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生活情境 让语文教学“接地气”
2020-05-13尤月英
尤月英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可见,语文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和课本,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素材。“生活中有语文”,我们何不让生活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构建一个生活的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教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184-01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基础上,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切实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情境教学法作为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提升人文素养,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回忆生活情景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兴趣浓厚,识记能力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才能让其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学习新知。如在学习第三册“贺年卡”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用“嘱咐”说一句话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想一想,你上学之前,妈妈经常对你说什么?或者你要过马路时,你父母经常会对你说什么?简单的一句话,勾起了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回忆:过马路时,妈妈的叮咛、考试前妈妈的嘱托,一切的一切都浮现在眼前,那温馨的生活情景涌动在学生心头。于是学生一个个踊跃地举起右手。有的说:“妈妈嘱咐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有的说:“我妈妈嘱咐我,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很多,过马路时一定要小心。”
二、创设生活情景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将学生生活环境中喜闻乐见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心理上乐意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面不宽,有些课文中的情景,学生并没有观察过,这并不是他们所熟知的。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教具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或展现一种现实生活的情景。如,在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时,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海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海,并且能很快地将平时大脑中储存的有关大海的信息反馈出来,笔者将提前上网找到有关大海的一些图,通过投影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视野被这一熟悉的生活图景所拓宽,思维被激活。他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大海很大,看不到边;大海蓝蓝的……”
三、观察生活情境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师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去观察。在教学《春天的手》这首儿歌时,笔者就把学生带到校园里去上课,效果显著。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春风一吹,树儿绿了,草儿青了,花儿开了,把大地打扮得五彩缤纷。在这个片断中,笔者将校园变为教室,创设生活化情景,将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在这个片断中,笔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自主感知,探究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不仅领悟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且发展了语言,感悟了课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见,让课堂生活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四、利用生活情景
一个从来没有见过日出的人是体会不到日出的美丽的;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人,也不可能懂得海燕搏击风浪的那种豪情与欢乐。学习一些写景、写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寻求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经历。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体验,却能让学生感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而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将教材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素质。例如《燕子》一文既描写了燕子可爱的外形,又描写了燕子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课文中写燕子的飞行,用“掠过”天空,突出飞得快;用“横掠”湖面,“沾”了一下水面,突出飞得轻巧、灵活;用一个“落”字,写出了燕子停歇时的轻盈和灵巧。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燕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语文是与生活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的,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语文课堂更接地气,学生才能学到有價值的语文,这条语文之路才能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李昱.解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