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产业基金参与主体的资源共享演化博弈分析
2020-05-14杨阳
杨阳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以及供给侧改革等措施的不断推进,产业基金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了产业基金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分析资源的供方和需方两类主体的复制动态及其进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资源的引进吸收能力,他人资源的可转化水平,未来协同收益和投入成本是影响供需双方稳定合作状态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产业基金;主体间资源共享;供需双方
【中图分类号】F83
一、引言
在当前“降杠杆、去负债”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排头兵,面临着较重的“降、减”任务。无论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创新项目,依靠个体组织的力量独立完成项目投资建设的情况正逐渐减少。原因在于依靠个体独立完成项目一方面不利于项目实施单位提升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资源未能充分分配与合理利用。为此,越来越多的项目实施单位尝试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的方式寻求合作伙伴,解决项目的资金难题,这种创新组织模式不仅能够拓宽企业自身的资金渠道、改善资本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时也能够减轻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将社会上长周期、低成本的资金引入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然而,参与产业基金的合作主体,并不完全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更多是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最终实现项目落地,进而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因此,构建产业基金不仅仅是资金的集合,更是不同经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过程。然而,资源共享必然涉及到个体组织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对于具有核心优势资源的组织而言,共享可能增加其丧失自身优势的风险,因此该类组织尤其不愿意对组织自身所拥有的存量资源进行共享。如何打通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界面,加强协同合作,实现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对于整合我国经济资源要素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出发,考虑宏观和有限理性的群体行为,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产业基金合作体系中,资源共享行为进行了动态演化分析,探讨了产业基金资源共享的条件和要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產业基金合作体系
产业基金合作体系是由政府平台公司、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中介机构以及大型民营企业等组织共同组成的一个跨组织、跨边界的价值创造系统,如图1所示。以具体项目为目标导向,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各自的核心优势,搭建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最终实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合作体系中的组织链接关系,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和合同契约关系相结合的混合式纽带关系,其有效形成的实质是依靠对各主体间分布式的技术、信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资源要素进行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不同主体资源的共享程度也是决定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开放创新环境下,创新活动演变为集科学理论、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于一体的创新链条,单凭个体组织的力量和实力难以承担技术创新链条的全部活动,而依靠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模式也不符合时代需求。因此,搭建产业基金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解决项目资金问题,更是需要打破单元、组织、区域的界限,鼓励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相互协作、合理配置资源,以更加快捷、灵活的方式获取知识、开发产品和抢占市场,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与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三、演化博弈模型
本文旨在运用演化博弈论解析产业基金合作体系中不同主体间资源共享的内在决策机理。资源拥有主体尽管具有不同的背景特征,但在资源的供需关系中都属于同质群体,根据共享策略是否符合自身理性要求,来判断是否与他人共享,博弈各方的理性表现是“有限理性”的表现形式。此外,这种博弈是在多个主体之间展开的,他们之间的供需关系有可能会随着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由于有限理性的作用,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又表现为一个动态学习和策略调整过程。为构建模型和简便运算,本文按照资源拥有和使用关系,假设存在着资源供方和需方两个群体,两者的投入与收益均以可量化比较的数值来计算。
假定博弈在资源的供方和需方之间展开,双方的策略合作均为共享和不共享,可看成是一个双种群、双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在产业基金合作体系中,如果资源供需双方都选择不共享策略,则他们能够获得独立创新时所获得的收益πi;而如果选择进行共享,则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超额收益,这其中,既包括通过共享所带来的协同收益增值wi,还包括吸收外部资源的收益rihj(ri为资源的引进吸收能力,hj为他方资源的可转化水平)。上述考虑主要是基于不同主体间所拥有资源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以及各组织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对于他方资源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也会具有差异。Ci代表双方的初始投入成本,即包括存量资源成本、信息沟通费用等。若出现一方选择共享,而另一方选择不共享的情况,则选择共享一方不仅不能获得超额收益,还会造成成本付出的损失,而选择不共享的一方也会因违约行为而最终被强制退出合作,也得不到投机收益。因此,资源供需双方的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由表2分析可以看出,该博弈的5个局部平衡点中,A、B是不稳定平衡点,D是鞍点,O、C是演化稳定策略(ESS),分别对应于供需两个种群都采取共享和都采取不共享这两种策略。
图4则描述了供方与需方博弈的动态过程。由两个不稳定的均衡点A和B,以及鞍点D连成的折线为系统收敛于不同状态的临界线,即初始状态在折线的右上方(ABCD部分)系统将收敛于共享模式,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在折线的左下方(即ADBO部分)系统将收敛于不共享模式,这是一种封闭状态。由于系统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双方的策略选择系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演化到稳定状态,可能将长期保持一种共享与不共享共存的局面。
