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策略探析

2020-05-17郭苗苗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校企融合

杨 斌,郭苗苗

(华中师范大学 终身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但真正的校企合作不是学校与企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共同的组织文化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融合。高职校企文化融合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特色职业学校文化的形成,还可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校企文化融合进行了许多研究。南旭光基于对文化协同构成维度及作用的分析,提出校企文化协同推进策略:培养校企合作文化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文化框架、开展校企合作文化互动、构建校企合作契约机制、确立校企合作制度文化,以期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文化协同。[1]李平权提出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高职学校文化必须主动对接企业文化,有效整合企业文化,积极引领企业文化。[2]姜志坚等人提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将企业行业精神融入学校办学理念,将企业先进管理制度融入学校制度文化体系,对接企业活动平台,注入企业优秀物质文化,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把控纠正机制。[3]汪为春等人在分析校企文化互动特点及问题后提出从三个方面加强校企文化互动建设:一是加强机制建设;二是以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文化互动、专业实践为依托,构建企业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入行”的“四入”模式;三是通过人员互动实现文化互动。[4]朱厚望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提出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5]不同学者对校企文化融合路径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思考,但研究视角大多是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出发,很少基于企业的视角进行研究,融合路径也基本以校企文化同属的组织文化理念为依托寻找沟通点。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如何想、怎样做也应该引起重视,因此,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视角出发,借鉴企业跨文化管理中文化融合的经验,对校企文化融合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促进校企文化深度有效融合。

一、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融合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2002—2004年普及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大讨论”中被首次提出,后来逐步形成社会共识,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共同育人、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结合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能达到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大化。各职业院校与企业已陆续开展了校企合作,取得了许多经验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学校人”与“企业人”之间的文化差异阻碍着校企深度融合,因此,消除校企间文化冲突,促进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层次互动融合,对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学校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课内外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积淀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高职院校学校文化还具有强化学生就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立足社会企业需要等具有“职业性”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6]校企文化融合不是学校和企业忽略双方文化差异、规避不同文化的矛盾冲突的过程,也不是哪一方的文化取代另一方文化完全侵略式占领的过程,而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作用,解决文化冲突,利用“跨文化”优势实现校企双方更好发展的过程。

根据俄国文化符号家洛特曼的“文化互动理论”,“文化互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7]进行互动的文化必须是不同的文化要素且具有普遍机制。从组织文化角度来看,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要素:(1)校企价值取向不一致。学校作为公益性组织,主要追求学生发展及社会效益,而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2)校企行为范式不同。学校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参与教育过程的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相对稳定单纯,各主体在稳固平和的氛围中相互作用,强调育人过程及学生个性发展;企业活动的行为主体指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各项活动相关的个体,相对复杂多变,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功利性,强调行为结果及员工行为方式一致性。(3)校企管理制度不同。学校管理强调适应性,倡导灵活、宽松、民主;企业管理尊重原则,重视竞争、纪律、执行。校企文化融合阻力的确存在,但属于两个不同组织结构的、本质不同的学校和企业有着进行深度沟通的组织文化基础,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出发点不同但落脚点一致,追求目标不同但终极价值都是人的发展,管理方式不同但都依靠文化的规范导向潜移默化,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生共长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校企文化融合动力源分析

动力因素是促进校企双方积极寻找融合路径、推动校企文化持续深入融合的源驱动力量。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8]。校企文化能否融合,首先要考虑双方愿不愿意融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样融合的问题。校企如何看待校企文化融合对自己的价值、校企文化融合能否实现、怎样实现等问题都影响着双方融合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找出校企文化合作动力因素,激发双方合作动机,打破文化融合障碍。

(一)内生动力

企业发展需要。校企文化融合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一方面,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企业获得高素质的人才,表现为使职业院校毕业生不仅在技术技能上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使其在团队协作意识、职业素养及对企业文化认同方面更适应企业工作角色要求。另一方面,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企业文化去“内圈化”。企业文化强调规范和管理作用,注重文化内部影响力,通过校企文化互动,企业可以吸收借鉴职业院校在品牌理念、品牌知识产权经营、社会形象等对外辐射影响力打造方面的经验,根据自身特色及生存发展的需要调整、创新企业文化,并将其外化为企业竞争力,进而通过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等外在表现形式增强企业活力。

