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北灯戏视觉化设计传播

2020-05-17袁征博

关键词:川北设计文化

袁征博

(西华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一、川北灯戏概述

川北灯戏是自明清以来就活跃在川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舞小戏。据考证,川北灯戏最早起源于川北地区古老的原始歌舞表演傩戏,因其早期灯戏表演与祈神求福的民间庆坛、祭祀活动交织混杂一体,其中的主角灯戏艺人以兼端公、巫师、阴阳等功能为一身,表演兼具“娱神”和“娱人”的功能,所以又称“喜乐神”;又因表演演出时间和地点多与农民的农事活动和生活习惯相关联,以满足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为主,通常以农事劳作的场地“晒席”为表演场地,因此又称“欢喜调”“农民戏”“坝坝戏”。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灯戏逐渐去除了封建社会遗留的迷信和腐朽思想;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抢修、复原和创作总数达300 余个剧目,内容涉及川北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川北灯戏风格明快独特、语言唱词和表演身段幽默夸张,内容题材贴近大众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川北地区历史悠久、覆盖面广、群众基础十分深厚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学者考证认为“灯戏形成的年代比昆、音、胡、弹诸声腔传入四川的时间都早,实为川剧之根”[1]。川北灯戏因其独特的戏剧文化积淀和区域文化影响力,于2006 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时代大背景下焕发新的精神面貌。

二、“非遗”视野下的川北灯戏传承与发展思考

当前,川北灯戏得到政府和民间团体的重视和保护,在振兴传统戏剧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各种文化展演和民俗活动形式普及和提升川北灯戏影响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信息时代大数据和传播媒介技术等社会变革的冲击,川北灯戏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传播广度和文化影响力逐渐的被弱化。若仅依靠城市剧场式和零星式演出已不能长久延续和还原其艺术本真,如何让川北灯戏在时代背景下找到其永葆活力和生机的“土壤”,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是当下亟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非遗”的活态传承强调文化活动与文化空间的互相依存,而非单一的文化样式;强调的是活的整体,是与一方百姓的生活、信仰、精神追求密不可分的特定生存境遇与文化样态[2]。因为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态要发展都不能孤立于时代而存在,生存环境的改变急需川北灯戏作出适应性的改变,与时俱进,同步找到适应其发展的有效活态空间。在保持艺术的本真的同时也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空间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非遗”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传承人等主导力量去实现,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自觉参与,即各行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多种表现形式为“非遗”增添新的元素和内容。笔者尝试以川北灯戏为原型进行可视化设计传播,以视觉化设计诠释川北灯戏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从设计角度凸显其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样的实践就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与呵护。

三、将川北灯戏特色作为视觉化设计的切入点

1.川北灯戏原生态文化特色

川北灯戏具有鲜明的艺术造型特征和区域文化基因,其发展与川北地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川北灯戏吸取多种技艺与文化形态,有很强的文化兼容性。川北灯戏在发展中融合了花灯、巴渝舞蹈、木偶戏、皮影戏、猴戏杂耍等川北民间歌舞和技艺,并与川北地区的春节、灯节、社火等民俗、节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具有鲜明的川北民俗文化特色。保持川北灯戏原生态文化特色能够凸显其艺术独立性和个性化特征,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笔者认为,川北灯戏在经历了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转变,能保持自身不被其他剧种兼容同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持了川北原生态文化记忆与民俗特色。在设计中重视川北原生态文化特征,反映原汁原味的川北灯戏艺术形态,将川北历史、地域、人文等内容融合在创作中,增强川北灯戏独特性和艺术感染力。

2.个性化人物装扮与服饰造型特点

川北灯戏人物的化妆设计粗犷与细腻相结合,不同角色都有不同的化妆谱式。与一般的戏剧表演不同,川北灯戏丑角造型突出,在众多灯戏剧目中,一半以上的灯戏都是以丑角为主。丑角的形象本身就是夸张和大胆的造型,加上其特殊的表演技巧更能展现出幽默滑稽的形象。“扮丑”强化角色的特征,使之更符合人物的内在特质。为突出表演的喜剧和闹剧的效果,丑角在川北灯戏中没有特定的指代,正反面角色都可能是丑角,使得表演充满更多的欢笑,因此被大众所喜爱。人物服饰设计上除了运用传统的装饰纹样来定义人物的角色扮相,人物的穿戴都有一套整齐的规则,并且运用了刺绣元素,遵循传统戏剧的习惯,如龙纹、凤纹、太阳纹、月牙纹、寿字纹、火焰纹等分别表现不同人物的角色设置,其中又经过提炼、夸张、抽象、变形、综合表现等艺术手法体现人物差异性和喜剧效果。川北灯戏具有自身的审美需求,演员服饰色彩艳丽且搭配有度,传承川北地区花灯和木偶戏传统,在强烈的视觉对比和个性反差中展现人物性格和舞台效果。人物外在的装饰能直接展现人物的特征,在设计中应注意强调人物装扮的细节,适度夸张凸显其角色特征。

3.大胆夸张、幽默滑稽的表演技巧

川北灯戏以喜剧和闹剧见长,丑戏居多,“表演艺术的风格与特色可概括:自然、生活、诙谐、风趣”[3],因此,川北灯戏在表演中没有完全按照传统戏剧的指法和身段技巧演绎,而是依据不同角色的需要配合特定的步、跳、跩和扭等身法来完成,成为川北灯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据统计,川北灯戏的表演步法有 32 种,手势变化有 8 种,身段变化有 9 种,这些动作也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动作夸张演变而来。”[4]在设计中突出这种角色装扮的同时,细化研究其在表演中的形态,抓住最闪光的瞬间来突显角色魅力。

