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统计的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型及方药分析

2020-05-15陈逸驰李小玲任现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2期
关键词:证素病位肌无力

陈逸驰,李小玲,任现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0 引言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影响突触后膜神经冲动传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靶向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的IgG 抗体介导[1]。MG 临床特征为受累的横纹肌群出现波动性的肌肉耐力和运动耐力异常,以眼肌型(Ocular myasthenia gravis,OMG)多见,亦可累及延髓肌群和(或)全身骨骼肌,甚者可出现呼吸肌、吞咽肌麻痹而危及生命。MG 的年发病率为2.20/10万,OMG 的年发病率为1.13/10 万[2]。大量研究表明[3-4],不同于西欧地区,东亚人群中MG 青少年起病比例更高,可达50%,且以OMG 为主,约占88.3%。目前针对MG 的发病机制,国内外西医研究热点多集中于免疫治疗,然其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尚无定论,且存在一定副作用、停药后易反复。中医辨证论治MG 着眼于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能有效缓解症状,且可辅助西医治疗,减少副反应及撤减问题的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潜力和优势。然目前临床对MG 的辨证分型、遣方用药等尚无统一论述。笔者通过对近20 年现代中医临床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MG 的相关证型及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MG 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PD),以“重症肌无力”或“痿病”为检索词,“中医”或“辩证论治”为二次检索词,检索2000 年至2019 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MG 的临床文献。

1.2 纳入标准

中医证型明确、方药完整的MG 临床研究类文献,以及含有具体方剂论治MG 的专家经验介绍、理论探讨等文献。

1.3 排除标准

动物实验文献;综述类文献;研究进展类文献;护理类文献;个案报道;临床表现研究;单纯西医治疗研究。

1.4 文献筛选

根据摘要及关键词对检索所获文献进行手工排检,筛选出最终符合标准的文献。

1.5 中药名称及辨证分型的规范

中药名称均参考《中药大辞典》[5]进行规范,为防止因名称、炮制不同而导致药物频次降低,将仙灵脾、刚前统一为淫羊藿,红参、白参统一为人参,炙马前、番木鳖统一为马钱子,甘草、炙甘草统一为甘草,等以保证分析时的精确性及实用性。证型名称参考“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第2版)》[6]进行规范,辨证分型内容相同或相近者,治法方药相同者,进行整合归纳。

1.6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Excel 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整理归纳,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知网检索出的文献356 篇,维普19226 篇,万方30174 篇,经初步筛选,选出154 篇文献,参考排除标准进行剔除,最终纳入文献共40 篇,其中19 篇文献涉及辨证分型。

2.1 证候分型

2.1.1 证型统计

纳入涉及辨证分型的19 篇文献中共出现24 个证型,经初步整理规范,合并后共有14 个证型。其中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亏证、脾虚湿困证较为常见,共占64.28%,具体见表1。

2.1.2 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对整合后证型进行证素拆解,并记录统计文献中出现的证素,录入Excel 表格中统计频次,共提取个6 病位证素(脾、肾、胃、经络、肝、肺)和10 个病性证素(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湿、血瘀、风、痰、气陷、气滞),据统计前三位的病位证素依次是脾(44.23%)、肾(26.92%)、胃(12.50%),前七位的病性证素依次是气虚(40.00%)、阴虚(16.84%)、阳虚(12.63%)、血虚(8.42%)、湿(6.31%)、血瘀(5.26%)、风(4.21%)。

2.1.3 证候要素组合规律

MG 以二病位证素组合出现频率较高,其中脾+肾占38.98%,脾+ 胃占22.03%,肝+ 肾占8.47%。病性证素虚实夹杂,以虚性证素为主,在病位病性组合中,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虚+阴虚较为常见。

2.2 临床用药统计分析

2.2.1 经典方剂运用统计

40 篇文献中共使用方剂61 首,其中自拟方达39 首,经典方22 首。其中补气剂6 首、补阴剂3 首、补阳剂2 首、温里剂2 首、补血剂1 首、气血双补剂3 首、理血剂2 首、治风剂1 首、祛痰剂1首、清热祛湿剂1 首,详见表2。

2.2.2 单味药物及药物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分析

纳入文献中所用方剂共涉及中药121 味,累计出现频次1050次,其中频率≥10 次的药物共28 味。按功效分为13 类,759 频次,其中补气药、助阳药、滋阴药、养血药、解表药、祛寒药占79.84%。详见表3、表4。四气方面以温性药多见;五味方面以甘味药最多;归经方面以归脾、肝、肾经最多。

