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在中职护生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5-16桂东卫生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通过率护理学因材施教

杨 梅/桂东卫生学校

一、前言

中职护生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自控能力都比较差,让这些学生去理解高深的医学知识是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且还不一定能换来相对满意的效果。而我校《护理学基础》教师都是医学院校毕业,没有经过教育教学的系统培训,多数在临床一线上工作不同的年限,虽然临床知识丰富,但授课技巧欠缺,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是在边教边学中逐年提高。

针对生源质量普遍偏低的既成事实,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成绩好的同学能充分理解概念,掌握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用药护理及专科护理知识;让成绩一般的同学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在他们接触临床后能较好的理解其中含义;让成绩差的同学能掌握常用护理技能及专科护理知识,减少流失率,毕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护理工作。本研究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课堂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来提高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在校15 护理4,15 护理8 班共105 名学生作实验组,已进入临床实习的14 护 理3、14 助 产3 班 共101 名 学生作对照组。研究的4 个班级均为本研究者所授课班级。

(二)方法

研究初期,先进行半个学期的初步摸底,根据段考成绩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成绩划分:上≥85 分,中≥60<85分,下<60 分;全班同学统一上理论课和操作课,成绩好的同学直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即自习课、晚修再回炉进行课本知识强化,对所学内容还不能理解的同学则强化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就可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如一知半解,再次学习可明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怎么解释都不能理解的,就让他们慢慢消化理论知识,强化他们的操作能力。

由于考试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可通过课堂讨论及提问、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意愿等多种形式确定上、中、下成绩的划分。

(三)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学生的《护理学基础》毕业期考成绩(由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构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授课评价、学生的流失率、护考通过率及就业率进行比较。

(四)统计学方法

通过X2 检验,t 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护理学基础》毕业期考成绩、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授课评价、学生的流失率、护考通过率及就业率的差异性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X2=4.47,P<0.05;t=6.397,P<0.05,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根据学生不同的课堂接受能力,经过因材施教,学生的《护理学基础》毕业期考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对老师的授课评价总体较好,对《护理学基础》学科能保持比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劲头,从而提高了职业认同感,留住了兴趣就留住了学生,降低了学生的流失率,最终提高了护考通过率和就业率。效果满意。

四、讨论

(一)换个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校15 级的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全班大多数是“95”后和“00”后,经过了一年的基础医学学习,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的,心中难免产生自卑情绪,潜意识中贬低自己,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困境。但是,这些孩子的可塑性其实都很强,脑子灵活,思维活跃,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特别是使用电子类产品,有本能的天赋,渴望被关注,大部分属于表演型人格,关键在于学校和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区别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特长发展,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认准自己的优点,能迅速提增学生的自信心。换个眼光看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能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二)换个教育教学法,师生协调一致,共同成长

表1 两组学生的《护理学基础》毕业期考成绩等指标的比较

不同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对同一教育者发出的同一信息的认同和接触程度也不同[1]。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理解水平、心理素质差别很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应能力、外部环境、原有知识、基础能力,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行区别教学,体现“实用、能用、够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感情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多参加临床实践,只有知道现在医院“要什么”,才能在课堂上“教什么”,这样学生才不会脱离实际,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色鲜香”,才能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尴尬,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施以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换个心态,积极乐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教育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因此,作为教师,可以着力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智力强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我认同感[2]。接受目前生源的现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掌握《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外,还要重视心智能力、行为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护理岗位除了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延伸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以适应岗位和市场的需求,才能从根本提高就业率。

(四)教学内容联系考点,提高护考通过率

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规定,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评价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护考通过率是一所卫生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金指标,《护理学基础》的知识点在护士职业考试中所占权重达到30%左右,所以学好《护理学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个方面要联系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另一方面还要联系护考的考点、重点,以护考考试大纲为指引,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护考通过率。

综上所述,教学无常法,课本是桥梁,老师是引导学生过桥的引导者,《护理学基础》教学与时俱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区别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循“实用、能用、够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要求,增加临床护理的新技术,新知识,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

猜你喜欢

通过率护理学因材施教
《国际护理学杂志》征订启示
《国际护理学杂志》征订启示
《国际护理学杂志》征订启示
瓦里安VitalBeam直线加速器Portal Dosimetry验证通过率低故障维修
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射治疗应用Tomo和Monaco计划系统的剂量学差异及Gamma通过率对比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统考通过率
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几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