4.戏剧内容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寓教于乐

川北灯戏通常没有宏大的场面和深厚的历史印记,因其取材于生活,大多以劳动人民熟悉的语言和道德准则来演绎世间的美好、善良、丑陋与黑暗,以自己的情感爱好,愤怒、悲哀和欢乐来定位剧中的人物性格与故事的寓意,表现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基本都是老百姓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以小见大、在朴实中升华为崇高的思想境界。语言上通俗简明易懂,风趣幽默,充满了淳厚的乡村俭朴气息和韵味。因此,川北灯戏保持了其质朴纯粹的艺术风格,简单直白又回味无穷,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设计表现中不仅要重视其娱乐效应,更应表达深刻的精神内涵,可与当下时事和热点相结合,拓展其艺术渗透力和影响力。

5.唱词通俗易懂,方言俚语诙谐幽默富有韵味

川北灯戏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多以接地气的方言俚语为主,诙谐风趣,在嬉笑怒骂中演绎人间的喜怒哀乐和善恶美丑,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情操和感情世界,设计创作中要善于将语言进行可视化处理,把方言俚语以图式化方式表现出来,配合典型的视觉形象,使得设计更加地饱满和充实,更具韵味和独特性。

四、数字时代背景下川北灯戏视觉化传播设计思考

1.川北灯戏平面视觉化艺术设计表现

如图1 所示,川北灯戏形象海报设计结合了川北剪纸、皮影艺术的创作形式,将川北灯戏的演出场景,人物装扮、表情动作等要素艺术化地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对于大众了解川北灯戏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图2 是以两部传统灯戏《郑板桥买缸》和《嫁妈》为基础,除了将角色卡通化设计,还穿插了方言唱词和表演道具,以视觉化手法还原了剧目的主要内容和闪光点,以轻松欢快的基调传达出灯戏的个性化特点。

2.融媒体平台的内容植入与传播

数字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海量与高效快捷,催生出诸如信息优选、快餐文化、享乐文化等消费模式。要扩大川北灯戏的影响力,传播受众中年轻群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在数媒平台上,过长或者过于严肃的内容,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川北灯戏因其短小精练、喜剧效果突出等特点,非常适合当下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也非常适合现代人娱乐和猎奇的口味,很容易形成话题效应。如,图3 是以川北灯戏为主要内容的手机APP 界面设计应用,传统戏剧的传播模式与现代数字媒体平台相结合,取长补短,拓展了传统戏剧的传播广度,在设计中提炼出具有品牌特征的灯戏符号和系统应用,视觉形象进行概念化再创作,加入抖戏、在线剧场和商城等应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川北灯戏的传播模式和互动方式,更加突出了川北灯戏短小精干、寓教于乐的艺术特点。与时代接轨,让川北灯戏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主题,拓展了传统戏剧的发展空间。以传统剧目动画版《闹隍会》为例,让川北灯戏的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化,剧中讲述县太爷脱离群众,不体察民情闹出笑话,最后改正并为民办实事的过程,能够起到针砭是非、弃恶扬善的作用,同时也有喜剧效应,弘扬新风尚,传播了正能量,

3.川北灯戏个性化品牌形象塑造和广告推广

川北灯戏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有由“剧种”向“声腔”弱化的趋势,这是川北民间小剧种在发展进程中受川剧影响和逐渐同化的结果,川北灯戏在向川剧看齐的导向中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剧种地位[5]。除此之外,也跟川北灯戏多年来建制上不完善、演出规模萎缩等有关。如果川北灯戏丧失其独特性,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独特的地域民俗活动,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会一同丢失。因此,打造以小戏为主、活泼欢快的艺术风格为特征的川北灯戏品牌形象,让其从视觉形象上区别于其他剧种,或者将品牌形象设计细化到不同的传承人和剧团,设计应用到包括演出、宣传、文化衍生产品设计等方面,在演出背景、道具、表演环境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树立川北灯戏品牌,更好地服务于川北灯戏独立剧种形象的塑造和多元化传播需要。

图3 杨兰 《川北灯戏手机APP 设计》

4.灯戏主题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应用

以川北灯戏人物形象和道具为基础,开发川北灯戏主题文化创意产品,如以灯戏道具龙灯、狮灯、牛灯、蚌壳灯等为原型,或者以人物角色形象和造型为基础开发应用,制作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品,以此结合线下演出和线上互动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川北灯戏主题文创产品蕴含更多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融入大众生活,起到文化传承和拓展川北灯戏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结语

川北灯戏在经历了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巨大变革之后,其最大的特点即人民性始终没有变化,这也是其能长久生存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非遗”传承不能离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人文基础。川北灯戏贴近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的朴素价值观和善恶观,是川北地区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社会变革对于川北灯戏发展的客观影响,即传承川北灯戏的文化传统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社会结构和劳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需要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让川北灯戏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以时代发展为契机拓展川北灯戏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互动上的多元化,以多种文化业态展示川北灯戏的独特魅力。文章以视觉化设计为例,思考“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具体举措,发挥设计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作用,在信息时代融媒体平台的有效传播、个性化品牌特征塑造和灯戏主题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将川北灯戏以多元化的方式更好地延伸到大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实现“非遗”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目的。

猜你喜欢

川北设计文化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近四十年川北大木偶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四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川北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