四、模型分析
从上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可知,系统演化的长期均衡结构可能是处于一个可能稳定于(共享,共享)、也可能稳定于(不共享,不共享)的状态,其最终的选择路径和状态与博弈的支付矩阵以及初始状态密切相关。所以,在博弈的过程中,构成博弈双方收益函数的某些参数的初始值及其变化将导致演化系统向不同的均衡点收敛。下面讨论几个参数变化对系统演化行为的影响。
(1)ir与ijiiwhrc+成反比。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方对于他方资源吸收能力系数ir增大,表示其对于资源的吸收引进水平越高,意味着资源的可共享程度也越高,所获得的收益也可能越大,鞍点D在直线OC上向O点靠近平移,ACBD部分的面积增大,收敛于策略(共享、共享)的概率增加,即双方都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反之亦然。
(2)ih和ir是正比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即资源的可转化水平是需要对方资源的引进吸收能力来共同体现的,只有当两者值都高时,所产生的收益效应也就越大。我国产业基金一般是面向国家级、省市级重大项目或是涉及国家核心产业领域,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保护和限制,但就绝大多数资源而言,当一方的资源转化系数ih越大,意味着其资源可共享的可能性越高,所获的收益越大,折线上方的ACBD部分的面积就会越大。所以,应提高资源的转化水平,提高资源的转化能力,有利于拓宽资源的使用范围,实现新的利益增长点,提高经济收益。
(3)iw 和ijiiwhrc+呈反比,即当供需双方进行资源共享所可能带来的远期协同收益越大时,产生共享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未来协同收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收益得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未知性,与之相对应的是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即当短期机会主义收益足够大时,会导致某一方受到利益的驱动选择不合作策略,但一旦采用,必然会影响共享的整体效益,并造成其他主体进行行为效仿,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杜绝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需要提高双方合作的收益价值,特别是长期合作所带来的共同收益价值。
(4)ic 和ijiiwhrc+呈正比,即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合作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不合作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包括双方选择、评估合作伙伴等前期工作所付出的成本,自身所拥有的存量资源的先期投入成本,以及合作可能会导致的权责不清、信息泄露、知识产权纠纷以及自身优势丧失等问题。当存量资源投入成本较高,合作可能会导致丧失资源优势时,参与主体则不会倾向于选择共享。由图4可知,折线上方部分的面积越小意味着合作所付出的成本代价越小,演化系统收敛于O点的几率也就越大,供方与需方就越趋于选择不共享策略。
五、结论与建议
搭建产业基金是经济转型时期提升效率和增强竞争力的组织创新模式,不仅汇集了分散的资金资源,更是聚集形成了创新合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本文运用类似于有限理性下复制动态演化博弈理论,阐述了我国产业基金参与主体之间资源共享机制的最终形成和演化过程,其实质是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根据上述博弈模型分析结构,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多元的利益分配机制,丰富奖惩措施
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奖惩措施是促进产业基金参与主体之间资源共享的内在驱动。首先,可综合各方的内在需求和收益形成方式,采用多元化方式对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共享积极性。同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运用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各主体的共享意愿和行为;采取惩罚措施以及建立相互的监督机制,在彼此的监督下进行合作,杜绝主观意愿等因素造成的信息沟通不畅,打破资源共享的阻碍和壁垒。此外,考虑到部分参与主体参与基金合作并不完全是以盈利为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或是产业升级发展,因此,也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尊重上述主体的参与价值以及成就感。
(二)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降低合作成本
内在互信机制的建立是以共同目标为导向,这也是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协同合作的内在机理要求。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跨领域、跨行业的交叉合作日益增多,这些具有不同组织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主体,需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尊重其他组织的文化,加强相互理解与信任,从而实现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因此,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形成大力协同的共享文化,增强各主体主动披露的自觉性,强化信息的主动披露,降低相互之间信息沟通的成本,以及第三方监督所带来的高昂管理成本。
(三)提高资源吸收能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通过产业基金的形式开展与运作项目,并不是单纯地为了集合资金優势,更是需要不同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支持和促进项目落地,进而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合作的过程也是提高组织自身学习能力的过程,尤其是对他方优势资源的汲取,以及合作中的经验总结,不断总结和完善自身水平,进而为后续其他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侯光明.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与政策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2]谢玉梅,许于欣,习志雄.产业基金共享PPP项目投资收益研究[J].会计之友,2018(14):69-71.
[3]廖净,邓哲非,许于欣.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模式、难点与对策研究——以建筑央企债转股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20(1):29-34.
[4]张玉凯.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7(11):10-13.
[5]王洪利.基于演化博弈的共享经济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8,2(32):75-80.
[6]商淑秀,张再生.虚拟企业知识共享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2(32):150-157.
[7]谢识予.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5):3-9.
[8]Fridernan D.Evolutionary games in economics[J]. Econometrica,1991,59(3):637-666.
[9]Webull J.Evolutionary games theory[M]. Boston: MIT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