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理论视阈下旅游扶贫类型学新探

2020-05-15陶少华

关键词:布迪厄类型学景区

陶少华

(长江师范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旅游扶贫指的是通过发展旅游业以增加农户收入、帮助贫困农户摆脱贫困状况的一种发展方式。学术界把国外有关旅游扶贫研究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关注旅游扶贫问题,旅游业界专注于探讨旅游业的扶贫功能问题;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着重关注旅游扶贫中经济收益之外的旅游伦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1999年至今,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提出PPT(Pro-Poor-Tourism)的旅游扶贫新概念和新方式。(1)Schilcher D.(2007).Growth versus equity:The continuum of pro-poor-tourism and neoliberal governance.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10(2):166-193.2002年的世界旅游组织(WTO)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首次提出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概念,即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国外业已形成的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自然旅游(2)Job H, Paesler F.(2013).Links between nature-based tourism, protected area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rises-the example of Wasini Island(Kenya).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 (1/2):18-28.、农业旅游(3)Rid W, Ezeuduji I O, Haider U P. (2014).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for rural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Gambia. Tourism Management.40(2):102-116.和遗产旅游(4)PoyyaMoli G.( 2003).Promotion of peace and sustainability by community based heritage eco-cultural tourism in Indi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Peace.19(1):40-45.等。

我国对旅游扶贫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研究成果少,而且以定性研究为主;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的世纪之交的初步发展阶段,其特点是研究领域扩展,研究范式从定性描述向简单定量分析转换;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10年代前期的迅速发展时期,其特点是研究走向细化、深化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5)李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10年代后期至2012年,这是旅游扶贫研究的繁荣时期,旅游扶贫研究文献数量大增,研究者注重旅游扶贫的效应、模式、机理等深层次问题;第五个阶段是2013年至今的旅游精准扶贫研究阶段,研究者将精准扶贫思想和理论运用于旅游扶贫研究,他们关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贫困识别、特征、困境、策略、机制等问题。

对于贫困户怎样才能从旅游业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收益以及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一过程的问题,学界探讨得还不够深入细致。传统的旅游扶贫方式主要通过社区或区域的整体旅游受益来帮扶其中的贫困户,其旅游扶贫的“漫灌”特征明显,研究者较少关注贫困者所处的生产生活社区与景区之间的距离因素对旅游扶贫造成的影响。本文将从类型学、地理资本、布迪厄的资本理论等全新理论视阈出发,依据贫困户与景区的空间距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理资本及其细化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本条件来划分贫困户类型,分类研究旅游扶贫特征、问题及对策等问题。

一、旅游扶贫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及其适用性

(一)相关理论及其内涵

1.类型学理论的内涵

类型学是以人类分类意识和行为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它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学问而被引入到诸多不同领域,如语言学、建筑学、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其方法是将“本质”视为设计的“原型”,人通过意识中的“自由想象的变换”,将属于同一类型的各种事物与一个本质(原型)进行比较,从而创造延承“原型”的新形式,其逻辑思路是一种“模型-类型-(新)形式的循环变异方式。(6)张寒凝,许继峰:《论类型学方法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运用》,《包装工程》2009年第8期。类型学可被简单地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进行描述的理论。(7)沈克宁:《重温类型学》,《建筑师》2006年第12期。

2.地理资本理论和布迪厄资本理论的内涵

在哈里斯和缪尔达尔提出的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地理位置关系的早期空间经济学的基础上,雅兰和瑞福林把多种类似的区域环境差异集合在空间位置这一要素之中,提出地理资本这一新概念。(8)刘汉成,夏亚华:《大别山旅游扶贫开发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45-46页。地理资本是将贫困与“生态气候、地理环境、距离、公共服务”等因素进行关联性研究,(9)刘七军,李昭楠:《地理资本视阈下西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实证研究——以宁夏为例》,《兰州学刊》2015年第1期。建立由空间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等集合体。建立了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表征空间贫困的范例指标,其结果表现为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态等地理资本劣势。(10)刘小鹏,苏晓芳,王亚娟,赵莹,黄越:《空间贫困研究及其对我国贫困地理研究的启示》,《干旱区地理》2014年第1期。地理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地形地貌对农户收入影响;地理因素对农户耕地、草地、林地及自然保护区等生产要素禀赋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农户收入结构并形成收入差异;地理因素对农户资源配置影响;地理因素对劳动力非农配置影响。(11)杨萍,沈茂英:《地理资本视角下的四川藏区农户增收问题探讨》,《农村经济》2012年第10期。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类。经济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换成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12)(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经济资本包括物质和货币财产。(13)瞿明安:《现代民族学》(下卷,第1册),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9年版,第309页。社会资本则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识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不管这种资源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虚有其表的。(14)(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康华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社会资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能转换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15)(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193页。

