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2020-05-14冯晶晶邓艳梅曹茂秋
何 骄 冯晶晶 邓艳梅 曹茂秋
(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 成都61004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自开展以后,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1],其操作简便,穿刺效果较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影响较小[2]。但PICC 管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并发症,尤其是静脉血栓[3]。本文旨在分析PICC 管形成静脉血栓的护理重点以及临床效果。故抽取本院行PICC 管后形成静脉血栓的患者64 例,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7 年5 月至2018 年9 月行PICC管后的患者64 例,患者均对本实验知情,自愿参加本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32 例,对照组男14 例,女18 例,年龄50-72 岁,平均(63.27±3.65)岁。干预组男13 例,女19 例,年龄52-74 岁,平均(63.61±3.3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组间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即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嘱咐患者PICC 管的注意事项等。干预组施以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在对患者实行置管前,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患者血管情况,确诊无PICC 置管禁忌证后,开展置管,注意操作规范,提升穿刺成功几率。目前临床常采取超声引导PICC 穿刺,该方式可清晰的观察患者血管情况,极大程度的减少组织损伤,减低并发症发生情况。
(2)置管后,嘱咐患者尽量减少穿刺边肢体受压,可结合患者情况增加插管侧的手部活动范围,从而提高上肢血流量,降低血栓的形成几率。另外,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告知患者若出现置管侧肢体疼痛、酸胀等状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医护人员需明确置管部位,在行穿刺的过程中,需注意导管尖端要到达上腔静脉,防止导管移位。置管后需加强护理力度,实时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温度以及颜色变化,按患者的自身恢复状况,进行肢体活动,避免血栓的形成。常规使用10-100U/mL 肝素盐水封管,期间注意检测患者凝血功能,若出现堵管后不可强行推注,先抽回血,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若患者出院,需加强患者对PICC 管的维护意识,定期复查。
(3)若PICC 管置管后,患者出现肩颈肿胀,酸痛等症状,需引起注意。首先拍摄X 光确定管尖端部位,因管端位置的改变可造成摩擦静脉血管内膜。遵医嘱,开展抗凝、溶栓等治疗,在为患者实行PICC管相关操作时,积极观察皮肤黏膜出血状况。进行血常规以及生命体征检查,定时监测患者血小板、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变化。观察患者意识和瞳孔变化,有无头痛、血尿等状况,及时发现栓子脱落栓塞其他重要器官,在情况允许下,进行溶栓治疗前可放置腔静脉过滤器。
(4)若PICC 管置管后形成血栓,需积极为患者解释血栓发生的机制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耐心为患者解惑,从而消除患者的疑惑以及焦灼、惶恐的不良心理情绪。
1.3 观察指标
(1)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采取百分制,85 分以上为满意,75-84 分为一般,75 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例数-不满意)/例数×100%。
(2)观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分为自愿配合、被动配合以及抗拒。
(3)观察患者有无血栓的发生以及血栓的分级,采取彩超诊断血栓:①血管压缩性消。②多普勒血流速度曲线异常。③血管的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血栓分级[4]:可将血栓分为三级,即Ⅰ级、Ⅱ级、Ⅲ级,Ⅰ级:置管静脉腔内产生小团块低回音以及导管外,丘形团块回音,孤立型为主。Ⅱ级:置管静脉腔内与导管周围能见血栓的产生,可见多处。Ⅲ级:指完全堵塞型的血栓,置管静脉腔内与导管周围能见多处血栓,多以融合性为主,腔内可见大片以融合为主的血栓,官腔被血栓充满。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s 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 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满意度
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依从度
在护理干预下,干预组患者依从性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血 栓
干预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其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并且血栓的严重程度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1 患者满意度组间比对[n(%)]
表2 患者依从度组间比对[n(%)]
表3 患者的血栓发生情况以及血栓的分级[n(%)]
3 讨 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5]。PICC 管通常被使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反复采血、肿瘤化疗以及输入血制品的患者[5]。现如今,PICC 置管被临床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便利,但也同时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6-7],特别是静脉血栓的产生,若是形成静脉血栓,对患者的康复情况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在使用PICC 管的过程中,需加大护理力度。
本文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更高,且干预组患者依从度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其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并且血栓的严重程度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导管使用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积极预防血栓的形成,在抗凝、溶栓过程中,严密监测出血倾向以及栓子脱落造成其他部位栓塞的现象,保障其安全性。若患者形成血栓,积极的开展抗凝治疗,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防止抗凝与溶栓过程引发患者其他的并发症,最大程度的提高治疗安全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PICC 置管后,采用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将患者依从性提高、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大幅度降低血栓的发生情况,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