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05-15曾冬梅

考试周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摘 要: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借助课堂教学中对诗歌文本单元间的整合,实现一篇带多篇,一文带多文的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也可以就某一首诗歌的学习,因相同主题、相同作者、相同主旨或描写对象而进行拓展延伸,由课内单篇诗歌的学习,延伸至课外,就某一组诗歌组织学生进行系统阅读、分析、鉴赏。当然,课堂内的学习还需要借助课外诗歌相关文本的系统阅读,老师所组织的相关阅读活动必须得同步实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蕴、深远的意境、精练的语言、严谨的格律而流传千古。孩童从牙牙学语到侃侃而谈无不是拜丰厚的古诗词积累所赐。小学阶段该如何让古典诗词真正扎根于小学生的心中,成为滋养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积淀,值得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去积极思考与实践。当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浅显易懂、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以一首拓展至多首,以一篇带起多篇,逐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一、 课堂:整合教学内容,尝试一诗带多诗

主题拓展延伸,是就相同主题的诗歌作品,由课内的这一篇,在教材内进行整合,进而拓展至其他诗歌作品。这是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教材是主线,不能偏离。在整册教材或跨年级教材中进行内容的整合。一般来说,不能脱离单册教材的文本。运用科学合理、有效适度的方法将由这一首诗歌而延伸至其他诗歌作品的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实现“一诗带多诗”的教学目标。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时,让学生明确《望天门山》一诗是李白在公元725年,途经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天门山雄奇壮观的景象,重点突出了江水奔流浩荡的浩大气势;后两句描绘远景,从两岸青山相夹的缝隙中远远望去,更突出显示了一种动态美。《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壮丽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青年时期的李白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在这首诗歌的学习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诗歌是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在介绍完相关背景,对《望天门山》诗歌内容的学习全面了解之后,老师就可以整合“打包”,学习教材同一单元“日积月累”板块需要学生阅读的李白《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了。此时,可以告诉学生《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写作《望天门山》34年后因为犯了错误被流放的路途中遇赦(逢到大赦)返回时所创作的。《早发白帝城》主要描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城这一段的长江水势,概括来讲,就是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第一句写的是白帝城之高;第二句写的是江陵路远,舟行迅速;第三句则运用山影、猿声来烘托行舟速度之快;第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相比较而言,这首诗把诗人李白在听到皇帝对自己的遇赦这个消息后愉快的心情和长江两岸山山水水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加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由《望天门山》到《早发白帝城》,正是由一诗带多诗,完全实现了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同样的,在学习《赠刘景文》一诗时,可以整合教材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需要学生阅读的诗歌《采莲曲》,让学生进行比较,都写到了“荷”,这两首诗有哪些不同之处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明确同样是写到了“荷”,《采莲曲》充满着少年儿童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的童趣与欢乐。《赠刘景文》一诗则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以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两首诗歌在描写对象、写作手法、表达主旨等方面都会得出较为准确的认知和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将古诗词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或跨单元寻找相同描写对象,或单元内组合相同主旨作品,或同一作者不同时代作品,尝试一诗带多诗,让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真正有实践依据、有实现平台。

二、 教学:融合教材内外,实践一篇带多篇

一般来说,群文阅读需要借助课外阅读资料的辅助,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不例外。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文本的引入要遵循以课内文本为主、课外文章为辅的基本原则。如果能够有效融合教材内外的文本阅读,将课文中的这一篇拓展至课外的多篇,又能够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将是最好的结局。于教师而言,能够引导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于学生而言,能够增长知识,启迪思维。

以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诗歌《赠刘景文》学习为例。从诗题入手,可以尝试整合引入多首赠别诗歌。例如,杜牧的《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蠟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白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描写的事物“菊”入手,又可以向学生推荐唐朝诗人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明朝诗人唐寅的《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从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角度切入,可以让学生学习清人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元朝诗人王冕所做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诗歌主题、表达主旨、表达方式等的需要,教师及时拓展组合,让学生在“群文阅读”这种方式下尽快地了解更多的诗人对同一主题、同一事物的写作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找到有相同意象诗词中的相同意境,去领略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相同类型的古诗词风格的差别。有了这样的领略,才能真正地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以此达到对古诗词学习、鉴赏、升华、内化的目的。

三、 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实施一本带多本

要实现对学生古诗词积累及文化积淀与传承,单靠小学阶段课本中有限的几首诗词作品的学习远远不够。即使能够拓展至课外文本的阅读,还是杯水车薪,远水解不了近渴。必须从扩展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范围、丰富古诗词阅读形式、开拓古诗词阅读载体入手,通过组织灵活、系统、有趣、有效的阅读活动,最终达到针对学生的丰富语言积累、积淀文学素养的目的。由课本这一“本”(教材、教本)带动到课外的多本(课外读物),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载体多样化和多元化。实施“一本带多本”的思路既是实践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也是尝试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编选了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文后的“活动提示”中,教材编者明确提出:“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对此,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于石著)《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章雪峰著)《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王臣著)等相关书籍,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在历代诗人的笔下,中国传统节日都可以随时入诗、入词,写事寄情,无所不能。这样的阅读活动能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作品了解节日里的那些风俗活动,这样的阅读活动也能让学生读出传统节日中的诗词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号称上下五千年,传统节日发展至今,其中既饱含着时代的变迁,也有着习俗的辗转。在古诗词里品味那些传统节日对于时下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

总之,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借助课堂教学中对诗歌文本单元间的整合,实现一篇带多篇,一文带多文的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也可以就某一首诗歌的学习,因相同主题、相同作者、相同主旨或描写对象而进行拓展延伸,由課内单篇诗歌的学习,延伸至课外,就某一组诗歌组织学生进行系统阅读、分析、鉴赏。当然,课堂内的学习还需要借助课外诗歌相关文本的系统阅读,老师所组织的相关阅读活动必须得同步实施。

作者简介:

曾冬梅,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育才小学。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规划课题《“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以白银市平川区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545。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