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的有效设计与应用分析
2020-05-13马姗姗
马姗姗
摘 要 小学教育阶段作业设计和指导工作尤为重要,语文学科教育旨在促进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设计和应用作业的时候也要围绕学科教学目标。个性化作业设计旨在实现既定作业目标的基础上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性,起到优化作业效果的作用。本研究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和应用为例,分析个性化理念的具体应用路径,旨在帮助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作业体系。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个性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143-01
作业设计和指导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样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构建有效的学科教学体系。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积极构建有效课堂。就语文学科来说,要立足学科教学需求优化作业设计过程,给学生提供全新的实践学习机会,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念,提出作业设计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课前作业关注学生层次
课前预习作业设计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层次,设计侧重点不一样的作业内容,一方面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使作业设计充分发挥作用,避免学生消极应付的问题。如《松鼠和松果》一课的课前作业设计过程中,笔者就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全体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能够复述课文内容,之后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可以流利阅读课文,并能够认识生字词;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在这部分任务基础上准确写出生字词,并说说自己从课文阅读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或者明白了哪些道理。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能够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挑战和任务,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效果会更好。
二、个性化安排作业完成时间
个性化作业也包括了在作业完成时间上的要求。传统的作业都是要求学生回家完成第二天接受检查。这种形式比较单一,作业时间一般固定在下午5点到9点之间,长时间如此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笔者依据个性化的作业时间要求,将作业分成即时作业、短时作业和长时作业。即时作业就是课堂上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种作业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巩固知识;短时作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学生在一天之内完成作业任务,第二天上交作业;长时作业就是指在作业完成时间上比较自由的作业,这种作业一般不会有硬性时间规定,教师给出最后的截止日期,学生在截止日期以内上交作业即可,期间学生可以自由安排作业时间。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教学后,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不同时间要求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写“茱萸”两个字,课堂练习时间在2分钟以内,然后随机抽取学生板书,这部分属于即时作业。课堂教学时间结束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抄写古诗三遍并背诵熟练,第二天抽查背诵和默写任务,这属于短时作业。第三,要求学生课外找出王维的十首诗词,并流利朗读,学会其中的生字词,时间限制是10天。设计这样的作业旨在完善整个作业流程,使学生获得全面提升的机会。
三、个性化作业形式多样性
传统小学语文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个性化作业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任务的时候可以促进作业形式多样化,给学生多元化的作业体验,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和手段,给学生新的作业体验。比如在《赵州桥》一课的教学中,课前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绘画自己眼中的赵州桥,利用投影在班级中展示,让学生选择最佳作品。对于不擅长或者不喜欢绘画的学生,筆者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可以随处找到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桥的模型,或者用纸张或者用木棍等材料,给学生动手和创新的机会。结合学生制作的作品都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统计,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全面激发学生兴趣。以多元化和创新的作业形式给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帮助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养成。
四、结束语
个性化的小学语文作业确实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尊重和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了学科学习的自信心。作业设计在融入教师创新意识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学习的机会,体现了创新教育理念给学科教学活动注入的生机与活力。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和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有效的策略,助力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成,实现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本研究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和应用为例,分析个性化理念的具体应用路径,研究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戴永红,吕琦琳,杜凤杰.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的有效设计与应用[J].新课程(下),2017,10(07):123-124,126-128.
[2]李彩迎,张家辉.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32(12):160-161,163-165.
[3]司明星,王丽其.做好语文课堂知识巩固——优化小学语文作业创新措施分析[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32(24):66-6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