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2020-05-14梁玉贞

健康大视野 2020年8期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死亡护理质量

梁玉贞

【摘 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与观察组(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每日换药次数、每日换床单次数、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日换药次数及日换床单次数减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行综合护理能够降低死亡率,同时可减少每日换药次数及换床单次数,全面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综合护理;护理质量;死亡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8--01

感染性休克作为临床工作中一类因各种感染所导致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综合征,该病在发生发展期间非常容易对器官组织带来微循环方面的阻碍,同样被认为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加强了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及认识,认为在对感染性休克进行处理时不仅需要采取快速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配合全面的护理方法,以辅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达到确保治疗性,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目的[2]。现我院针对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分别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展开分析讨论,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全部患者均符合《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与观察组(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每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5至72岁,平均年龄为(56.23±3.24)岁,疾病类型:消化性溃疡穿孔20例,外伤性肠穿孔12例,肺部感染2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16至70岁,平均年龄为(46.2±6.5)岁,疾病类型:消化性溃疡穿孔19例,外伤性肠穿孔11例,肺部感染4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结合感染性休克的基本治疗护理方案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并做好静脉插管处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补充血容量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了及时与患者家属取得沟通联系,日常护理,交代注意事项等[3]。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方法为:⑴待患者意识恢复正常之后,护理人员采取浅显易懂的语言加强对患者所进行的人文关怀,切实的了解患者所需,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支持,积极的帮助患者调整好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患者所提疑问给予耐心的解答,以帮助树立其疾病恢复的信心[4]。⑵护理人员需要做到全面的掌握并了解患者的病情,不仅要以良好的态度面对患者,同时还需要面对患者的家属,在操作期间不慌不乱、稳重有序,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密切询问患者的舒适感[5]。⑶待患者纠正休克之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早期营养干预支持,通常需要達到30至35kcal(kg.d)的目标量,其中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引起足够的关注,结合医嘱为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以确保维持其机体的正常代谢平衡及营养需求。⑷在治疗完成之后的护理工作中同样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护理,一旦出现异物等给予及时的清除,以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以正确的角度及方法来面对呼吸道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每日换药次数、每日换床单次数、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 ±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死亡率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日换药次数及日换床单次数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日换药次数及日换床单次数减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所谓感染性休克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循环衰竭综合征的情况,一旦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其自身的循环功能则会出现障碍,同时伴随产生大量的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细胞溶酶体酶造成破坏,也容易合并其他类型的疾病,若处理不够及时非常容易引起患者的死亡。近年来,在对患者常规治疗时的效果一般,并不是特别理想,但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及发展,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但同样需要临床工作者配合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及护理干预方法[6-7]。良好的护理干预方法不仅能够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够促进预后的恢复。

结合感染性休克的特点来看,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及时的判断,耐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其生命体征给予有效的监测,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给予积极的预防及处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患者心理问题及情绪问题的重视,深入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切实的了解其所需,减少因内在因素对疾病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8]。另外,感染性休克患者通常多面临着营养失衡等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实施妥善的营养护理,以帮助其具有良好的状态及身体素质来迎接疾病的康复[9]。此外,由于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临床工作人员还需要密切对患者的呼吸道情况进行观察,检查其口腔内是否存在异物,指导患者家属掌握的正确的居家及日常呼吸道护理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减少对自身健康造成的不必要伤害[10-11]。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较低、日换药次数及日换床单次数减少,通过结果可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行综合护理不仅能够从换药次数及换床单次数上反应出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因死亡率的降低也能够体现此种护理方法的临床优势性,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2]。在今后的临床研究工作中,临床工作者可进一步深入加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工作,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行综合护理能够降低死亡率,同时可减少每日换药次数及换床单次数,全面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开标.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37-38.

徐丽华,钱培芬.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2-463.

黄海萍,赵海珠,何美青. 感染性休克患者 40 例的综合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 5) : 66 - 68.

孙映雪,郭伟,姜尧尧.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评价[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7,10( 1) : 57 - 59.

顾沛.外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19.

张莉,陆海晴. 一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6,31( 19) : 1822 - 1823.

马艺方,张志媛,李洪娜. 一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合并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 3) : 202 - 204.

牛瑞兰.综合护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5):2711-2712.

程山凤,严长苏,郑秀珍. ICU 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 3) : 595 - 596.

陈惠英,刘翠齐. 急诊综合护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6,9( 6) : 535 - 537.

阚翠娥.综合性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現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9):45-46.

丁春燕.综合性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8):2579-2560.

猜你喜欢

感染性休克死亡护理质量
被动抬腿试验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意义探析
每搏量变异度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术中容量治疗的应用价值
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