人们不敢用手指虹的原因。指:用手指点。“莫之敢指”即“莫敢指之”。“莫”为否定词。“之”为代词作“指”的宾语,指代“蝃蝀”。全句意谓:虹从东方出来了,不敢用手指它。
(3) “无”字句
①大夫君子,无我有尤。《鄘风·载驰》[2]96
无:通“毋”。尤:抱怨,责怪。人称代词“我”作动词“尤”的宾语,并置于动词的前面。意谓:许国的大夫君子们,不要责怪我。
②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郑风·遵大路》[2]148
恶:厌恶。寁:速。“无我恶”即“无恶我”。“无”为否定词,“恶”作谓语,“我”为人称代词作“恶”的宾语,并置于“恶”之前。意谓:不要厌恶我,不要这么快就抛弃旧情。
《诗经》中否定句型的宾语前置句,仅用“不”“莫”“无”等否定词,没有其他先秦典籍中出现的“弗”“未”“毋”“勿”等否定词。
(二)名词充当前置宾语
1.宾语与动词之间有语法标志
(1) “是”字句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邶风·日月》[2]49
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下土:指大地。冒:覆盖,普照。“下土是冒”即“冒下土”。由此可见,“冒”是动词作谓语,“下土”是名词作宾语,“是”为代词,复指前面的宾语“下土”。全句意谓:太阳和月亮,普照着大地。
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鲁颂·閟宫》[2]667
膺:攻击。惩:惩罚。“戎狄是膺”即“膺戎狄”,“荆舒是惩”即“惩荆舒”。可见:“膺”“惩”作谓语;“戎狄”“荆舒”分别作“膺”“惩”的宾语;“是”为代词,分别复指前置宾语“戎狄”与“荆舒”。全句意谓:攻击戎狄,惩罚荆舒。
③周公东征,四国是遒。《豳风·破斧》[2]279
四国:指天下。朱熹《诗集传》:“四国,四方之国也。”[3]111遒:固也。“四国是遒”即“遒四国”。可见:“遒”作谓语;“四国”作“遒”的宾语;“是”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四国”。全句意谓:周公向东征讨,稳固天下。
有时在提前的宾语之前加上“维/唯”字,构成“维/唯+宾+是+动”句式的宾语前置句。如:
④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小雅·小旻》[2]383
维:只是。迩言:肤浅而无远见的话。“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即“维听迩言,维争迩言”。可见:“听”作谓语,“迩言”作“听”“争”的宾语,“是”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迩言”。意谓:只听肤浅又没有远见的话,只争论那些粗浅的话。
⑤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小雅·斯干》[2]354
酒食:指饮食等家务事。议:考虑。“唯酒食是议”即“唯议酒食”。可见:“议”作谓语;“酒食”作“议”的宾语;“是”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酒食”。意谓:只考虑做酒食等家务事。
“惟……是……”是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都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惟”是“只”的意思,起突出强调作用。
(2) “之”字句
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秦风·车邻》[2]218
君子:这里指秦君。寺人:古代宫中供使令的小臣。“寺人之令”即“令寺人”。“令”作谓语;“寺人”为名词作宾语;“之”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寺人”。全句意谓:没有见到国君,于是让寺人去传唤口信。
②燕婉之求,籧篨不鲜。《邶风·新台》[2]76
燕婉:安和美好的样子。籧篨:癞蛤蟆、蟾蜍一类的东西,象征丑恶的人。鲜:善。“燕婉之求”即“求燕婉”。这里“求”作谓语;“燕婉”作宾语;“之”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燕婉”。意谓:本来想追求一个好郎君。
③我田既臧,农夫之庆。《小雅·甫田》[2]434
臧:善,指收成好。庆:奖赏,赏赐。“农夫之庆”即“庆农夫”。“庆”作谓语;“农夫”作“庆”的宾语;“之”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农夫”。意谓:赏赐农夫。
上面的几个例句都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之”后面都是动词作谓语,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句中“令”“求”“庆”分别是“命令”“追求”“赏赐”的意思,都是动词作谓语。据此我们认为,《诗经》中“XX之V”类句式,只要“XX”为名词,“V”为动词,就可以判断此句是以代词“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2.其他句式中的宾语前置
①不念昔者,伊余来塈。《邶风·谷风》[2]62
