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书香校园”成就快乐阅读
2020-05-13陈玉
陈玉
目前,“书香校园”的创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常见形式,已在全国各地推行,并且在师生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快乐阅读,提升课外阅读实效呢?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以课程建设为契机,营造阅读氛围
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中,课外阅读导读课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所谓的课外阅读导读,其实就是指导学生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这种课型的主要特点:一是阅读的内容广泛。如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国学经典、寓言故事、文学名著、校园文学、天文地理、科普科幻等等。二是阅读的方式多样。可以在课堂上交流阅读方法、阅读所得;可以推荐书目,共同探讨阅读困惑;可以自由读、合作读等。三是阅读的时间、空间自由,课堂上师生研读,畅享乐趣,课外无拘无束,睡前、等公交车等都可以与书为伴。无形之中,书能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课外阅读导读课有助于营造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需求,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阅读导读课最重要的在于“导”,而不能随心所欲。可以是阅读方法的引导,可以是阅读内容的疏导,可以是阅读困惑的诱导,可以是阅读方向的利导……但是光有閱读氛围还不行,还要有阅读质量。当下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阅读考级,阅读排行榜每天一公布,榜上的名次你追我赶,竞争激烈。于是,一些日读四、五本书的“阅读高手”频频出现,一边搜索一边考级的“考级高手”也大有人在。看似阅读氛围浓厚,表面一片欣欣向荣,殊不知已偏离了阅读的本质。
二、以活动开展为平台,培养阅读情趣
阅读考级很有必要,但不能只是光看一个学生读了几本书,而是应该和其他方式相结合,把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1.走出校园,感受阅读乐趣
课外阅读离不开学以致用。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社会认知的水平有限,我们不妨开展一些阅读实践课,在研学旅行活动中适当穿插这样的实践课,效果往往出乎意料。如,许多地方都有代表性的人文建筑,带着学生走进这些建筑,学生一边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美,一边可以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来源、变迁。此外,还可以到名人故居,学生可以在陈列的物品中知晓名人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感受到成功的不易。同时,也可以将书本上了解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实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完美融合。
2.走进作品,感受阅读内涵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尤为重要,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出现,无疑在人们浮躁的心田洒上一丝清凉,滋润人心,让人摆脱世事繁杂,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与好书为伴。而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课外阅读中如果增加一点竞争的色彩,相信阅读会趣味横生。
读书沙龙。许多学校都有课外阅读社团,社团活动除了开展常规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如交流某本书的沙龙活动。这个活动有别于上面提到的课外阅读导读课,虽然都有交流、探讨,但是层次更深,时间更长。阅读《青铜葵花》时,社团辅导教师可以提前一个月布置活动主题,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这样的目的在于不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读书沙龙,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尽情交流读书的收获,心得、感悟、疑惑皆可。而呈现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的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和专家讲座颇有几分相似;有的排练成一个短剧上台表演。活动的最后,辅导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涵盖作家知识、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作品主题等方面的竞赛题目,让参与活动的学生答题,最终选出“读书小达人”。
读书简报。在学校可以以一个年段为单位,让每个班级轮流出一期读书简报,主题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给学生自由创作与自由发挥的空间。如读了《夏洛的网》,创作的简报可以有作家简介、名著还原、阅读倡议、成长反思、阅读链接等版块,图文并茂,全面呈现出读书的收获。如果没有深入地读书、思考,很难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在学校开设一个展区,专门展出这些读书简报,鼓励学生真正地读好书。
好书推介。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好书,如何向学生推荐?这时不妨动动脑、动动笔,想想用怎样的语言打动大家。我们每周可以在班上开展一次好书推介会,让那些想推荐好书的学生逐个上台发言,谁推荐的书拥有更多的“粉丝”,谁就胜出。看似简单,其实学生需做的功课很多。首先,他们需要认真阅读,从诸多作品中发现可推荐的书目。其次,他们需要甄别、筛选,好中择优。最后,他们还需要文字的表达,只有让更多的人赏识,才算得上成功。
三、以自由快乐为凭借,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是快乐无忧的,只有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自发地爱上阅读,这样的阅读才算回归本真。
班级的“图书角”、学校的“开放式书吧”,我们要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不能让它们成为“装饰品”。开学初,可以进行“书香使者”竞选活动,让那些喜欢书的学生担任图书管理员。上岗前,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登记图书,怎样做好每一次的借阅记录等工作。每周,可以对“图书角”“开放式书吧”的图书借阅情况做一个公布,如把最受学生欢迎的10本书做成一个排行榜,排行榜无形之中会成为学生阅读的一个风向标,这些榜上出现的书目甚至可能成为大家争相阅读的“抢手货”。这样一来,“图书角”“开放式书吧”一定是人气爆棚,而这也会成为校园最美丽的风景线。
我们提倡“亲子阅读”,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充当“不光彩”的角色,主要的表现在于阅读的观念陈旧,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读的课外书越多越好,无形中抬高阅读的要求,把课外阅读当成“硬性任务”,孩子毫无兴趣可言。另一个极端就是放任自流,孩子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家长缺乏应有的监督、引导,造成孩子并没有真正读有益的书。可见,在课外阅读中家长的作用举足轻重。
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可以共同商议好阅读书目,然后抽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或许有思维的碰撞,或许有观点的冲突,只有这样,才能读有所获。周末,带孩子亲近山水,闲暇时不忘讨论阅读所得,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使阅读变得其乐融融。
“我的孩子书读得不少,但是写作就是不行。”这是家长困惑的问题。只要把阅读落到实处,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在亲子阅读中,家长要做一个有心人,和孩子一起把阅读书目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分类整理、摘抄,然后一起读一读、背一背、用一用。有了量的积累,相信写作时定会言之有物。学校也可定期评选“书香少年”“书香家庭”,鼓励家长广泛参与,激发阅读的热情。
总之,学生的阅读意识、家长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课外阅读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厚。再加上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完善阅读方法的指导,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阅读,提升阅读质量指日可待。
(本文系2018年度福建省宁德市研究立项课题《构建快乐阅读体系提升幸福感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编号:NJYKT2018-075。)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