(二)相关理论引入旅游扶贫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类型学引入旅游扶贫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将类型学引入旅游扶贫研究具有两大必要性。首先,引入类型学可以使旅游扶贫分类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这与精准扶贫的思想和理论具有契合性,可以丰富精准扶贫的理论宝库。其次,对我国处于冲刺阶段的精准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分门别类地研究旅游扶贫也更容易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而相对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旅游扶贫类型学研究对于我国后扶贫时代深入开展消除相对贫困工作,无疑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将类型学引入旅游扶贫研究的可行性。首先,研究者可以测度贫困户居住社区与旅游景区的空间距离,然后根据这种距离及其对贫困户资本拥有量的影响,对旅游扶贫进行类型学研究。其次,也可以按照致贫原因对贫困户进行分类。既有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致贫原因主要有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智致贫、因孤致贫、因老致贫、因灾致贫等。本文主要对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这三类贫困户与景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属于政府兜底的贫困家庭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内。

将类型学引入旅游扶贫研究的实施步骤。类型学方法的两个环节包括类型选择(即抽象)和类型转换以及还原。在旅游扶贫类型学研究中,首先,研究者需要从众多的旅游扶贫研究案例中,根据地理资本理论及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将旅游扶贫抽象为重叠、比邻和分离三种大类。其次,将这种旅游扶贫的三分法转换到具体的旅游扶贫研究之中,以分析解决现实的众多旅游扶贫问题。之后,也可对上述旅游扶贫类型的三分法进行反思和修正。上述过程是一个“经验——经典——经验”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和优化的过程。

2.地理资本理论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引入旅游扶贫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将地理资本理论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引入旅游扶贫研究的必要性。首先,有助于旅游精准扶贫实践。在旅游扶贫研究中,贫困户与各种资源集聚的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差异将会对贫困户所拥有的地理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不同的旅游扶贫类型。对这些旅游扶贫进行分类研究,将有助于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时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同时精准地培育其脱贫的内生动力机制,最终实现永久脱贫。其次,有助于增强地理资本理论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的应用实效。将地理资本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运用于旅游扶贫研究中,将旅游景区对贫困户脱贫的积极影响具体化为不同的资本类型和数量,有利于旅游扶贫研究的精细化和精准化,能更好地发挥相关理论在旅游扶贫中的应用效果。再次,有助于丰富地理资本理论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的理论体系。将上述系列资本理论运用于旅游扶贫研究,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反思和检验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与这些理论形成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地理资本理论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将地理资本理论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引入旅游扶贫研究的可行性。基于贫困户与景区的空间距离组合状况不同,研究者可根据贫困户的资本拥有量、获取方式、来源方式,把贫困户所拥有的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旅游扶贫进行分类定性研究。

二、旅游扶贫研究的具体类型

研究者依据贫困户与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将旅游扶贫划分为贫困户与景区重叠型、贫困户与景区比邻型、贫困户与景区分离型三个类型,并分别概括其总体特征。这三个类型中的每一类,再根据因学、因病、因残等致贫原因划分为若干亚类进行研究(图1)。

(一)贫困户与景区重叠型

所谓贫困户与景区重叠型旅游扶贫模式,即贫困户位于旅游景区的地理边界范围之内。这种旅游扶贫模式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贫困户与旅游景区重叠意味着贫困户与旅游景区是零距离。首先,景区对贫困户的影响将会随之而来,积极影响包括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修建的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会直接为景区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服务等。其次,贫困户生活在景区范围之内,可以相对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我国的乡村民众多是聚族而居,这种家族、亲戚、朋友组成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是贫困户在旅游景区内巨大的社会资本来源。这些社会资本将有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再次,景区内的贫困户比景区外的贫困户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的来源主要包括旅游非正规就业方式、旅游正规就业、照顾性旅游帮扶就业等。最后,位于景区内的贫困户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成本,包括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就业、农产品出售、社区居民与游客交流互动等,节约时间成本则会增加经济等方面的效益。

第二,贫困户生产生活范围内的地理要素构成的地理资本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转化为贫困户的经济资本。如岩溶地貌特征明显且分布广泛的地区,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坡麓或者高山平坝等自然地理景观,还包括与岩溶地貌融合的古城、古镇、古村等人文地理景观。这些地貌景观既是旅游景区,又是贫困户的耕地、林地、草地、住宅等财产,能够直接为贫困户带来旅游收益。