伊:语气助词,犹“惟”。来: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塈:忾,怒也。“伊余来塈”即“塈余”。可见:“塈”作谓语;“余”作“塈”的宾语并前置。意谓:不顾及曾经的情谊,现在只会对我发怒。
②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小雅·四牡》[2]289
来: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犹“是”也。谂:想念。“将母来谂”言“惟母是念”。由此可见:“谂”动词作谓语;“母”作“谂”的宾语,并前置。意谓:思念母亲。
可见,“来”本身不复指前置宾语,它是帮助宾语前置的助词。
③赫赫南仲,玁狁于襄。《小雅·出车》[2]307
玁狁: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即“犬戎”,春秋之前被称为“北戎”,春秋之后被称为“北狄”,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玁、岐之间。襄:通“攘”,扫除,平定。“玁狁于襄”即“襄玁狁”。可见:“襄”作谓语;“玁狁”作“襄”的宾语,并前置;“于”为助词,无实意。意谓:扫除玁狁这个民族。
④四国于藩,四方于宣。《大雅·崧高》[2]587
于:助词。藩:藩篱,屏障。宣:通“垣”,围墙。此处“藩”和“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以……为屏障”“以……为墙垣”。“四国”“四方”分别是动词“藩”和“垣”的宾语。意谓:诸侯以他为屏障,天下以他为墙垣。
“于”用在动词与它前面的名词之间构成“名—于—动”句式。
⑤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豳风·七月》[2]269
朋酒:两壶酒。飨:以酒食待客。曰:同“聿”,发语词。“朋酒斯飨”即“飨朋酒”。可见:“飨”为动词作谓语;“朋酒”为名词作“飨”的宾语,并置于“飨”之前;“斯”是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用来确指行为的对象,即帮助宾语前置。全句意谓:用酒食招待宾客,并宰杀羔羊。
⑥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小雅·宾之初筵》[2]454
候:箭靶。大候:周王大射时用的箭靶。抗:挂起。张:动词,把弦安在弓上。“弓矢斯张”即“张弓矢”。可见:“张”作谓语,“弓矢”作“张”的前置宾语,“斯”是助词,帮助宾语“弓矢”前置。
可见,“斯”是助词,用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帮助宾语前置。
⑦日居月诸,东方自出。《邶风·日月》[2]50
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东方”为名词,作介词“自”的宾语,并前置。整句没有任何语法标志,宾语直接前置。意谓:日月从东方出来。
三、《诗经》中宾语前置句基本句型结构
(一) 肯定句句型
肯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形成的格式主要是:宾语+动词
1.如果宾语由“是”或“之”复指,则是:“名+是+动”或“名+之+动”。
①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大雅·瞻卬》[2]612
贾:商人。三倍:指获利之多。君子:指贵族从政者。识:通晓。是:代词,复指“如贾三倍”这件事情。“君子是识”即“君子识是”。可见“君子”为名词,作主语;“识”为动词,作谓语;“是”是代词,作动词“识”的宾语,并置于动词“识”的前面,由此可以看出本句为“名+是+动”的句型结构。此句意谓:就像商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贵族从政者们是知道商人获利这件恶事的。
②我田既臧,农夫之庆。《小雅·甫田》[2]434
臧:善,指收成好。庆:奖赏,赏赐。“农夫之庆”即“庆农夫”。“庆”作谓语;“农夫”为名词,作“庆”的宾语;“之”为代词,复指“农夫”,因此本句为“名+之+动”的句型结构。全句意谓:农田的收成好,于是奖赏农夫。
2.如果宾语由代词充当,则是:“代词宾语+动词”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小雅·节南山》[2]359
赫赫:显贵盛大的样子。师:“太师”的简称,官名。尹:指太师尹氏。民:代词,民众,百姓。具:今字作“俱”。“尔”为人称代词作动词“瞻”的宾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句句型结构为“代词宾语+动词”。此句意谓:尊贵显赫的太师尹氏呀,百姓们都在看着你呢。
(二) 疑问句句型
1.疑问句型宾语前置句的规则比较严格,疑问代词和动词之间一般不插入任何成分,所形成的句型结构主要是:疑问代词+动词。
①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小雅·蓼莪》[2]405-406
怙:依靠。恃:依仗。“何”为疑问代词,分别作动词“怙”和“恃”的宾语,并前置。疑问代词“何”与动词“怙”“恃”之间没有出现其他任何成分,以上两句均是典型的“疑问代词+动词”的句型结构。全句意谓:没有父亲,依靠什么?没有母亲,依仗什么?
