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研究
2020-05-15宋晓丹万哨凯
宋晓丹 万哨凯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1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是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是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构建了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全员育人”强调施教者主体。因为学生处在社会这个开放的环境,会受到来自老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的主体不仅仅是学校,还应该包括家庭、社会甚至学生本人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全程育人”是从时间维度提出的育人要求。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没有断档期。“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维度提出的育人要求。这个空间维度具有丰富的涵义,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也是立体的,既包括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也包括科学评价的多元性等。
2 “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启示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以学校育人为主,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在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相互覆盖的育人格局[1]。以此理念为启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建设要从施教主体、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进行系统思考。
在施教主体上应该多主体参与,包括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企业提供的创新创业实战机会以及政府提供的各种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对于学校而言,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利用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和培训,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逐渐增强,并具备初步的创新创业技能。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资源,让学校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同时政府也可以为创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给创业的学生营造更便利的创业环境。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共育的方式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战机会或平台,同时也可以借助企业丰富的创业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
在时间维度上,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接受的创新创业课程不一样,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授课的对象不一样,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要达到的创新创业目标不一样。从时间维度上,可以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进行分层,实现面向全体大一、大二阶段学生开设通识型和核心知识型课程,面向大三阶段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通过组建创业训练营开设技能训练型实践课程,面向大四阶段创业精英开设项目型实践课程,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贯穿整个人才培养。
在空间维度上,基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结合、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模拟相结合,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3.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缺乏系统思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所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应该基于系统思维来考虑[3]。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方面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到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缺乏研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规划,仅仅通过开设选修课,或是以部分经管类课程替代创业课程;对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缺乏有效衔接,没有理顺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对创新创业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缺乏整体设计,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拓展没有形成有效结合;对创新创业的效果缺乏多元评价,不能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并结合实际给予客观评价,多数情况还带有功利性;对创新创业教育全社会资源整合不够,作为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需要校内资源,也需要来自政府和企业的资源集聚和支持,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有生存环境,才能可持续,这种缺乏系统思维导致不同施教主题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大环境教育观。
3.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缺乏协同合作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机制建设还存在高校没有很好地整合内外部资源,没有将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组织一齐统筹,导致高校、政府和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协同合作不强。在整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系统中,除了高校自身教育资源的投入外,政府全面的统筹、社会资本的参与以及企业的合作是必要的要素。然而,高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有效的创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全社会支持创新创业环境还不够优化。首先,政府支持高校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建立不完善,缺乏有效地统筹,往往会出现为了政绩,政策多门的现象经常发生,其中既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文件,也有人社、财政、科技等部门文件,导致不能完全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也没有体现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看重项目的孵化以及后期的经济效益。一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需要社会资本和企业的参与,借助社会资源发掘一批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或团队,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投资、孵化以及推广,最终达到经济目的。所以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必需在统筹的基础上强化协同合作。
3.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缺乏组织合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还没有发挥“政、产、学”一体化的组织合力,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地,拥有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人才和专家学者,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同时高校还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大量高精尖实验室、基地和研究器材,这些都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可以解决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又储备了大量的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了解前沿的商业模式、懂得市场策划和营销以及投资运营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可以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优质的导师资源,弥补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师资短缺的状况。政府虽然通过不同的行政部门从市场、金融、财税等途径给予了政策扶持和补贴,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并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投身创新创业大潮的局面,但各主体之间的价值诉求还没有达成统一[4],目标不一致,导致创新创业缺乏组织合力,效果不优。
4 “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的思考
根据“三全育人”理念,在施教主体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进行研究(见图1),从模式图上可以看出,作为系统工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发挥高校自身的内部积极性和动力,还要充分寻求政府和企业的外部性动力。3个施教主体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
图1 “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模式
根据创新创业内外部环境因素,本文将“全学校”定义为高校为了全力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和整合校内全部教育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实践平台、创业社团、指导培训以及经费投入等。“全政府”定义为政府为了鼓励和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组织学和公共行政管理的组织原则,汇集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职能组织资源,通过各组织间的协调、合作及联合行动,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全政府”在实践中的具体包括教育、人社、财政、科技、税务、工商等各种跨部门组织联合。“全企业”定义为维持一个企业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各岗位或部门的综合,是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的一种业态体现,它既包括人力、财务、市场、销售等具体的岗位,也包含管理、战略和商业模式等软实力。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系统工程,全学校、全政府、全企业3个施教主体必须高度协同,强化合作,形成合力,并在目标和价值追求上达到统一,才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全政府要做好统筹,统筹好市场引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资源鼓励全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来,统筹好监管、平台建设、评价考核等教育资源督促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集聚更多资源;全企业则在政府的统筹下,加强校企合作共育,为学校提供兼职创业导师,为创业项目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实战模拟平台。
4.1 强化资源整合,构建“政—校—企”协同机制
高校、政府和企业各自发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功能,共同构建一套协同机制。在创新创业经费投入上,可以鼓励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设立创业基金,其中政府资金以平台或项目的形式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企业资金可以作为高校优质项目的融资资金,高校的经费主要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政府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选聘,建立一支高端的专家导师库,可以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政府和企业资源,把政府的一些管理者,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行业专家、高级管理人才、技术骨干等精英充实到高校的创新创业导师中来,开展培训、讲座、座谈、沙龙等活动。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通识课和基础课外,可以融入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些先进理念和知识,将创办企业所需的关键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同时,还可以建立跨高校、跨企业的双创课堂。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上,强化政府引导和校企合作,一方面,高校建立一批科创园、创业园、众创空间、工作室、实训基地、创客俱乐部等,另一方面,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4.2 强化政策引导,发挥主体能动性
强化政策引导,调动一切资源,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评价考核上都扮演着主导角色,必须发挥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体现在陆续推行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和创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和竞技舞台,使得创业项目不断完善,创业团队不断成长。举办一系列的有规模的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投融资对接会,为项目的孵化提供大量的市场资源。也要为创业学生从弹性学分制、休学创业、学分互认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给予更具体可落地的政策保障。同时,政府也要转变职能,让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搭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考评等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4.3 强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学校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意愿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也需要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鼓励和支持创业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因为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还需要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学生具有包容的文化环境,减轻创业者的心理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创新创业学生的热情,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