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落实高中历史课的项目式学习

2020-05-14张海兰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张海兰

摘    要: 本文以“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圈近代名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项目式学习主题的设定、实施及目标的实现为例,探索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认为项目式学习的推广是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    三坊七巷文化圈    近代化进程

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各学科将以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核心[1]。“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作为一种有效培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其在基层中学的落地与实施,将成为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

“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要求高中历史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系统地整合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并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场域密切相关的具有明确问题意识与复杂性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挖掘、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将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开展并完成一系列探究性活动,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基于此,笔者设计“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圈近代名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作为高一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探讨项目式学习主题的确立、实施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培养。

一、项目式学习主题的设计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由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一条中轴街(南后街)组成,自古以来就是福州城市的中心。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书撰写序言时指出:“福州的古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当我们来到林文忠祠,它正眉飞色舞地向我们讲起,林公则徐气壮山河的壮举——指挥军民在虎门销烟的历史”[2](1)。他在福州主持工作期间,曾亲自主持林觉民、谢冰心故居的保护工作,并将林觉民故居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晚清至近代,三坊七巷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感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3](68)然而,对于笔者执教的福州市第十一中学的大多數高中生来说,有关三坊七巷文化街区核心文化圈承载的历史信息在高中近代历史教材上并没有完整系统地呈现,他们虽生于斯长于斯,却知之不多。因此,在探索“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课题组将项目式学习的主题设定为《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圈近代名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希望学生通过对三坊七巷文化圈的福州近代名人进行谱系调查,“从熟悉的世界中感到震撼,从平静的生活中看到动荡,从常规的秩序中发现北仑,从繁荣的景象中体察断裂”[4](37-60),增强学生学习近代化历程时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

项目组希望借助该主题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通过田野调查、图书馆馆藏书刊及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检索相关的课程资源,并根据项目设定目标,对搜集的资源与课内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整合,从而构建出更为系统、层次更为丰富的内容体系,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此,课题组根据项目主题设计出如下三个主题内容:一是三坊七巷林、沈、严、陈、萨家族谱系调查;二是上述家族代表性人物在近代重要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三是他们对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项目式学习”的活动目标

在“福州三坊七巷近代名人与近代历史进程”这一项目式学习中,课题组成员多次召开课题会议,在满足项目顺利开展和学生学科素养培育双重需要的基础上,设定具体的活动目标细化出六个子项目,要求学生按活动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目标。

(一)明确活动目标。

“福州三坊七巷近代名人与近代历史进程”项目式学习活动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

一是调查三坊七巷林、沈、萨、严、陈等重要家族的家风家训(包括家庭住址),梳理他们的族群关系。“三坊七巷名人谱系调查”,学生需要重点调查三坊七巷林、沈、萨、严、陈等重要族群的分布,了解他们的谱系状况及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通过抽丝剥茧般的谱系调查,学生将构筑出一幅完整的家族世系及社会交际网图表,探究近代福州三坊七巷人才辈出的必然性。

二是利用互联网及图书馆等资源,了解福州籍名人在近代以来的几次重要历史事件中的言论及应变,认识福州近代名人对中国近代史带来的影响。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特定历史时空下具体历史事件及历史事件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分析,也可以探索不同历史事件中历史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内在差异与关联,引导学生从近代历史的不同历史实践中认识近代名人在其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和整体观念。

三是通过项目式学习,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学会整合、梳理并考辨出有价值的资料,写出条理清晰的调查报告,最终实现展示、交流、共享研究成果。为更好地梳理出“三坊七巷”近代名人在不同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学生要以教科书大纲为指导,将相关历史人物与教科书的相关章节相对应,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将课内外知识进行结合,并对调研的知识进行整合,自觉地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二)确定实现该项目式学习活动目标的策略。

笔者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三个阶段进行调研:第一阶段:每个小组分别负责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严复、林觉民、萨镇冰家族五代以内的谱系调查,并探访他们在三坊七巷的旧居;第二阶段:收集代表性历史人物在重要历史事件中的言论及作为;第三阶段:讨论福州近代名人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这种活动目标和围绕目标的活动设计向学生呈现了一个综合性、完整性、现实性的任务,兼顾了活动开展和学生素养提升等方面的需求。

在第一阶段,学生要采用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在探究过程中重新树立对基本史实的正确认知。

在第二阶段,学生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了解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裂变。这就要求学生在相对宏观的历史视野下,充分调动和迁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从多种视角、多种层面、多种联系中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在第三阶段,学生学会把握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培养学科素养。

三、“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及效果

“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应努力为学生创设结构化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与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与研究兴趣,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丰富的互动依托和拓展空间。

(一)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确立学习内容。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史的体例,这种体例安排的特点“使同一问题的内容相对集中,能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一类历史事件,也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诸多的契机”,但是“专题式也有自身的不足,历史的横向联系被打乱,历史的时代特征被淡化,历史的时序性不明显,某些历史规律和历史概念的阐释也不系统”[5](139)。因此,该项目主题的选择,将有助于学生从横、纵两个不同的历史时空把握历史脉络的变化,同时打破现有历史教材条块分割造成的疏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立足项目主题和活动目标,通览不同年级的历史教材,分析、比较、选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将其整合到项目学习内容之中。

(二)挖掘丰富资源,拓展学习内容。

在本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辅导下,将探究的方向从教材和课堂投向更广阔的“新时空场”——社区、网络、图书馆等,紧紧围绕项目主题进行观察、调研、分析、研究,从而充分挖掘出三坊七巷文化街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各项目组搜集、精选的材料主要包括下面五个方面:一是实地考察三坊七巷文化街区的文化建筑;二是《林则徐传》《萨镇冰》等人物传记读本;三是《三坊七巷》《大国的崛起》等相关纪录片;四是《三坊七巷志》《三坊七巷名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等相关的历史资料;五是市政府网站公开发布的有关“三坊七巷”的规划方案。

(三)“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本项目的实施整整延续了近五个月(2019.1.1—2019.5.20),在学习过程中,各项目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课题和各自的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制订主题探究计划,规划工作步骤和程序,合理分工搜集资料、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完成任务。

经过一个多月的史料搜集与实地调查,项目组学生完成了谱系调查并到实地考察了这些名人的故居,形成了初步的调查报告。列表如下:

在“福州三坊七巷代表性任务在重要历史事件中的言行”阶段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料成果。

通过几个月围绕专门主题的历史调研,学生对“三坊七巷”这一文化街区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福州近代名人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尝试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第一,地处东南之隅、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侯官(以三坊七巷为核心生活区),曾崛起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中国近代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中,承担了“开眼看世界”“制度变革”“政治变革”和“新文化传播”等作用。

第二,福州近代名人谱系调查显示,家风家训中的“家国情怀”对他们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与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60)的讲话相印证。

通过“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圈近代名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项目式學习的开展,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与家国情怀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基本实现以唯物史观为统领,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为切入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习近平.福州古厝:序[M]//曾意丹,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东南周末讲坛选粹编委会.东南周末讲坛选粹[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

[4]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J].社会,1999,38(1).

[5]袁从秀,曹华清,邓志勇,编著.历史教学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张福俭.共产党员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定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8.

本论文为福建省福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环境下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史地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为FZDJ2018A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