②亦又何求,如何新畬?《周颂·臣工》[2]630
又:有。新畬:开垦了两年和三年的熟田。古时实行轮种,种过的田闲置几年后再种,故称新畬。“亦又何求”即“亦又求何”。“何”为疑问代词作动词“求”的宾语,并且前置。疑问代词“何”与动词“求”之间没有出现其他任何成分,此句句型结构也是“疑问词+动词”。全句意谓: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呢?怎么对待新田旧田呢?
2.当句中出现介词时,疑问代词位于介词之前,所形成的格式是:疑问代词+介词+动词。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召南·行露》[2]29
“何以”为疑问代词“何”与介词“以”构成的介宾词组,翻译为“为什么”。“速”为动词,招致。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并前置。此句句型为:疑问代词+介词+动词。此句意谓:为什么要把我招致到公堂?
(三)否定句句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形成的主要格式是: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如:于嗟阔兮,不我活兮!《邶风·击鼓》[2]53
于:同“吁”。吁嗟:感叹词。阔:道路遥远。“不”为否定副词;“我”为代词作宾语;“活”为动词,通“佸”,相聚。本句句型为: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此句意谓:唉,都怪道路太遥远,让我们无法相聚。
2.当否定句中出现助动词时,代词宾语置于助动词之前,形成的格式是:否定词+代词宾语+助动词+动词。
如: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邶风·谷风》[2]61
“不”为否定词;“我”为人称代词作宾语;“能”为助动词;“慉”为动词,爱。此句句型为:否定词+代词宾语+助动词+动词。全句意谓:不能够爱我就罢了,还反过来把我当仇人。
从以上不同句型的宾语前置句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宾语前置句的基本句型结构为:宾语+动词。在肯定句中的句型结构为“宾+是/之+动”;在疑问句中的句型结构为“疑问词+动词”,若句中出现了介词,则把介词放在疑问词与动词的中间,构成“疑问词+介+动”的句型结构;在否定句中的句型结构为“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若句中出现了助动词,则把助动词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否定词+代词宾语+助动词+动词”的句型结构。
四、《诗经》中宾语前置句的基本条件
(一)代词性宾语的前置条件
在上古汉语里,代词作宾语,通常置于动词之前,即“主-宾-动”。发展至先秦汉语,代词性宾语前置的现象被保留了下来,且大量地出现在肯定句、疑问句及否定句中。
1.代词性宾语的前置条件之一:肯定句
(1)“代词-动词”宾语前置
《诗经》里能充当动词的前置宾语的代词,最常见的有“是/之/予/女”四个,个别地方也用“尔”。例如:
①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周颂·有瞽》[2]634-635
肃雍:形容徐缓肃穆的音乐。“先祖是听”即“先祖听是”,“是”为代词作前置宾语,指代“肃雍和鸣”。
②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2]493
合:配。“之”为代词作前置宾语,指代“文王”。“天作之合”即“天作合之”。
③俾予靖之,后予迈焉。《小雅·菀柳》[2]466-467
迈:指放逐。“予迈”即“迈予”。
④岂不尔受,既其女迁。《小雅·巷伯》[2]401
迁:转移。“女迁”即“迁女”。女:今字作“汝”,你,人称代词,指代造谣的人。
⑤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小雅·节南山》[2]359
具:今字作“俱”,都。“尔瞻”即“瞻尔”,“尔”为人称代词,指代“赫赫师尹”。
“是/之”在《诗经》中作动词前置宾语的例句比较多。它们不仅能用于单个动词前,而且还能用于两个动词之间,构成“是动是动”或“之动之动”的句式,表示先后发生的两个行为动作对同一宾语(事物)的不同处置,或分别对两个不同的宾语(事物)发生处置性的行为动作。例如:
①是刈是濩,为絺为綌。《周南·葛覃》[2]6
刈:割。濩:煮。将葛煮后取其纤维,用来织布。“是刈是濩”即“刈是濩是”,“是”指代上文的“葛之覃”,“刈”和“濩”先后对“是”发生处置性动作。
②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大雅·皇矣》[2]512
类:通“禷”,祭祀天神。祃:祭祀马神。致:招致敌人投降。附:通“拊”,安抚。“是”为代词,分别指代“天神”“马神”“崇国的土地”“崇国的人民”,作动词“类”“祃”“致”“附”的宾语,并前置。
③之屏之翰,百辟为宪。《小雅·桑扈》[2]444
之:犹“是”。“之屏之翰”即“是屏是翰”。屏:屏障,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成为屏障。翰:通“干”,筑墙时支撑在两边的木柱,此处名词活用为动词,成为支柱。“之”为代词,指代“万邦”,作动词“屏”“干”的宾语,并前置。