3 讨论

3.1 MG 的主要病因病机分析

现有古籍并未明确“重症肌无力”这一病名,当代医家多根据其眼睑下垂,四肢疲乏,或咀嚼、吞咽无力等临床症状,将其归纳为“睑废”、“痿病”范畴。

MG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言及“脾病而四支不用……四支皆禀气于胃……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是以“治痿独取阳明”被历代医家奉为治疗法则。然“独取”非仅为“只取”,应当作“重视”解,临床上不可一概而论。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乏源,肌肉筋脉失于滋养导致痿软乏力。脾虚生痰,郁而化热,“肺受热乘而日稿,脾受湿淫而日溢”,筋脉为湿热浸淫,气血不畅,更失濡润。《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先后天本互资互用,然一方虚损日久必及另一方,虚为损渐,损为虚极,脾肾虚损相互影响,筋骨衰退而成痿病。近代医家亦有从肝、毒、奇经论治MG。尚尔寿[7]认为“诸筋罢极弛缓应责之于肝”,病本在肝、在风(内风、外风),治以疏风通络、滋补肝肾。况时祥[8]认为五脏亏虚,因虚生毒(湿毒、痰毒、瘀毒),毒邪深伏致疾病缠绵且容易复发。吴以岭[9]、陈金亮[10]认为奇阳亏虚,一身气血推动乏力,络气虚滞,而致肌肉筋脉失于温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MG 病机以脾虚为本,与肾、胃、肝、肺相关,痰湿、气滞、血瘀、外邪为标。患者多禀赋薄弱,气血化生不足,或饮食起居不慎,或情志不调,或感受外邪,导致气血俱虚、脏腑受损,进一步内生病理产物而致经髓不畅,肌肉筋脉失养,形成恶性循环,故发为本病。

3.2 MG 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根据文献统计共归纳出14 个证型,其中提取6 个病位证素和10 个病性证素,病性证素又分为虚性和实性。由此可见,本病以脾肾虚弱多见,具体表现为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实证多由虚所致,具体表现为脾虚湿困证、阴虚风动证、气(阳)虚血瘀证、血虚阻络证、气虚邪(风)犯证等,亦与上述病因病机分析相吻合。

3.3 MG 用药规律分析

MG 临床缺乏统一辩证分型,各类医家临床用药多以自拟经验方为主。常用经典方中补气剂最多,其次为补阴剂、气血双补剂,再次是补阳剂、温里剂、理血剂。其中补中益气汤出现频率最高,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 味药组成。《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本方即“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这侧面印证本病以脾气虚为本。

MG 临床用药虽然较为分散,然常用高频药物中属于补气药者多,其次是养血药、解表药、助阳药、理气药、滋阴药。其中解表药以升麻、柴胡为主,取其升举阳气之功。由此可见在辨证论治MG 时,益气养血、滋阴升阳为各家常用治法,“益气扶正”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然处方时亦需注意祛邪,邪毒由虚而生,深伏留恋易致疾病迁延反复。故表2 中不仅有补益剂,亦存治风剂、祛痰剂、清热祛湿剂、理血剂等;表4 中亦可见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凉血药、平肝息风药等占有一定比例。从药物的多样性看来,本病以虚损为本,亦可兼杂各种实证,临床上应仔细辨证、兼顾多方,切不可以偏概全。

4 结语

临床上我国MG 以儿童发病多见,主要以OMG 为主,可能与小儿脾胃薄弱,肾气未充,加之饮食不知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有关。儿科用药不同于成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多方考量,故中医药治疗具有相当的潜力和优势,然相关临床研究数量有限。本研究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初步探讨MG 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后续将扩大研究范围,对核心药物及药对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从而为中医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提供更可靠有效的数据支持。

附表:

表1 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型频数统计

表2 常用经典方方名及频数统计

表3 高频药物频数统计

表4 高频药物功效类别频数统计

猜你喜欢

证素病位肌无力
证素辨证理论体系与方法学研究述评
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运用证素理论探讨从心小肠藏象系统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必要性的临床研究*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PD-1和IL-23水平及其与AChR-Ab、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预防护理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效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肌无力综合征合并重症肌无力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