高职院校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通过校企文化融合为企业文化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校声誉和吸引力,还可以树立学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从而吸引多方投资,尤其是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进入学校,使学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就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只有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当中,使学校文化更好地体现现代职业特色和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真正实现与企业、社会、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9]

(二)外生动力

宏观政策支持。校企文化融合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助推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多次在职业教育相关会议上提出推进校企文化结合,要“吸收优秀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使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指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到“职业学校应当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参与校企合作,开展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校企合作中文化因素的关注为校企文化融合指明了方向,校企文化融合的问题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重视,校企文化融合势在必行。

市场推动。市场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风向标,市场技术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为校企文化融合带来新的机遇。信息技术革命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也使一批新兴产业得以建立发展,技术环境的变化促使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使企业对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技能型人才的养成只有学校文化的培育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社会价值观、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养成需要企业文化的熏陶。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为企业积极参与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了推动力。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做相应调整,积极参与职业人才培养。这既可节省劳动力培训成本,又能获得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人才资源。

三、校企文化融合策略

(一)校企文化融合路径

加拿大跨文化组织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认为解决组织跨文化冲突的方案之一是融合,即不同文化在承认彼此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补充、协调,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校企文化虽不属于跨文化范畴,但从管理学范畴的组织文化视域来看,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属于不同的组织结构,可以从跨文化管理中汲取经验,实现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跨文化”融合。本文在分析校企文化融合阻力及动力的基础上,借鉴跨文化管理经验,探析校企文化融合路径,使文化充分发挥其促进、协调、凝聚作用,促进校企发展(见图1)。

图1 校企文化融合路径图

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校企在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驱动下,通过组织制度共同规范约束双方行为,通过共同价值观在沟通调整维持并使文化贯彻落实等问题上进行引导,通过融合效果动态检验不断监测反馈融合效果。在此基础上,从寻找共同价值、进行“跨文化”培训、实施“跨文化”管理、借鉴整合创新文化等几个方面入手,寻求校企文化融合路径:首先,校企要端正态度,认真学习了解双方文化,知己知彼,寻找共同价值;其次,对学生进行“跨文化”培训,包括文化敏感性、文化适应性训练,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解决能力培训,情景模拟培训等;再次,实施跨文化管理,借鉴落实制度文化,确立沟通管理机制,改变管理方式和策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最后,利用校企文化差异,抓住校企文化碰撞产生的新想法,改变不合时宜的文化,创造新的校企文化。

(二)校企文化融合策略

1.识别文化差异,寻找共同价值

实现文化融合需要识别文化差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郝尔将文化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人的基本价值观)、非正式规范(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技术规范(人的知识、技术、经验)。根据爱德华·郝尔的观点,本文从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三个方面出发,在确立共同价值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第一,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10]在组织文化理论中可以理解为精神文化,即组织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精神面貌,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1]精神文化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校企文化合作需要意识到双方在正式规范方面存在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校风、学风、管理文化、用人理念、服务理念等精神文化与企业的运营哲学及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敬业创业意识等价值观念是有差异的,校企双方应不断沟通调整,培育整体价值观。

校企双方主要利益诉求不同,但在人的发展、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共同价值:企业“充分发挥人的价值”的理念与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使得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上与高职院校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校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加入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价值观等内容;将企业文化纳入课程体系,树立工学结合的课程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职业道德课、合作对接企业文化了解课、职场人际沟通课等,在高职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激发其对企业的认同感。二是通过培训体系对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人进行职业道德、经营思想、价值观念的培训,使员工认同企业独特鲜明的风格,用企业精神文化的号召力、向心力塑造员工,维系企业发展。三是企业通过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运行和德育工作,参与教学质量与评价,将企业精神文化融入学生思想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当学生即潜在的企业员工认可了企业的价值观后,自然会以此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助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第二,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是指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摩擦可通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10]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关键在参与,企业和高职院校开展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是缩小文化差异、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认为,可以文化活动为平台,从以下几方面拓展互动形式促进文化融合:一是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企业家报告会、技术专家讲座、企业杰出校友交流会、企业职工和学生联谊会等,与学生直接交流,通过文化活动表达企业文化的内在价值诉求,促进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认同。二是开展各类比赛活动,如校企联合开展学生和职工专业技能比武、技术创新竞赛、学生和职工之间的各类体育(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对抗赛等,促进学生和企业职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使学生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参与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也使企业员工感受到拼搏向上的力量。三是企业与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共同参与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推广、企业的技术服务等工作,让学生随时关注和了解行业、企业的变化发展,帮助学生提前调整好入职心态。企业也可通过平台了解学校动态,与学校开展经常性对话,在交流中及时调整校企合作相关事项,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第三,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指人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容易改变。[10]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对技术规范需求的差异,学校重视“技术知识”,企业强调“技术实践”。因此,一要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教导下,让学生既获得技术知识又懂得技术应用;二要利用双方对前沿理论、先进科技设备的共同需求,通过项目合作、共同研发等形式,消除技术规范所造成的文化差异,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2.重视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培训