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的“宾动宾动”结构,能充当它的宾语的代词只有“是”和“之”,其他代词没有这种功能。
(2)“代词-介词”宾语前置
《诗经》中能带代词性前置宾语的介词只有“以”和“用”,由介词“以”“用”和代词“是”组成介宾结构。“是”作“以”“用”的前置宾语,表原因或方式等;“是以”“是用”是“以”“用”作介词引进动作原因、方式等的结构。“以”和“用”的前置代词宾语只限于“是”,别的代词,即使是“之”也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①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小雅·裳裳者华》[2]442
有:取。有之:取他的所长。似:通“嗣”,继承。本句意谓:正因为取其所长,才有祖业可继承。“是以”即“以是”,因此,表“似”的原因。
②玁狁孔炽,我是用急。《小雅·六月》[2]325
炽:盛。急:急行。玁狁现在很猖獗,我因此急行。是用:是以,为此,表“急”的原因。
2.代词性宾语的前置条件之二:疑问句
(1)“疑问代词—动词”宾语前置
在《诗经》中,疑问代词在句中如果作宾语,要前置。如:
《唐风·鸨羽》:“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2]209又《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2]121又《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2]405-406又《大雅·桑柔》:“靡所止疑,云徂何往?”[2]573以上几个疑问句中都是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并且前置。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很少例外。只有‘何如’也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格式在先秦就已经是凝固形式,意思已经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或‘怎样’了。”[4]这种情况不大符合《诗经》的语用习惯,只是在先秦散文中比较多见。
首先,“何如”在《诗经》中没有出现过,“如何”则用得比较多,而且它的意思不仅仅是“怎样”或“怎么样”,有时也可以翻译成“像什么”“到了……程度、地步”。比如:《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2]340《小雅·隰桑》:“既见君子,其乐如何?”[2]474《小雅·绵蛮》:“道之云远,我劳如何?”[2]479如果“夜如何其”中的“如何”,我们把它看作是述宾结构,翻译成“怎么样”,则“夜如何其”译为“夜怎么样了”,不太恰当,只能翻译成“长夜到了什么时候了”。那么依此“其乐如何”“我劳如何”分别翻译为“欢乐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我的疲劳到了什么地步”。其次,《诗经》中的“何”作宾语,既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也可以放在它们之后。例如《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2]359“不平”译为“不公平”,“谓何”译为“为什么”,可见在此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谓”的宾语,且置于动词“谓”之后,没有遵循“何+动”这一句型结构。
(2)“疑问代词—介词”宾语前置
在《诗经》里的疑问句中,介宾结构作状语的句子有很多,通常由疑问代词“谁/何/胡”与介词“以/用/与/为”等搭配构成。如:《秦风·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2]233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何以”即“以何”。又《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2]57又《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2]213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与”的宾语,“谁与”即“与谁”。又如《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2]247
此外,我们发现,疑问代词“何/焉”在作介词“自/于”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后面,不能前置,这种用法在《诗经》中也有体现。例如:《小雅·小宛》:“握粟出卜,自何能榖?”[2]386又《小雅·白驹》:“所谓伊人,于焉逍遥?”[2]347
3.代词性宾语的前置条件之三:否定句
