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0-05-18杨君

天津护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耐量稳定期呼气

杨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老年COPD 患者的代谢功能、免疫功能以及其它各项生理功能均显著下降, 且COPD 长期反复发作,使得患者呼吸道结构出现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因受到环境污染等的影响,COPD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40 岁以上人群中,COPD 的发病率高达9%~10%,成为亟待解决的健康问题[2]。COPD 稳定期患者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比较轻微,以往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 近年来提倡采取呼吸训练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尽可能延长发作间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3]。 但临床上往往单纯采取腹式呼吸、吹气球、吹泡泡等训练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取综合呼吸训练, 探讨其对COPD 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纳入标准:通过体格检查、X 线、肺功能检查以及结合病史符合中华医学会COPD 诊治指南[4]中COPD诊断标准,且处于稳定期。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以及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且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表1 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戒烟, 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该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氧疗,支气管舒张剂等治疗,并适当进行腹腔式呼吸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予以综合呼吸训练。 ①缩唇呼吸法:通过鼻吸气,收缩嘴唇呈吹口哨状,呼气的同时收缩腹部,胸部稍向前倾,缓缓呼气,吸气2~3 秒,呼气5~6 秒,每天3次,每次5 min。②腹式呼吸法:呼吸时尽可能保持胸部不动,以鼻深吸气,使腹部鼓起,呼气时缓缓呼气,尽可能回缩腹部,每天3 次,每次5 min。③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应用500 mL 以上的容量气球,深吸气后含住气球,然后向气球内吹气,直到无法吹出气体,每天3~4 次,每次3~5 min。④呼吸肌力量训练:通过提肩运动、扩胸运动、体侧运动、转体运动、哑铃操等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每日1 次,每次30 min。 ⑤全身运动:通过坐、卧、立等姿势进行全身运动训练,包括抬腿、转身、慢跑、慢走等,每次 1 h,每天 1 次。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应注意贯穿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⑥指导患者正确咳嗽, 嘱患者坐位, 稍向前倾斜身体, 缓缓地腹式呼吸数次后深吸气, 然后屏气3~5秒,通过胸腔短促而有力地咳嗽2~3 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3 个月的肺功能相关指标 (患者配合医生完成一些吸气、呼气,借助肺功能检测仪得到相关参数)[5]: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以及 FEV1/用力肺活量(FVC);血气相关指标:pH 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 (CAT) 评分,COPD 全球防治倡议推荐CAT 用于COPD 的临床评估,包括咳嗽、咳痰、胸闷、睡眠、精力、情绪这6 项主观指标以及运动耐力、日常运动这2 项耐力指标,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对每个项目按0~5 分进行评分,总分为0~40 分,评分越高则病情越严重。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98,信效度较好[6];运动耐量评估采用6 min 步行测试:患者在平直坚硬的走廊内6 min 行走的最大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性别等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年龄、病程、肺功能、血气分析相关指标、运动耐量及CAT 评分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干预前, 两组 FEV1、FEV1%、FEV1/FV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的 FEV1、FEV1%、FEV1/FVC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2 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比较 干预前, 两组pH、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 pH、PaO2、PaC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3 运动耐量及CAT 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运动耐量及CAT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运动耐量高于对照组,CAT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4。

表2 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表2 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FEV1/FVC(%)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1.34±0.38 1.40±0.41 52.26±11.37 53.04±11.65 51.72±11.24 52.85±10.73观察组 40 1.35±0.36 1.69±0.44 51.97±10.88 63.15±13.27 51.66±10.57 60.94±12.26 t 0.121 3.050 0.117 3.621 0.025 3.141 P 0.904 0.003 0.908 0.001 0.980 0.002 FEV1(L) FEV1%(%)组别 n

表3 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比较()

表3 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比较()

PaCO2(mmHg)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7.16±0.04 7.19±0.41 49.87±6.32 53.52±6.33 50.26±5.41 48.32±5.07观察组 40 7.17±0.03 7.41±0.44 50.02±6.38 65.73±7.21 50.31±5.58 37.38±4.16 t 1.265 2.314 0.106 8.049 0.041 10550 P 0.210 0.023 0.916 <0.001 0.968 <0.001组别 n pH PaO2(mmHg)

表4 运动耐量及CAT 评分比较()

表4 运动耐量及CAT 评分比较()

组别 n CAT 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288.31±60.28 301.42±62.49 20.05±4.14 18.75±3.62观察组 40 289.73±59.39 378.36±69.72 19.96±3.89 12.17±3.05 t 0.106 5.197 0.100 8.792 P 0.916 <0.001 0.920 <0.001运动耐量(m)

3 讨论

3.1 综合呼吸训练增强呼吸肌力,增强耐力,改善肺功能 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COPD 具体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普遍认为吸烟、空气污染、化学物质、职业粉尘、感染等与COPD 的发病关系密切[7]。 对于稳定期COPD 患者,通过禁烟、远离污染源、药物等治疗,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抑制炎症反应,提升膈肌收缩力,促进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8],且同时进行健康宣教, 可让患者更加充分地了解COPD发病的生理病理知识,也可减轻COPD 发病的程度,减少其发病频率,一定程度控制其临床症状[9],然而目前相关临床研究证实药物难以有效地控制肺功能的进行性降低。 通过进行呼吸训练,可以一定程度预防COPD 急性发作,增强患者的免疫防御能力,使病情的进展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10]。 干预后, 观察组的FEV1、FEV1%、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 运动耐量高于对照组,CAT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可以看出通过应用综合呼吸训练可以增强老年COPD 患者呼吸肌力,增强耐力,改善肺功能。 呼吸训练的理论基础为呼吸动力学,属于生物力学的分支,由肺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气体交换。 因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呼吸系统处于被动状态,主要由口腔与胸膜腔的压力差推动,且还需要膈肌与胸廓的运动,胸膜腔压力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呼吸运动,因此对于处于稳定期的COPD 患者, 综合呼吸训练更加有利于患者肺功能、呼吸功能的恢复[11,12]。 本研究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将各个呼吸训练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呼吸肌锻炼可使呼气力增强,从而呼气时间增加,这样可避免小气道关闭过早,使得气体交换的频率增加,改善机体内的缺氧状态,还可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从而使得呼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3.2 综合呼吸训练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 在COPD 的早期,大气道的功能通常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的加重,通气功能逐渐下降,发生异常,气流受限不可逆,肺的通气功能出现障碍,肺组织弹性明显减弱,毛细血管缩小,肺泡扩张,肺泡通气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表现出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甚至会出现肺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本研究还发现,采取综合呼吸训练的患者, 其 pH、PaO2、PaCO2等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提示呼吸肌功能锻炼能够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轻患者缺氧状态。通过有效的呼吸训练可降低气体流速,延缓呼气,避免小气道发生过早陷闭,同时有效降低残气量,改善肺内气体交换,明显增加肺泡通气量与肺活量,有效地改善机体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13]。

综上所述, 综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有着确切的疗效,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耐量稳定期呼气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肺康复护理应用在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中的效果及价值研究
如果你很生气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308nm准分子光联合皮肤屏障修复剂治疗稳定期面部白癜风的疗效评价
OGTT:判断糖调节异常的金标准
心脏康复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脏储备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最佳运动耐量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6 MWD的影响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