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体育传播对大学生媒介接触与体育意识的影响研究

2020-05-13周骏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意识影响大学生

周骏

【摘 要】 本文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使用及体育信息接收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指出,网络媒体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大学生对使用互联网接收体育信息持积极态度,体育信息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日常获取的信息类型。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仍然有待增强,应通过优化网络体育传播,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及锻炼习惯。

【关键词】 网络体育信息;大学生;媒介接触;体育意识;影响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互聯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7.9%; 10-19岁和30-39岁组的比例分别为18.2%和24.7%。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数量最多,结合年龄分层,可以说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最活跃用户。[1]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在传媒领域同样进行着迅速的融合,互联网+体育成为了体育媒介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健康意识以及参与体育的热情不断提升,体育信息的传播成为了大众日常喜爱的信息类型,新媒体体育信息的传播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媒体传播的体育知识、体育新闻、体育比赛,成为改变人们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体育信息的主要接收者,结合中国网络用户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网民中青年人是最大的网络使用群体,而网民职业结构中占比最大的是学生。特别是处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传播无处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体育信息传播不仅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因此该阶段也是体育信息对人的体育观念、态度、行为影响最大最深的阶段。[2]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西安地区本科、专科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高等院校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及体育意识培养为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查阅网络体育传播,大学生媒介使用及大学生体育行为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前人研究内容与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根据调查对象、内容,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设计符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基本信息,媒介接触习惯,体育意识现状以及体育传播影响情况。问卷经测试通过信度、效度检验,通过问卷星发放网络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546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974年传播学者伊莱修·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3]

杨双羽在研究了大学生体育媒介接触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新媒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传播媒介之一,当代大学生运用新媒介获取体育信息的时间、频率高于传统媒介。其二,新媒介体育信息的接触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正相关,对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有积极影响。其三,新媒介中的时尚体育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有积极作用。[4]

杨华东认为,体育态度属于态度内涵,它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5]孙一认为,体育态度是由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行为倾向共同构成;观看电视转播、新媒体的介入、读报纸杂志等能够显著预测和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6]刘洪新指出体育态度是包含了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的一个复合体,三者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了人类态度的整体。认知与情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而认知与情感的变化又无时无刻与体育行为相关并受其影响。[7]

体育信息主要是指体育的科学技术和运动状况的信息。[8]总的来说,只要是内容与体育有关或者能够满足体育运动某种特定需要的信息,都可以称之为体育信息。[9]

综上所述,体育信息可以简短的概括为:反映体育中某种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所有词汇的总称。本研究所指的体育信息,是包含体育相关内容,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各种体育信息的总称。它能够被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接收并可能对大学生体育行为产生影响。

2、调查对象及媒介接触分析

本次调查共546人,其中男生275人,占50.4%,女生271,占49.6%。大一年级115人,占21.1%,大二109人,占20%,大三年级占受访者比例最多,191人,占35%,大四131人,占24%。

在大学生接收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中,互联网媒体占比最大,87.36%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体育信息。这表明网络媒体是在大学生中最容易接受和最习惯使用的媒体类型。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介,随着中国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Web 2.0技术给互联网带来了革命,大多数人都可以获得信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各种个人新闻应用正在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媒体阶段,We-media Time。[10]大学生对于日常信息获取,社交和游戏,通常依赖于网络,包括接触体育信息。

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获取体育信息非常频繁。超过74%的大学生会主动关注体育信息,并且每周至少接收两次与体育相关的内容。超过15%的学生每天都在浏览体育信息,这表明大学生有很大的体育信息需求。

与此同时,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的时间整体并不长,大约77%的学生浏览体育信息不足一小时,说明学生普遍通过浏览网页的方式快速获取信息,进行快餐式阅读,对于内容深度并没有明确的需求。

在内容选择上,大学生关注的互联网体育类别主要是竞技游戏、娱乐消息、体育新闻和体育知识。体育比赛是大学生喜欢关注的体育信息类型,特别是世界高水平赛事。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体育明星和团队社交账户在全球拥有大量粉丝。体育明星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比赛,生活和其他细节,与粉丝互动。粉丝评论,转发明星动态和其他参与社交活动的方式都形成了非常大的流量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博主与公众号的海量增长使得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对于如何选择信息源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保罗·莱文森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但这种补偿又会产生新的缺陷。在此基础上,莱文森又指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媒介的发展将越来越人性化。[11]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带来的问题是传播者质量的參差不齐以及内容的同一性与低质化。一些体育信息传播者为了迎合青少年的个性,利用用户的好奇心,发布传递一些虚假、片面的信息,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

大学生需加强媒介素养和信息甄别意识,提高接触媒介体育信息的意识,正确认识体育信息的价值和意义。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里,传播者可以被用来构建大众媒体信息,而大众传播内容能够潜移默化的给受众的意识与行为带来影响。在网络上拥有众多粉丝的体育明星,体育俱乐部等在体育新闻传播中有“意见领袖”的作用,他们的言论都能够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产生影响。[12]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信息的关注越来越时尚化,碎片化。娱乐化已经成为年轻人越来越追求的目标。

网络体育传播能够提供较为丰富的体育信息和体育知识,对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即网络体育信息的接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认知,并且对体育意识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大学生有较为强烈的体育信息需求,主要依赖互联网获取体育信息。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媒体体育新闻对受众的满足方面分为两类,其一是受众认知需求的满足,包含有大量体育新闻信息、体育新闻实时更新、沉浸式体育新闻体验以及丰富的新闻表现形式;其二是受众情感需求的满足,包括独特新颖的个性化新闻标签定制功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与主导欲、评论交流的可能性、满足评论诉求、娱乐性用以舒缓受众压力。[13]

第二,大学生体育信息的接触内容主要以娱乐性,时尚性为关注点,体育知识和体育报道需要在内容上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与阅读习惯,保持传播内容的丰富与质量,增强时效性与引导性,吸引更多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得正面的体育信息,培养积极的体育态度。

第三,增强移动性与互动性,保持与大学生受众的粘性。如今,以视频为主的爱奇艺、优酷网、腾讯视频,以小视频为主的抖音、快手、美拍等,都能够将体育消息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呈现给用户。在观看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评论,实现新闻传播者与受众零距离接触。[14]

【参考文献】

[1] 李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18(3)96-96.

[2] 李楠.新媒体时期体育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及传播效果研究[J].青少年体育, 2016(2).

[3] 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

[4] 杨双羽.新媒介信息时代体育传播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杨华东,张莉斌.体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1-72.

[6] 孙一.高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界,2001(13)138-150.

[7] 刘洪新.大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认知状况和其锻炼行为关系的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03)41-42.

[8] 牛芳.体育信息学的基本涵义、研究对象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6)121-122.

[9] 安卫星.手机媒体传播对普通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7.

[10] 罗斌.网络自媒体研究[D]. 兰州大学.2009.

[11] 刘兰芳.微信改变了什么——以补偿性媒介技术演进看微传播的影响[J]. 西部广播电视,2013(11)7-7.

[12] 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04(01)115-120.

[13] 田野.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移动端定制化新闻初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5.

[14] 胡懿婷.新媒体时代体育新闻的传播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8.2(24)95.

【作者简介】

周 骏(1990.04—)男,汉族,陕西西安人,马来西亚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助教.

猜你喜欢

体育意识影响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终身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贯彻的研究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商水县高中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及分析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