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研究

2020-05-13杨志杰陈洋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表现成因

杨志杰 陈洋

【摘 要】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的逆反心理主要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端否定、抵触心理以及对思政课教师的排斥情绪。分析这些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应采取以下对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社会风气;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知能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以及亲和力。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表现;成因;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了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成为高校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为研究的问题,发现和剖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再研究此问题的对策,对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含义

逆反心理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普遍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但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突出。“逆反心理”一词被广泛应用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之中,这里要研究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相关对策问题,所以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这个概念进行界定。首先“逆反心理”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被定义为:“逆反心理即在主体的需求和现实状况不相契合的时候,主体内心所出现的独特情绪,逆反心理具备激烈又显著地反感情绪。”[1]逆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教育活動中,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这一定义可以概括为: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因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原有认知不契合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及相关要求等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感情绪。这种心理现象会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排斥和抵触行为,所以研究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具有深刻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现象,具有普遍性、盲目性和反复性的特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内容无端否定

当下的高校校园存在这么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内容无端否定。具体表现为思政课教师越是强调某一个理论的重要性,学生越觉得这只是一种唱高调和与自己无关紧要的“政治口号”罢了,因而不以为然;思想政治教育者越是对某一人物典型的先进事迹进行倡导和宣传,学生越会藐视和觉得“好笑”,甚至把这些典型人物当做私下和同学朋友调侃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者越是要求学生对某一种负面思想或者行为进行抵制,学生反而越发好奇和感兴趣,甚至会进行模仿学习。他们一方面觉得这些思想理论太过深奥乏味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没有深刻认识和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存在怎样的必然联系,觉得距自己很遥远,与其学习这些理论倒不如将更多的学习精力放在自己的相关专业和考证上。

2、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心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最主要平台和渠道,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是抵触,出现懒散、消极和怠慢的态度,这种心理会诱导他们产生一系列的抵触行为。绝大多数的同学觉得这是一门和自己毫不相干的课程,以后在从业方面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逃课率会大大增加,有些学生即使去上课了也会根据所讲的内容自己是不是有兴致听来决定是否听课,每堂课基本都是慵懒地度过,有些学生干脆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由此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并非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因为学分和纪律限制没有办法,

3、对思政课教师的排斥情绪

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如今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缺乏理性认知,普遍存在着偏见,觉得思政课教师都是唱高调者,认为这些老师是思想古板,行为迂腐和讲授僵硬乏味理论知识的人,与自己格格不入,因此选择敬而远之。在这种偏执的排斥情绪的诱导下,他们不仅对思政课教师会产生抵触行为,而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会采取一种消极怠慢的态度。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为了将教育内容更有效的作用于教育对象,以更大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2]但是,现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味地采取理论灌输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以固定、僵化和传统的上课模式讲授给学生,不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特点,缺乏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僵化的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大的抵触和反感情绪,更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和教学目的的达成。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定社会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但是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实效性,与大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实际需求相脱节。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门担负着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旦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就会达不到理想的作用和效果。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需求脱节,使思想政治教学陷入了单一、死板的理论灌输活动之中,没有关照学生的现实,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需求答学生之所疑,关心学生之所关心,学生认识和体会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作用在哪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自然是停留在唱高调和空喊“政治口号”的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也就会不断表现出来。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表现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