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2020-05-15黄婷婷张妙萍庄婷婷

关键词:尖端心电图导管

黄婷婷,王 艳,张妙萍,庄婷婷

(陆丰市人民医院,广东 陆丰 516500)

PICC置管是新生儿静脉治疗的主要途径,临床研究认为,上腔静脉同右心房交界处为PICC置管有利位置,可减少多种并发症发生[1]。临床上多采用PICC常规体表定位法,置管后通过X线对尖端进行定位,不过精准度欠佳。近年来,腔内心电图技术逐渐应用于PICC置管中,通过心电图P波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实现置管同时将导管尖端放置在最佳位置[2]。本文为观察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选取62例患儿开展前瞻性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 院2 0 1 7.6 ~2 0 1 9.1 2 行P I C C 置 管 的 新 生 儿6 2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内男1 6 例,女1 5 例,平均年龄3.56±1.26d,研究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57±1.25)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置管方法,常规体表测量确定导管长度后,根据临床经验穿刺,拍摄X片定位无误方可使用。

研究组给予腔内心电技术引导PICC尖端定位,具体操作为:①常规PICC穿刺置管,成功送管在预测长度,取下右上方心电监护仪的导联,与导丝连接,对心电图显示的P波变化进行观察;②抽取0.9%Nacl溶液10 mL,连接导管,将0.9%Nacl溶液10 mL缓慢注入,可发现规则机械波;③明确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P波进行观察,当P波幅出现倒置时,停止送管,缓慢回撤导管,定位位置为P波幅度下降接近R波波幅的60~70%,打印心电图纸。如穿刺过程中未出现特异性P波,说明导管尖端尚未进入上腔静脉,应及时调整再次穿刺,直至导管尖端在位,破鞘给予固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导管首次尖端到位情况,到位标准:导管尖端达到上腔静脉中下1/3或CAJ,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焦虑情况(评估工具为SAS焦虑自评量表,总分0~ 100分,得分随着不良情绪的减轻而降低)。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SAS及尖端到位率

研究组S A S 评分更低, 尖端到位率更高(P<0.05)。见表2。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n(%)]

表2 SAS评分及尖端到位率[(±s),n(%)]

表2 SAS评分及尖端到位率[(±s),n(%)]

组别 n SAS评分(分) 尖端到位率研究组 31 41.31±4.33 31(100.00)对照组 31 51.88±5.16 26(83.87)t/x2 - 8.736 17.545 P-0.001 0.001

3 讨 论

新生儿易发多种疾病,在临床治疗中需长期给药的患儿需给予PICC置管,但不同置管方式对其置管效果有影响[3]。常规的X线定位对置管人员临床经验依赖性大,难以把控导管长度,无法实时调整尖端位置,置管后易发各种并发症。

临床研究已证实,PICC导管尖端自上腔静脉穿过窦房结至右心房这一环节,患者心电图P峰将出现明显变化,腔内心电图技术即以此为基本原理,利用心内连接转换器使心房内心图转变为体表心电图[4]。护士在置管过程中,通过心电图变化,全程掌握置管进度,使置管操作更为精确,避免损伤血管、神经,还可减少反复X线带来的辐射危害、导管异位带来的感染等并发症[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我们还发现患儿家属SAS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腔内心电图技术可有效提高新生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减轻了患儿家属对PICC置管的担忧。

综上所述,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对新生儿PICC置管时的尖端定位效果确切,还可减轻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当积极推广。

猜你喜欢

尖端心电图导管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纳米尖阵列屏蔽效应与发射面积耦合机理仿真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Finding Another Ear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