第三,贫困户与景区重叠型旅游扶贫模式中的利益关联紧密性。一方面,贫困户与景区空间的重合性和利益密切关联性表现为二者利益的一致性,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相关性特征。另一方面,表现为贫困户与景区因征地等问题导致利益冲突数量增多、程度加深,并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猛烈爆发。

(二)贫困户与景区比邻型

所谓贫困户与景区比邻型旅游扶贫模式,即贫困户位于景区的边缘到向外延伸5公里左右之间的空间距离范围,贫困户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受到景区的影响。因为在5公里以内的距离,步行约需要半个小时,在这个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贫困户步行到景区上班、出售物品、人员交流交往等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的获取和转化能够比较顺畅地进行。

第一,比邻型旅游扶贫模式下,贫困户具有比较明显的地缘优势。由于贫困户距离景区较近,贫困户对所在区域的文化、历史和习俗比较了解,特别是在景区及其辐射范围内具备了相当的人脉资源即社会资本,贫困户能够很好地接受到旅游景区的旅游产业功能辐射,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旅游方式转化为经济资本,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从旅游业中获得经济收益。贫困户位于景区边缘的这种地缘优势使相对弱势的人员,比如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特殊的竞争实力。

第二,相对于重叠型和分离型两种模式下的旅游扶贫,比邻型旅游扶贫模式下的贫困户接受旅游扶贫具有灵活性,处于可进可退的灵活境地。一是这些区域的贫困户土地完整地保留,没有因旅游产业发展而被占用,土地可以更多更加灵活地运用于发展各种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二是贫困户就业的灵活性,贫困户可以在与旅游业相关的各行业就业。三是旅游扶贫的灵活性。处于此种地理、文化环境下的贫困户,能够非常容易地接受到来自于各种渠道的旅游扶贫资源的帮扶。

(三)贫困户与景区分离型

所谓贫困户与景区分离型旅游扶贫模式,即贫困户位于距离景区边缘5公里之外到能够接受到旅游功能辐射的空间范围。在这样的空间距离下,贫困户与景区互动的成本增加,较少受到旅游景区的直接影响,相对处于地理资本劣势。

第一,部分贫困户能够以不同方式从旅游业中获得直接收益。旅游业“涓滴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旅游业通过投资、购买物资和吸收就业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例如,旅游景区吸收腹地的贫困户等隐蔽性失业人员在旅游行业就业,从而实现旅游扶贫;旅游景区也可以通过向贫困户家庭采购蔬菜、水果、牲畜、肉类食品、手工艺品等方式直接作用于贫困户,从而实现旅游扶贫。

第二,部分贫困户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从旅游业中获得间接收益。贫困户获益途径之一是创新扩散。贫困户远离景区为核心的发展中心,而景区的发展关键依赖于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旅游文创产业从景区所在的旅游业核心区向贫困户所在区域的外围区扩散,使景区这一核心区的增长促进辐射范围内的临近区域的相关空间系统发展,也能够带动辐射区域内的贫困户获益。

第三,旅游业对贫困户的直接带动作用减小。当贫困户远离景区居住、生产和生活,其建立社会资本等资本类型的地点将比重叠型和比邻型旅游扶贫模式中的贫困户距离景点更远,其各类资本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减小,这些资本转化为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收益的机会将更少,亦即此种类型中的贫困户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益总体上将少于另外两种模式下的贫困户。其次,贫困户与景区分离型旅游扶贫模式中,贫困户与景区的距离比另外两种模式下大得多,分离型旅游扶贫模式下的贫困户与景区之间较大的空间距离范围内分布各种类型不宜进行旅游开发的地理单元,它们是地理要素劣势,导致旅游业相关的地理资本禀赋较差。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研究主要是借助类型学理论、地理资本理论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综合考虑基于贫困户与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到贫困户的地理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获取渠道和获取数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化的资本总量组合,进而形成不同的贫困户类型和旅游扶贫类型等因素而展开。

本文拟构建一个全新的旅游扶贫研究框架体系,文中对旅游扶贫的贫困户进行分类研究重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的特征进行差异化的旅游扶贫,这样处理既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还能够提高旅游扶贫的效率,帮助贫困户早脱贫和不返贫。在此构建的旅游扶贫类型框架体系,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类似的旅游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可以为景区辐射范围内的贫困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借鉴。笔者所提出的旅游扶贫类型学框架体系对于后扶贫时代建立消除相对贫困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关于旅游扶贫类型学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更多地运用了旅游人类学的分析方法。不可否认的是,本文所提出的旅游扶贫类型的三分法尚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有待在后续的定性、定量研究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完善、细化和深化。

猜你喜欢

布迪厄类型学景区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文化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取向变迁及其成因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反思社会学”,还是“反身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