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粉丝文化研究

2020-05-15孙淑娴

新媒体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浪微博粉丝新媒体

孙淑娴

摘  要  文章以新浪微博中的粉丝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粉丝文化的发展历程、特性及利弊分析三个层面进行探索与讨论,以期为今后粉丝文化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粉丝;粉丝文化;新媒体;新浪微博

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1.2%。其中,新浪微博凭借社交和媒体的双重属性,使用户达到井喷式增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粉丝革命,为粉丝文化的滋生和传播提供强有力的媒介支持。通过新型网络媒介,粉丝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形成组织、给组织命名并构建一套特有的管理方式。其在加大粉丝直接参与程度的同时,也为粉丝的形成和壮大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粉丝被重新定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时代的“粉丝文化”。

1  粉丝与粉丝文化

“Fans”作為一个外来词,由2005年国内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热播而受社会广泛关注。中文译词“粉丝”被认为是过度的读者,其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詹金斯曾在《文化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一书中指出,粉丝是所有新媒介技术的最早使用者和推广者之一[1],粉丝文化便是基于此产生的。其作为伴随着粉丝的出现而形成的——依附于媒介技术、大众文化滋生的一种特殊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浪微博的持续发展,粉丝时代逐渐到来。粉丝的产生、群体的构成以及疯狂的追星手段,已经再不是简单的崇拜行为,而是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之前的特定的“粉丝文化”,有自己特定地文化系统。粉丝文化依据其鲜明的特色,日益盛行。

2  新浪微博环境下粉丝文化的特性

“微博粉丝”——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粉丝形态,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及交往结构不断塌陷、转移、重构中逐步建立。其不光具有网络粉丝的公共特征,还具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性。

2.1  粉丝个体组织化进程加剧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粉丝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影响范围愈加广阔,呈现出组织化、规模化的新态势[2]。粉丝文化便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粉丝社群的逐步建立中形成的。近年来,新浪微博针对粉丝运营推出了粉丝群、铁粉、超话社区等多个运营工具。其中微博超话作为微博所特有的一项功能,使得分散在各处的粉丝因共同的兴趣相聚合形成相应的粉丝社群。如TFboys的“三叶草”、赵丽颖的“萤火虫”、蔡徐坤的“Ikun”等便是基于新浪微博超话中形成的粉丝组织。在超话社群中,大多以明星偶像为主,除了日常更新所爱偶像的最新动态之外,各粉丝也通过此平台发布、转发图文、视频,打榜做数据、进行相应的反黑工作,表达对偶像的爱慕之情。据相关数据显示,超话社区的日常活跃用户规模已超过1 000万,相较于从前的粉丝行为更具参与感,粉丝黏性也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在新浪微博粉丝运营工具的推动下,粉丝文化不再以个人为基础单元进行传播。其加剧个体组织化进程,在新媒体进程中建立开放性强、传播范围广、规模大的粉丝组织。

2.2  粉丝话语权的不断增强

粉丝文化中的主体是持续变动的,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浪微博的出现使得粉丝文化中的主体得以偏移。早前,就粉丝文化而言,文化主体为偶像自身,粉丝对于偶像更多的是敬仰与崇拜[3],单单只停留在表层的喜爱与追星上。基于新浪微博而言,从2018年至今,粉丝文化进入4.0时代,具备极强的传播力与造势力,粉丝经济鄙视链成功杀出重围,粉丝话语权得以显著增强。基于此,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情感链接转化为养成式追随,全新的节目模式应运而生。以2018年的综艺节目《创造101》《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为例,全民造星类的选秀节目成为当下爆款,全新的应援方式也由此产生。随着“人人皆为全民制作人”“pick你最喜欢的偶像”等热门标语在微博场域的持续发酵及爆炸式传播,各家粉丝陷入对自家idol进行打榜、投票,冲话题的热潮之中。

粉丝话语权及塑星能力的增强,使粉丝与偶像之间实现双向互动的同时,也极大地拉近其距离感。由此,话语权的转移与增强也是新浪微博下的粉丝文化一大特性。

2.3  粉丝文化的语言鲜活有趣

在此之前,粉丝文化被认为是亚文化形态,即其为一种小众的文化,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但基于新浪微博的极速发展,粉丝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粉丝文化经互动、交流存在于一个更为多元化的社会空间。其打破之前的限制与束缚,形成独特的语言符号现象、隐喻倾向,使其粉丝文化的语言更为鲜活有趣。以“我太南了” “你怎么穿品如的衣服”“走花路”等经典语句为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兼具娱乐性与内涵性的饭圈网络流行语通过恶搞、模仿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4.0阶段的粉丝文化作为一种充满新潮、猎奇性质的网络文化类型,利用新浪微博平台扩散与传播的流行因子,彰显着粉丝文化的集体智慧与个性创意,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公开、鲜活的参与式文化精神[4]。

具有个性化、趣味化、平民化的饭圈流行语的迅速走红,粉丝文化语言也不再局限于此前的单一性特征。粉丝们也凭借新型媒介平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更为鲜活的媒介化粉丝文化。

3  新浪微博平台下粉丝文化的利弊分析

3.1  粉丝文化的积极影响

基于新浪微博信息交互简便快捷、随时随地传播等特点,偶像所表现出的积极因素迅速被受众所接受,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其一,以“陈信宏连续5年味去世粉丝的妈妈送祝福”为例,阿信在微博下的留言“平安健康”引来众网友热议,粉丝们纷纷直呼这才是真正的偶像的力量。粉丝文化不再是简单的追星与崇拜,而是有了自身特有的导向与精神。其二,以《建军大业》为例,其预告片在微博平台上极速传播,凭借对当红现象级偶像的宣传为电影造势,吸引了大批观众及海内外粉丝。在激发爱国情绪的同时,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产生助力。在新浪微博视域下,粉丝文化对粉丝价值导向及国家影响力层面带来了极大的积极效应。

3.2  粉丝文化的消极影响

基于新浪微博信息发布门槛极低、裂变传播等特点,粉丝文化在被更多受众接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其一,据2019年相关机构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中显示,我国约28.89%的未成年人在新浪微博平中因存在大量失范的网络言论,陷入不同明星粉丝群体的纠纷之中,此类违法失德乱象极其不利于受众价值观的塑造。其二,在新浪微博的商业资本语境中,粉丝文化迅速被卷入了文化与经济并行的大潮中,偶像产业的兴起、偶像周边产品的大量衍生,成为微博平台下消费主义狂欢的噱头。随之,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盛行为粉丝文化健康、永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新浪微博视域下,粉丝文化对青少年及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4  总结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由其平台构建的新型粉丝文化成功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全新的社交媒体给粉丝文化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挑战。在新浪微博的媒介平台上,粉丝文化的确实现了多元化特征,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但也使得很多问题应时而生。而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微博管理人加大网络文化监管力度,正确的引导粉丝、规范粉丝行为,又需要粉丝自身提高综合素质,建立健康的粉丝文化、丰富社会主流文化的内容和发展。基于此,方能推动新媒体视域下粉丝文化的健康、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亨利·詹金斯.文化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曾洪玺,王中伟.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探究[J].新闻论坛,2018(2):97-99.

[3]李博文,经晓彤.媒介建构下粉丝文化的新变化[J].视听,2018(9).

[4]陈彧.亚文化与创造力: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粉丝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新浪微博粉丝新媒体
新浪微博热点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群体心理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社交媒体平台医患关系报道特点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微博的社会公信力现状探究及其未来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