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刀尖的艺术—竹刻帽筒

2020-05-14海山

藏天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竹刻雕刻书法

文/海山

竹子,文静、高雅、苍翠挺拔。从用竹、写竹、咏竹、刻竹……凡此种种,便构成了中国千百年来的竹文化艺术。自古文人更好竹,有诗曰: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

竹刻也称竹雕,有着悠久的历史,一根根看似普通的竹子,通过艺术家的巧手,赋予了竹子新的生命力,做出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曾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古人好竹,而雕刻、书画与竹三者的融合,使竹刻作品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青睐,也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特的存在。竹刻帽筒是其中一个代表作品,不论题材的构思与创意,不论刀法、技法、手法以及众多的工艺技巧,在这器物上都能见到中国文化的传承。

竹刻,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和“文竹”。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并镶嵌在木胎及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样。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竹簧雕刻是中国传统竹刻中的特殊工艺。竹簧工艺有刻凿、拼接、粘贴、烟熏、皮雕、镂空、浮雕、圆雕、堆雕、分层粘贴等工艺。是竹雕作品中程序复杂,工艺上乘,品质极佳的创作。

1竹簧雕刻帽筒

这对竹簧帽筒,制作以六方为形,上下用竹青加厚进行包边,并刻以回纹进行装饰。帽筒画面以刀代笔,以竹为纸,刻出了主题突出的上下缠枝纹,团寿纹。同时蝙蝠蚊、鱼纹、寿带纹组成了一个中国最传统、最吉祥的纹饰“福、寿有余”(鱼)图案作品。这对帽筒作,经历了百年世间的沧桑,也改变着它竹青如绸缎,竹簧如象牙特色。由青、乳黄变成了黄中带红的苍劲之色。这对竹簧帽筒制作胎骨复杂而严谨,其刀工细腻,秀巧雅致,具有很高的观赏性,雕刻工艺和装饰精致而华美。整体形质古朴深邃,层次丰富。接榫斗角“天衣无缝”,毫无榫迹。其纹饰吉祥、精巧、美观,宛若天然而成,可谓穷工极巧。

2竹刻春兰帽筒

兰花,古时称之为兰蕙,它以其独特的形态、优雅的风姿,以及四溢的幽香,从而赢得“天下第一香”的美誉。被誉为“花中君子,空谷佳人”。

这对竹刻帽筒素面朝天,简约淳朴,格调高雅,构思别致,制作精巧。以兰花为题,用一首“岀于空谷,芬芳贞趣”的诗句展开了竹刻创作。书题的右下角各有一方“国良”“善情”的刻印。帽筒雕刻整本画面优雅而秀气,兰花叶子飘逸洒脱,盛开的兰花与花苞上下呼应,好一幅淡雅清幽、奔放飘逸、妙造自然的精湛画面。欣赏这对竹刻帽筒,似乎闻到了春的气息,凸凹的画,潇洒自如的书法体现着创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表现着雕刻者炉火纯青的高深雕刻技艺。更是一件稚气十足的文人墨客喜好之物。

3“天圆地方”型竹刻帽筒

这对“天圆地方型”帽筒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句诗“夜渡无人舟自横”导岀了这一竹雕作品的创作。幽深的野草,寂寥的鸟鸣,雨中的春潮,野渡上的孤舟。作者借景抒情,把自己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帽筒的雕刻作者董麟山,清末民初山东黄县新嘉(今龙口)人,曾拜同乡李煜南(李午樵)为师,工画山水,尤以墨兰著称,曾与山之南先生在烟台卖画,后去上海卖画,拜吴昌硕大弟子白龙山人王震为师。他画的兰草意境高远,挥洒自如。《山东科举名录汇编》414 页有记载。刻竹是董麟山先生的客串雅好。

董麟山创作的这对“天圆地方”形竹刻帽筒形质简约,古气十足。他以线条雕刻为技法,将山、水、树以及静静停泊在岸边的小船,用简练的线条,娴熟的刀法,创作了一幅“夜渡无人舟自横”的精巧作品。另一只竹刻帽筒以“瓦当文延年益寿”的书题,表现书法作品的苍劲、流畅、大气。同时书法与竹刻画的结合更增加了这对帽筒的文气。老辣的书法雕刻,让帽筒创作整体构图给人感觉恬淡优美,疏密得当,用工精细,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竹刻艺术品因它的局限性,其数量较书画少得多,因而它的收藏价值颇高。竹刻虽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细琢。竹刻传统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圆雕等,创作者不仅要有绘画、书法等功底,还要练就娴熟的刀功手法,对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家辈出,风格独特。因此对后来的藏家来说,明末至清乾隆期间的竹刻作品最为珍贵。

猜你喜欢

竹刻雕刻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On art
浅析现当代嘉定竹刻的发展与传承
书法欣赏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