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灾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0-05-13杨欣任静
杨欣 任静
关键词:灾难;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068 — 03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段与各种灾难相斗争的历史。瘟疫、地震、火山、洪水、战争等天灾人祸每一次都给神州大地带来灾难,给中华儿女带来无限伤害。灾难造成的创伤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抚平,但是,每当人们抚摸到那深深的瘢痕时,无不触目惊心,总会唤起内心深处那惶恐的记忆。然而,这种来自创伤后的记忆,并不都是痛苦,而应成为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因此,灾难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它充分地利用起来。,2003年SARS病毒肆虐中华大地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17年后,当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并向全国逐渐传播开来。此时,我们应少一份恐慌,多些一从容。灾难记忆不能忘却、回避。我们努力地去挖掘灾难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精神,理清灾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人们能够正确理性地看待灾难,坦然地接受灾难,弘扬灾难所蕴藏的精神。
一、弘扬中国精神的教育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然而历经几千年的风雨飘摇,中华民族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其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灾难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想要逃避这些灾难几乎是不可能的。灾难也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主阵地,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灾难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爱国之情是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的血液之中的。尤其是祖国遭受到巨大灾难时,这种情怀仿佛在血液中沸腾。此时,灾难犹如助燃剂,点燃了溶于人们血液中的火苗,犹如凝聚剂,把原本分散的力量集于一点,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当汶川地震后,人们含着泪水,大声呼喊着“中国加油”,当冠状病毒侵袭武汉蔓延至全国时,人们高呼“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每一声呐喊都慷锵有力,每一声口号都充满底气。因为人们知道,灾难终将被战胜,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灾难可以毁坏美丽的家园,甚至无情地剥夺人们的生命,但是永远也摧毁不了中国人民抗击灾难的精神。祖国在大灾面前使我们最强大的后盾,爱国主义情怀的种子已经悄然生根、发芽,成为刻在每个人身体中的基因。
2.灾难唤醒人们的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集体主义的实质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次灾难来临,最是能体现出集体主义教育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并进行交通管制,实行“封城”,以防止病毒的大面积扩散。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疫情就是命令”,全国一盘棋,党中央统筹全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集合全国优秀医疗专家、集中全国优质医疗资源、集聚全国物资,统一支援武汉。集中所有力量来应对此次肺炎。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灾难中所蕴含着的这种观念以内化于心。
二、引导人生价值的教育功能
灾难所摧毁的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美丽家园,更是会残害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经历生与死的历程,人们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也更能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所在。这些悲惨的画面犹如被摄像机一帧一帧地记录下来,形成人们的永久记忆。这种难以忘却的灾难记忆将要重塑人们的人生观。
1.灾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一个人的一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3〕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维的、不可逆的。如何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4〕主席对于人生价值的阐述是十分深刻的,但是如果没能经历生死对这段话的理解或许只能停留在纸面,只是浅薄的理解罢了。在重大灾难面前,人们直面生死,所表现的行为直通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 每个人,或多或少,是对死亡存在着恐惧。但是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敢于直面生死作出抉择,是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在人们对灾难充满着痛苦的记忆深处,有一束光,在温暖抚平瘢痕,在照亮阴暗恐怖的角落,洒满整个记忆,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就是那些在灾难降临后仍然敢于逆行、敢于冲到最前面,不惧风险,不畏牺牲的人们所散发出的光芒。这些关于灾难的记忆是最能触动人们内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人们为之感动,为之流泪,为之震撼,为之折服!这时,人们内心的价值观会重塑,对人生价值的意义有了自己的思考。灾难记忆将引导人们树立起一种服务于人民的价值理念。