校企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发展轨迹,两种文化的融合在于是否有利于校企双方发展而非孰优孰劣,要在重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培训,增强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实现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跨文化”培训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学生文化敏感性、适应性和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进行培训。企业可以开展企业文化大课堂、企业精神培训等活动,推动学生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的建构,使其更快地熟悉职场的文化氛围,做好心理准备;学校通过职员化班级管理方式、播放关于企业成长历程和企业成果的宣传片等方式展示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式打造融入企业文化特征的氛围,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建立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跨文化”沟通渠道,在学生见习、顶岗实习过程中,使学生真实感受企业工作场景,提前了解并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二是进行企业环境模拟。校企可以共建实训基地,使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生活环境,营造工作氛围,将未来工作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困难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有意识培养学生用企业文化的特点思考和行动来处理这些情况和困难,提高其适应能力。

在“跨文化”培训中,校企人员互动对文化融合起着很大作用,企业要选派技术骨干、优秀管理人员进校园,也要欢迎高职院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的组建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同等发展,也是企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形象、成就自我、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领导者和先进分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带头作用不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领导及优秀员工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宣传企业文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让教师感受到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同时还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带来企业文化中容易忽视的“育人”成分。

3.尊重文化差异,实施“跨文化”管理

余建年将“跨文化管理”定义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文化差异的人力资源进行获取、融合、保持、培训、开发和调整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12]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母国中心模式(认为本国技术和管理模式是最先进的,继续沿用本国管理方式方法)、多元中心模式(承认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全球中心模式(从全世界范围内选择管理方法和员工)。校企合作过程中,管理十分重要,学校和企业可以借鉴“多元中心模式”,在管理方式和策略、制度制定落实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相互学习,改变因管理方式不同产生的冲突,借鉴彼此制度文化的优点,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指导双方文化进行有效融合。

校企双方领导者在确认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后,应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13]第一,校企双方要构建校企文化融合对接机制。高职院校可借鉴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校规、班规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在确定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后,也应制定相应的沟通管理机制,如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制度、员工培训制度、接收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校企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制度、联合共建专业课程制度等,完善制度保证,从而形成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独特的企业制度文化,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管理。第二,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企业如何看待及管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依据,在建设企业制度文化中极为重要。企业领导者应超越把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获取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经营理念,借鉴职业院校的经营组织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引领企业制定社会责任守则,并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推行,积极承担起对国家、就业、生态环境、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负有的责任,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贯穿到公司整体经营活动中。

4.利用文化差异,实现融合创新

文化差异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校企文化并不总是相互排斥也可以相互补充,校企两种组织文化应在自身文化呈现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互动借鉴与融合。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人才自然要关注企业文化影响,企业也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中汲取经验,构建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把企业理念、运营哲学、管理制度等企业文化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园文化活动中;另一方面,企业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汲取学校教育中的人本思想、文化认同等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以及人文管理方式,通过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创新企业文化,使之更利于自身发展及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融合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校企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根据生存发展的需要形成的,必然要与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相融合,在根据自身特点塑造风格独特的文化模式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外部客观环境。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要谋求生存发展,必须根据政策方向进行战略调整,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加强校企文化对接,实现从物质层到制度层、行为层再到精神层的深度融合,形成命运共同体,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及校企双方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跨文化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