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传播背景下新闻主播的主体性话语表达

2020-05-15严青梅

新媒体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主体性短视频

严青梅

摘  要  在倡导打造“四全媒体”的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主体传播意识增强,传播“空间场”由演播室转变为“融媒场”,传播实践从“传声筒”转为新闻评论人、舆论监督人和短视频博主,在主体定位和身份建构方面,与新媒体主播的边际消弭,呈现乱花迷眼的视听传播景观。新闻主播的主体性话语表达释放了传播效力,但囿于多方面制约,主体性仍然有限。

关键词  短视频;新闻主持人;Vlog;主体性

主流媒体新闻主持人的角色转型和主体性建构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首都新闻学会提出“为了当好党的思想中心,就要从加强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结合抓起,从抓重大主题、新生事物、重大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入手,这是新闻改革的突破口。”①新闻主播的表达从“我们”转向“我”,评论类新闻节目增多。央视新闻在新媒体端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板块后,主流媒体新闻主持人的主体性表达日益突显。新闻主播或新闻主持人不再是没有思想的“肉喇叭”,而是一个和节目制作团队融为一体的、具有主体性表达的个体。

1  角色定位:新闻人到媒体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广播严肃紧张,播音员长期处于“高、平、空,冷、僵、远”的状态,“播音员”这个词汇更加适合当时的播音主持工作岗位。而“主持人”是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个新闻评论性节目《观察与思考》里出现的称谓。《观察与思考》的第一期节目片尾打出了字幕“主持人:庞啸”,虽然是简单的称谓转换,却是电视主持人行业的重大转型,自此之后,新闻主持人拥有了更多的自主表达方式。广播电视同台,不少新闻播音员从广播走向电视荧幕,从电视新闻播出的台前走向幕后,也有新闻记者出身的新闻人从一线报道现场走向演播室的聚光灯下,比如白岩松、敬一丹等。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转型,是主持人到新闻人的转型。主持人的传播力构成包括广播、电视这一权威媒介渠道和媒介机构,这也是主持人的主要工作阵地。此外还有新媒体传播、出书、广告、商演、公益等个体活动,在当下新的媒介环境下共同构成传播力构成机制。尤其是短视频、直播流行的话语表达空间,主持人在新媒介空间下的话语表达让主持人从新闻人转向媒体人。11月9日,@央视新闻发布了一则视频,命名为“康辉的第一支Vlog”。视频中,康辉拿着镜头对着自己脸,还摇晃着镜头拍自己行走的路面,看上去很是新奇。不少网友表示,用Vlog形式播报新闻很有趣新颖,大大提高了自己收看新闻的欲望。可以说,央视新闻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是鲜有的、大胆的主持人UGC新闻产品,也是新闻主持人身份转型的重要标志。

2  主体意识:无我到自我

曾经,广播电视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电视新闻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道具,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刻意避免出现“我”的字眼。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工作中心的转变,电视新闻从“媒介工具化”向“媒介人格化”转变。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节目主持人徐曼,率先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主持,充满了人情味。老一代主持人沈力是电视节目主持的重要实践者,她在节目中努力尝试自我称谓的变化,以个人的身份与镜头对面的观众面对面交流,而不是以官方面孔,一板一眼地发布命令、宣读新闻,沈力的主持个性鲜明、有自己的见解,充满了主体性话语。

央视新闻在新媒体端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板块给了主持人展现自我、以一个自然人的身份表达自我意见的机会,并且在“主播说联播”板块不一定只是新闻评论相关的内容,还有一些跟主持人工作、生活相关的有趣话题,比如“主播播完新闻联播后会聊点啥”就是展示新闻主播工作状态的内容,与新闻内容并无关系,却展示了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板着面孔的主播。康辉的一系列Vlog中既有出国报告的行程记录,也有央视总台的内部构造,康辉旅行箱里装着哪些必备品,都通过他的拍摄尽收眼底。这也是对主持人自我角色塑造的重要内容。