2.灾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灾难过去,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伤痛和记忆。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生命的渺小,对死亡的敬畏、恐惧。人总是要死的,由于死亡,人才会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每次灾难过后,当人们亲身经历了生离死别,见证了死亡的痛苦。这一段记忆是痛苦的,更是漫长的。但是,它所带给人们对于人生价值的教育的意义确实重大的。生命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死亡是对生命的一种否定,生与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这种记忆引导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死亡,减轻对死亡的恐惧,真正能够通过死亡发现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乐趣。从自身的疼痛中部分体验死亡,从别人的死亡中体验死亡,从大自然一切事物的生灭、聚散中体验死亡,从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只有科学地认识和思考死亡,向死而生,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努力于当下,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和创造生命的价值。更加的尊重生命、人生幸福、死亡教育。
三、培育法制观念的教育功能
每当有灾难降临,整个国家都会面临着重重困难,应对未知风险的问题,民生保障问题,社会安全稳定问题。要平稳地渡过难关,实现社会有序稳定的运行,必须要依法防控,完善立法,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控法律体系。灾难就是一次法律大讲堂,因为灾难来临,就是一次紧急集合,全国上下一盘棋,服从党中央的统一指挥,每个人应当站好自己的岗位。非常时期,必须依法防控,这一时期的紧张感会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依法尽职履职、依法攻坚克难、依法诚信经营、依法规范行为,使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灾难培育着人们尽职履职的责任意识
当一次大型灾难如地震或瘟疫袭击到全国时,总会有人坚守在抗击灾难的第一线,这是法律赋予他们的责任,不能退缩,必须坚守岗位,敢于做最美的逆行者。在新型冠状病毒大肆侵袭中华大地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当灾难过后,经历过灾难的人们,会使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牢牢地刻在心中,在灾难中涌现出的一大批爱岗敬业、尽职履职的英雄模范们必将成为道德的楷模、行为的榜样。依法尽职履职也将会影响到大多数人。
2.灾难培育着维护市场秩序的诚信意识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当然,市场经济也有其负面影响,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丧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增长,这种扭曲的道德观、沦丧的人性会让一部分人唯利是图,肆意妄为,铤而走险,为了钱不顾一切。尤其是在国家遭受一些灾难时,这些人更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大发国难财。在全国各省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之际,谁要是敢破坏市场秩序,大发国难财,没有一丝诚信意识,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必将受到人们的唾弃,法律的制裁。在灾难突发的关键时期,执法部门必将快速出击,严厉打击。紧急时期所打击的案例必能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依法诚信经营、依法维护市场秩序的理念也将深入人心,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四、提高道德修养的教育功能
道是天地万物,道是规律,是真理是秩序是法则,就是自然规律。是自然本有的规律,不是发明创造。德是通达规律,是符合真理,是顺守秩序,是遵循法则,按照规律去生活。按照人性恪守人伦本分,按照人道天道去生活叫德。在特殊时期,尤其是人们在经历灾难的时期,就像有一面镜子在映射人们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灾难发生时所引发的社会舆论会对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灾难爆发时所失效的社会规则需要人们依靠自身行为规范的调整—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来应对灾难,反之,灾难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1.灾难引导人们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灾难环境中,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比如在肺炎疫情出现人传人的情况,如果人们没有社会公德,随意吐痰,那么就会对公众的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的危险。而在非疫情(灾难)时期,随意吐痰这种行为带来的危害可能就会小很多。所以,正是由于在灾难环境下,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灾难引导人们必须去遵循社会公德。在这种环境下,社会的舆论或是自身的认识,都更加有力量让人们去遵守社会公德。灾难后,这种行为将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习惯。这也恰好是在灾难环境中所含有的一种隐性力量去引导人们的行为。
2.灾难引导人们加强职业道德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灾难环境下,当人的生命受到危险时,确实要比平常状态下面临的压力大许多。但是,这种环境也在激发出各行各业的人们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有着责任感、荣誉感、归宿感。比如人民解放军敢冒着生命危险去冲到余震不断地灾区,医护人员敢冒着被传染病毒的风险去救治病人,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是冒着风险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社会的分工需要他们坚守岗位,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让他们坚守岗位。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人们更加能够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更加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也更能激起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平凡的,它保障了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4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2).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8.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5〕程东旺.灾难记忆与精神洗礼——论灾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108-111.
〔6〕张闳.灾难记忆与灾难叙事——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J〕.中国减灾,2011,(22):50-5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