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疗法应用于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疗效探讨

2020-05-18董广辉杨永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0期
关键词:风湿性组间心脏病

董广辉,杨永君

(1.甘肃省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甘肃 平凉 744000;2.甘肃省灵台县人民医院,甘肃 平凉 744000)

0 引言

心脏病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病变,主要体现在心脏、血管、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等,发病率比较高,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胸痛、心绞痛、呼吸困难及咳嗽咯血等,多因感染、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呼吸道疾病引发,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埋下巨大隐患[1]。中医学认为,大部分心脏病以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属于“喘证”、“心痹”等范畴,所以中医辩证疗法在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患者的临床 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辩证疗法应用于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如下所示。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把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间共收治的78 例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23 例;年龄8-61 岁,平均(43.68±3.12)岁。研究组男18 例 ,女21 例;年龄7-64 岁,平均(42.81±3.27)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等临床基本资料不具备对比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标准:西医符合《心脏病学》中关于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包含双肺底有细湿肺罗音等心衰体征,部分患者有心包摩擦音,可伴发胸膜摩擦音,且活动铭心受限。中医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有心慌心悸、胸闷不适、唇甲青紫及瘀斑等[3]。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恶性肿瘤疾病者;有严重的精神障碍者;过敏体质或对本组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之后均遵医嘱用药,其中,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选择400-800 万U 青霉素进行静脉输注,每天1 次,连用10-14 天,再用80 万U 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 次,连用30 天。研究组接受中医辩证疗法,组方以活血化瘀和利湿除痰为主,药物组成主要有五味子、制半夏、麦冬、赤芍、枳实、川芍各9 g,丹参、沙参各15 g,茯苓30 g,用水煎服,每日1 剂,重症者每日2 剂,治疗2 周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心脏病学》为临床疗效判定的主要依据,显效为患者经过治疗之后临床相关症状和体征均完全消失,患者功能活动也完全恢复至正常,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为患者经过治疗之后临床 相关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其功能活动有所恢复,生活可自理;无效为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其症状和体征均未能得到改善,或者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有加重发展的倾向。总疗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缩短分数(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数值进行监测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组数据录入到SPSS 21.0 软件当中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均数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表示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后,以P<0.05 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治疗后其临床总疗效是71.79%,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疗效是92.31%,组间区别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n(%)]

2.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S、LVEF 及LVESd 值。治疗前,两组FS、LVEF 及LVESd 值较为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S、LVEF 均比对照组上升,而LVESd 则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区别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S、LVEF 及LVESd 值

表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S、LVEF 及LVESd 值

分组 FS(%) LVEF(%) LVESd(mm)对照组 治疗前 18.62±1.53 35.12±1.26 47.62±2.26(n=39)治疗后 20.33±1.81 41.52±2.17 46.07±1.72研究组 治疗前 18.51±1.67 35.30±1.21 47.80±2.61(n=39) 治疗后 25.46±2.03 47.95±3.11 43.06±2.13

3 讨论

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是指因风湿热活动对心脏瓣膜产生累及后引发的一类心脏瓣膜性病理改变,临床同时出现心脏狭窄或是关闭不全等表现,患者发病的初期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在疾病进展的过程中,后期患者会有双下肢水肿、神疲乏力、心慌气短及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该病的初发病年龄可在5 岁至15 岁之间,复发则多数在初发之后的3 年至5 年内,当前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原则主要是保持或增强患者的心脏代偿功能,以免患者的心脏负荷过重,并加强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和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提高患者的心脏储备能力,同时严格限制钠盐摄入量,以低脂低盐饮食为主,还要注意做好风湿热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4]。

中医辩证理论认为,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以风寒湿邪入侵所致,使患者出现心慌气短、乏力浮肿、心胸闷痛等表现。由于心脏瓣膜发生了病理改变,使其心脏在血液传输中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和造血系统的流动阻力显著增加等,而为了可以射出足够血液,此时心脏就会更费力舒张和收缩,大大增加了心脏的工作强度,降低心脏的工作效率,使心脏过度疲劳,最终引发心脏肥大等[5]。中医临床治疗实践对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外邪入体使心肺受阻,从而累及心脏而致病,所以在治疗中应以活血化瘀和利湿除痰为主。在本组用药选择中,五味子有益气生津之效;制半夏具有燥湿作用,对痰多咳喘和风痰眩晕等有显著改善作用;麦冬能够清肺润燥,对痰黏治疗有明显疗效;赤芍可散瘀止痛和清热凉血;枳实有化痰除痞之效;川芍能行散止痛;丹参有活血调经和祛瘀止痛的效果;沙参具有养阴清热之效;茯苓则可利湿除痰和行痹止痛[6]。诸药联用可起显著的行气活血和清热祛湿止痛之效,对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显著。

本文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研究组接受中医辩证疗法,对照组治疗后其临床总疗效是71.79%,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疗效是92.31%,组间区别显著(P <0.05)。治疗前,两组FS、LVEF 及LVESd 值较为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S、LVEF 均比对照组上升,而LVESd 则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区别显著(P <0.05)。可见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辩证疗法疗效显著,药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临床通过中医辩证疗法治疗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促进患者的病情良好恢复和改善预后效果等有重要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首选用药方法进行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风湿性组间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的超声特征及其临床诊断分析
肌骨超声检查在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中检出率及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治风湿性头痛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比索洛尔、螺内酯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慢性HF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