3  主体观念:正面宣传到舆论监督

央视《观察与思考》抓住了一些敏感话题来报道和评议,以大众参与评论的议题设置来发挥舆论监管作用,而不是一味地正面宣扬。评论性新闻节目如凤凰资讯台的《总编辑时间》、福建电视台的《新闻半小时》等以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民生新闻之外,尤其是国际新闻,媒体也能够借助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角色形象来表现主观化的态度和立场,比如在央视新闻“主播说联播”中出现的几档节目,“海霞今天要给杜富国点一百个赞,还想问你一个问题”“有些人就是不折不扣的‘睁眼瞎!刚强说的谁?”等,在标题上都具有较主观化的态度。

主持人的观念功能还体现在对事件的参与,从“声画两张皮”到“我在场”的真实性追求。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央视报道为例,主持人李梓萌、郑连凯、潘涛以出镜记者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联欢活动。李梓萌作为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从演播室到现场掌镜让人耳目一新,5分钟左右的直播报道流畅自然,方位词运用得非常到位,很好地引导观众进行视线的转移,引导观众由大到小,由全貌到具体地了解阅兵方阵所要经过的检阅区域。空间要素精准运用,抽丝剥茧,层层分析,讲解十分到位。

4  传播实践的多元:从播客到博客

主持人传播力既是主持人在各种媒介的传播实践中所积累的传播能力的总和,也是其在各种媒介的传播实践中所达成的传播效力的总和②。也就是说,主持人的传播力是传播能力、传播实践和传播效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融媒体平台传播中,主持人的传播实践横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曝光度、关注度、互动频率都呈指数增长。主持人已经从代表某一档新闻节目的电视符号,成为具有高度辨識度的自媒体,甚至网友心目中的网红、博主。以网络热议的“央视F4”(康辉、撒贝宁、朱广权、尼格买提)为例,几位主持人在跨界节目《主持人大赛》中的“互怼”火遍社交网络,塑造了与新闻节目上迥然不同的主持人形象。康辉拍摄的一系列Vlog接连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和官方微博发布,让观众从平民视角了解到央视主持人的化妆包、行李箱、上班之路等新闻之外的信息。可以说,新闻主播早已从播客转为博客。

5  局限与反思

主持人的身份建构和主体性话语不可能超越体制及相关既定意志③。因而尽管在当下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媒介环境下,主持人的主体性仍然有限。主持人尤其是主流电视媒体的新闻主播,其评论话语、主持风格、甚至穿衣打扮都要受到节目组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新闻主播在新媒体端的活跃表现又呈现节目组对主持人的“松绑”,以朱广权的微博内容为例,从2010年4月份开通以来到2019年8月份,几乎没有代表个人观点的原创内容,而从2019年8月之后至今,出现了以自我营销为目的的众多原创内容,包括段子手自嘲、表情包、自拍照片甚至是自媒体“星艺雅集”公众号的推广。“段子手”的人设是立起来了,但这种塑造主播形象的方法是否值得推广,还待进一步讨论。像《主播说联播》这样棱角分明、有血有肉的新闻表达式是主流媒体顺应媒体发展的积极探索。表达方式在转换,传播渠道在拓宽,主持人的主体性建构也在不断拓展,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下,让新闻变得好看、有趣,正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注释

①童兵:《主体与喉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②苏凡博:《媒介融合背景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生成机制》,《 当代传播》,2016年第3期,第110-112页。

③於春,李娜:《主体性建构:改革开放初期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转型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第110-114页。

参考文献

[1]战迪,刘琦.位置的漂移与边界的消弭——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的主体性批评[J].中国电视,2019(8):69-73.

[2]徐华.融媒体演播室主持人“主体传播意识”重构[J].青年记者,2019(8):57-58.

[3]时淼.短视频的人格化表达策略——以抖音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8):122-123.

[4]张艳.媒体融合下广播+视频主持人如何面对新挑战[J].新媒体研究,2017(24):76-77.

[5]王文东.试析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发展[J].视听,2019(11):169-170.

猜你喜欢

主体性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