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浸润心灵,文化提升素养
2020-05-13张合
张合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挖掘一日生活教育契机,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游戏中,结合传统节日教育,在家园共育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大班幼儿提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一日生活;课程游戏化;节日教育;家长资源
一、沁入幼儿日常。挖掘一日生活教育契机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各种的教育契机。首先,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握时机,将传统文化渗入其间。其次,教师需要有灵活的教学技巧,既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机械性地灌输,要让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沁入孩子的生活。
早晨来园,穿汉服的大班小朋友会面带笑容向同学、教师和家长们作揖问好。晨间锻炼,在操场上,各种的传统民间游戏和现代的体育玩教具完美融合,给幼儿带来欢乐的同时帮助孩子增强体魄。创造性游戏中,“店家们”的叫卖声将你吸引到“品芳斋”、“采芝斋”、“黄天源”等苏式糕点老字号。午间,窗外飘来“新学堂古诗词歌曲”美妙的音符陪伴着孩子们用餐。课间操,孩子们随着《弟子规》的音乐有节奏地舞动扇子,动作优美,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
相比教科书式的说教,“隐性教育如空气,日用而不觉;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似春风,著物物不知”,更适合幼儿时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感知传统、触摸文化、提升素养。
二、融入课程游戏,素养提升在于润物细无声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课程游戏化则是将课程融入游戏,在愉悦中达成课程的目标。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了解知识,习得技能,获得成长,感悟生命。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游戏,就是将古老的变新奇,将古板的变灵活。不再是幼儿学习传统文化,而是以幼儿为主,使传统文化适应和支持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素养在一次次的含笑点头、礼貌拱手中得到提升,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和温和化解中得到提升。
除了游戏本身,游戏的环境和材料同样是孩子们的隐性教师。在与游戏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幼儿的传统素养日濡月染,缓缓提升。
美工区,教师投放各类团扇和纸扇,有的将动物的毛绣得根根分明,有的山水气势磅礴、形象逼真。幼儿通过观察发挥创意,用画笔、黏土、羽毛、丝线制作成扇子。孩子们的扇子上或是以花鸟点缀,或是呈现可爱俏皮的小动物,或是记录下自己的旅行经历,又或是重现出自己与同伴的游戏场景。在展示柜中,孩子们自制的青花瓷盘、青花瓷瓶错落有致地摆放其中,清雅别致。表演区,教师投放了孩子们自制的面具、彩色羽毛扇、传统服饰和配饰,孩子们随着《弟子规》《千字文》的音乐,翩翩起舞。语言区《三字经》《成语大全》《民间故事》则被编辑成册,以儿童画和漫画的形式展示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通过图配文的形式,在理解故事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在环境方面,整个班级以中国风为基调,各类区域牌和标志做成花窗样式。孩子们在雅致古朴的环境中渲染成文明知礼的中国娃。
三、以传统节日熏陶,促幼儿素养提升
中国是文明古国,众人历来对传统节日尤为重视。一些保留至今的传统节日往往都蕴含着各种教育意义。孩子们在欢度节日的同时,也为节日所引导和教育。
例如,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就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在年三十,全家都要欢聚一堂。对家人的关爱成为家庭聚会的主题。这时,每一名家庭成员都需要送上自己的祝福,或是吉利的话,或是暖心的笑。孩子们的吉祥话换来的是长辈们充满美好祝愿的红包。
又比如重阳节,一个关爱老人的节日。在九月初九,大家都会买上一块重阳糕,带上大包小包的禮物去看望家中的长辈。这一天,爷爷奶奶们可以解下围裙舒服地躺在摇椅上,聆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爸爸妈妈们则忙进忙出准备好一桌热菜。晚上的餐点格外丰盛,吃一口重阳糕,祝愿爷爷奶奶身体健康,抿一口桂花酒,祝福爷爷奶奶福寿绵长。这个节日处处流露着对长辈的尊重和关怀。
四、整合家长资源,发挥他人的指引作用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注重传统文化熏陶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提升素养具有榜样和引领作用。
首先,家长具有榜样作用。幼儿时期,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模仿对象,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当家长时刻将古典文学的书籍捧在手中细细品读时,那孩子也会对其爱不释手。当家长将手机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那孩子是无法理解书籍的快乐的。孩子将家长视为自己的榜样,时刻以家长的言行作为自身的参照,当家长言行不一,一边宣扬阅读有益身心,一边手眼不离电子产品时,孩子就会对此产生矛盾和不解。家长作为孩子学习的对象,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其次,家长具有引领作用。正如《三字经》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幼儿最初都是善良的,后天的学习环境不同,性情也会产生变化。如果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家长在教育中就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更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好的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要想孩子的素养高,家长就需要有涵养。耐下心来倾听,能使孩子打开心扉,诉说成长中的烦恼。以激励为导向,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问题,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拓展孩子的视野,是孩子拥有广阔的胸襟对待自己和他人。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以身作则,引导得当、运用得法,对孩子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必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教师需要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灵活的教学技巧,挖掘出一日生活教育契机,使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沁入孩子的生活。教师需要尊重儿童,转变思想,使传统文化适应和支持幼儿的发展,使儿童在与材料、环境和游戏本身的互动中,文化素养日渐得到提升。教师需要挖掘隐藏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各种教育意义,结合家长资源,在家园共育的温馨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