在上古汉语中,由“莫/不/无/毋”等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如果宾语为代词,否定词则置于动词之前。《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这与《诗经》中的语用情况不尽相同。因为在《诗经》中,由否定词“莫/不/无”构成的否定句,其宾语如果是代词,通常要前置。我们可以根据前置的代词宾语在否定句中所处的位置,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否定词+宾+动”式
①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小雅·沔水》[2]343
“宁莫之惩”中“之”为代词,指“民之讹言”,作前置宾语。惩:动词,制止。莫:否定词,没有。意谓:民间的谣言四起,怎么没有去制止它。
②岂不尔思,子不我即。《郑风·东门之墠》[2]158
我:人称代词作宾语。即:动词,接近。“子不我即”即“子不即我”,意为:是你不接近我。
(2) “否定词+宾+助动词+动”式
①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鲁颂·閟宫》[2]667
莫:否定词,没有。我:人称代词,作宾语。敢:助动词,作谓语。承:动词,抵挡。“莫我敢承”即“莫敢承我”。意谓:没有人敢抵挡我的进攻。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魏风·硕鼠》[2]194
莫:否定词,相当于“不”。我:人称代词,作宾语。肯:助动词,作谓语。顾:动词,照顾。“莫我肯顾”即“莫肯顾我”。意谓:没有人肯照顾我。
(3) “代词─复指/标志”式
①用“之为”联合复指。[5]69如《小雅·正月》:“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2]368念:想,考虑。国:即朝廷,作主语。“之为”相当于“是”,复指“国”,并作动词“虐”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全句意谓:心中常常忧虑不安,想着朝廷太过残暴。
②用“或”或“有”标志[5]69。如《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2]300“无不尔或承”即“无不承尔”。意谓:没有不拥护你的。“或”原为无定代词,意为“有的”,在此句型中虚化为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二)名词性宾语的前置条件
在《诗经》中,名词性宾语的前置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前置式与间接前置式。
1.直接前置式[5]70
直接前置,是指名词性宾语直接置于介词前,而不借助于其他词语的帮助构成介宾结构充当状语或补语的情况。这种宾语的前置条件只限于介词“以/于”。例如:
①墓门有棘,斧以斯之。《陈风·墓门》[2]243
斯:伐也。之:代词,指代“墓门有棘”的“棘”,酸枣树。“斧以斯之”即“以斧斯之”,名词“斧”直接放在介词“以”的前面,构成介宾结构。“以斧”作状语,表“斯”所凭借的工具。意谓:用斧头砍伐它。
②申伯还南,谢于诚归。《大雅·崧高》[2]588
谢:地名。“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名词“谢”直接置于介词“于”的前面,构成介宾结构。“于谢”作补语,表“归”所涉及的处所。
2.间接前置式[5]71
间接前置,是指名词性宾语必须借助于代词的复指来达到前置的目的。《诗经》中能复指前置名词性宾语的代词有“是/之”。例如:《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2]360四方:天下。“四方是维”即“维四方”,“是”为代词,复指宾语“四方”,使得宾语“四方”完成前置。又《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2]218君子:这里指国君。寺人:古代宫中供使令的小臣。“寺人之令”即“令寺人”,“之”为代词,复指宾语“寺人”,使得宾语“寺人”完成前置。
间接前置式的名词前,如果加“维/唯”可构成“维/唯……是/之……”句,加强肯定语气。如《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议。”[2]354此句意谓:只考虑饮食等家务事。
五、结语
首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诗经》里的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主要出现在《风》这一部分,也许是由于《风》以采集各地区的民歌为主,语序比较灵活,虽然在后期经过一定的整理加工,但是在语言上依旧保留了浓郁的口语色彩,因此也呈现出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雅》 《颂》中用得比较少,主要是因为《雅》 《颂》是宫廷乐歌,风格严肃庄重,呈现出较浓的书面语色彩。
其次,《诗经》中的宾语前置句句式比较固定,基本是“宾─动”结构。宾语前置的要求在疑问句中最为严格,不像否定句和肯定句中那么灵活。
最后,《诗经》为先秦典籍,句式主要为四言句,大量地保留了先秦时期的原始用法。有的句法比较复杂,不容易区分它的句子类型,因此句法分析是我们判断宾语前置句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