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集约化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2020-05-15李灵
摘 要: “以生为本,和谐多元”的办学理念,坚持“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宗旨。如何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同时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将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形成集约化,是我校各科组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个重点也是特点。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课堂质量得到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教育资源整合;教研活动;科组建设
我校秉承“以生为本,和谐多元”的办学理念,坚持“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宗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生本教育理念、互联网+背景下”的思考定位,开展“课程、课堂、课题”实践研究行动。我校办学规模教师队伍逐年扩大,年轻教师增加迅猛。如何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同时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将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形成集约化,是我校各科组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个重点也是特点。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课堂质量得到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结合实际情况以数学科组的科组建设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 明确教学理念
“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是学校一直以来秉承的教师发展策略之一。学校通过专家引领、骨干带头、专题培训、学术沙龙、课例研究、教学分享、外出考察等多层面、多角度的教学研讨活动,引领教师用生本教育等先进教学理论分析教学问题、改进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树立终身学习、做专家学者型教师的观念,逐步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已达到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数学科组以“以生为本、和谐多元”为基本教学理念,以进行教学内容重组,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教少学多、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为教学模式,从感受课、新授课、练习课、知识整理课、评研课这五个课型,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二、 教研促进教学
(一)集体备课、共享资源
全校目前有数学教师50余人,为保证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次有质量的研讨课,我们以两周为一个周期开展分校区教研活动。首先由执教教师提前进行个人预备课(以设计前置性小研究为主),接着与年级备课组长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讨论修改,在此基础上再由专家指导修订,接下来就是进行试教磨课,在不断的调整中形成精品课进行展示。
每次备课时、试教后,每位老师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及经验与大家交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年轻教师得到了快速地成长。同时进行展示的精品课也是每个年级选定的一个研讨内容,在级组内每个老师都进行移植,所设计的前置性小研究则在一次次磨课后成为该课的定稿。我们已经在一二三年级进行了精品课的实施,形成一下《解决实际问题》、二下《数的大小比较》、三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课》这三个课例。这三个课例都能充分地体现通过设计简单的前置性小研究抓住教学的根本,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二)课程再造、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是以现行教材设计的学习单元为主,以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以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原则,以学生生活体验为线索,对课程进行多种路径的整合。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备课、整合教学,使得整合后的教学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从而使课堂效率更高,学生掌握效果更好。单元整合要求在实施时保留教材设计的单元主题,认真研读课程目标,明确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单元的课时目标进行细分,做到课程目标准确全面,整合目标明确而细致,最后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增删、调序、重组、融合,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也便于创造性驾驭教材。单元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课程整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悦,学会举一反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
小学数学的主要知识模块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为例分为单元间的整合与单元内的整合。单元间的整合:第三单元《1至5的认识和加减法》与第五单元《6至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整合,我们先进行0至9认识的学习,再进行加减法的学习,10的认识整合到第六单元《11至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中;单元内的整合: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我们把几个用同样计算方法的例题整合为一个例题,这样节省了教授新课的时间,同时孩子们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枯燥,节省下来的课时我们就可以用来给孩子们进行充分的练习,在练习中不断地将计算过程说出来,在练习表述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至牢牢掌握。
(三)收集点滴、分享体会
每位教师在研讨课后,都会进行一次对研讨过程的梳理,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发布在科组群里,与其他教师分享经验、课堂中的精彩、学生的前置性学习等。
例如四下《小数的意义》片段:当有孩子问“为什么十分之一米要用0.1米表示”,悦康迫不及待振振有词地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就好比问1+1为什么等于2”,言下之意这就是一种规定。亦萱马上补充說“因为十分之一米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现在我们看来十分之一用0.1表示是理所当然,确实也是一种规定,很多规定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有一定的道理,亦萱能这样解释也很棒。接下来,孩子又会这样结合尺子图解释一千分之一为什么用0.001表示,一千分之一米是1毫米,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不够1分米所以小数点后一位也是零,不够1厘米所以小数点后第二位也是0,1毫米就在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写1。这其实就是借助长度单位理解了小数的数位问题,体现了位值制的思想。在“我的发现”这一块,孩子们除了说到书本上给出的结论外,还有多角度的思考。瑞恩说“我发现一样的长度用不同的单位,单位前面的数就不一样”,蔡亨补充说“单位越大,数就越小;单位越小,数就越大……”
从老师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从设计自己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好学。老师们也在每一次的磨课中做到一课一得。
三、 关注学生发展
(一)一切为了学生
前置性小研究的设计要求做到:简单、根本、开放。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轻松地完成,并且要围绕教学的知识点开展研究,最终有能力的学生还要能够有空间发展。如何检验设计是否合理,我们调整了听课要求,将听课调整为观课,每一次观课都是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在观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高观课效果;把自己当作学生,坐下来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探讨问题。让前置性小研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前置性小研究的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学而设计的。我们在进行单元备课时就要将整个单元的大目标和每节课的小目标结合起来,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要做什么,能围绕教学知识点进行自学,能够提供学生自身思维发展空间的前置性小研究。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为例。整个单元的小研究由以下6份前置性小研究组成:5.1《面积单元大感受》,5.2《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5.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5.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5.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比》,5.6《面积单元知识整理》。每一份前置性小研究都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目的与问题展开学习。
(二)成就每个学生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学习的研究成果,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个人交流等,小组交流时最能体现学习的互帮互助,优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学困生得以有更多的机会不断修正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观课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与问题,议课就围绕着学生的学、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享讨论,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让执教老师获得理解、获得智慧、获得成长。
例如三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课》片段:最出彩的依然是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如涵之汇报拓展练习第1题的竖式填空后,梓源举手提问:“竖式里为什么剩下的余数都比除数小呢?”一开始涵之并没有回答得很清晰,在我把梓源的问题重复一次之后,涵之很自信地回答道:“因为如果余数大于除数,就说明这个余数还能继续被除。”回答精要且到点,让我简直想要为她欢呼起来。就在这样的生生互动间,学生学习自信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鼓励,成就每一位学生。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培养
前置性小研究固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是也被固定了呢?其实不然,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家庭教育不同,在前置性小研究上的体现也就有所不同。同样的小研究,在不同的学生进行了课前的自学后展示出来的成果也不尽相同。教师所做的就是不断地鼓励孩子们去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文字、图形、语言展示出来。这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和关键能力培养。
例如在一下《解决实际问题》小组汇报中,无论是台下学生的质疑还是台上学生的解答,都围绕着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如“圈到什么时候就不能再圈了”“减到什么时候就不能再減了”“你怎么知道是装满3袋”“1个圈是1袋,3个圈就是3袋”等等,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使同学们的疑惑得到解决,同时思维也得到提升。
四、 关注教师成长
每一次有质量的研讨课大家都会说“脱一层皮”既然很辛苦,那么我们就要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为自己和学生的成长留下一些痕迹。学校每学期末对研讨课需要个人收集个人教研简报,内容包括前置性小研究和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个人教学反思及评课意见整理、活动照片、学生优秀作业等。而老师更是在每次上完课后就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从重点反思个人教学心得到注重学生的发展,从不善于夸奖学生到能捕捉到精彩之处及时鼓励、赞扬、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提高。
“假舆马者,至千里”。生本的路还很长,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建辉.数学教学课堂实录.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11.
[4]陈武.激扬生命的课堂:广州骏景小学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案例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9.
作者简介:
李灵,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