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生、驱动和统摄: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大逻辑解读

2020-05-13关锋

湖湘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关锋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自提出以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就,具有深层次的独特内在逻辑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因由。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发生、驱动、统摄三种维度。问题促逼和主体自觉的互动与统合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发生逻辑;诸如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与发展、政府和市场、政党和人民、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等多维辩证关系形成的良性互动与合力,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驱动逻辑;通过方向论、价值论、共识论、方法论等方面不断规范、引导和助推改革,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统摄逻辑。更为自觉地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成效,进而使制度优势不断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发生逻辑;驱动逻辑;统摄逻辑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3-0055-15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明确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中央迅速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进程正式开启。六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性进展,推出一批又一批改革举措,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缘于此,对之进行一定意义上的经验总结和深层追问很有必要,因为这既有助于我们厘清基本经验,也有助于廓清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导向。这其间,从其内在逻辑角度进行梳理、挖掘和探颐,尤为重要,因为逻辑既具有内在脉络性,也具有深层次性。

国内已有一些学者致力于探究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比如,有人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来总结其内在逻辑;也有人从执政目的实现、政治空间拓展、政治目标更新来总结其政治逻辑;还有人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来总结它内含的治理逻辑;等等。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沿用对改革开放内在逻辑分析的通用模式即诸如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等,来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笔者以为,直接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来探究其内在逻辑,可能更有新意和整体性价值。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确实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深入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呈现这些同与不同之处。这里,结合其过程,大致可以界分为发生逻辑、驱动逻辑和统摄逻辑。

一、问题促逼和主体自觉的互动与统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发生逻辑

关于为什么要搞改革,邓小平曾对此有过很好的反思。他说:“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决定进行改革。”[1]134“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这样才制定了开放和改革的政策。”[1]223-224两个“迫使”明白无误地说明是这些问题逼着我们改革。邓小平后来还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1]237这个反问,把问题逼迫改革的情况生动地体现出来。的确,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2]897-898针对这些情况,邓小平很早就提醒说:“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150,他后来更为简练而又振聋发聩地疾呼:“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1]265,“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1]370。

习近平总书记也因此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4]497。众所周知,改革始于农村。原因何在?“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1]237-238农村的重要性和存在严重的生存问题决定了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80年代中晚期,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日程,因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各行各业领导班子都存在老化的问题,这是我们中国最特殊的问题。”“我们的官僚主义确实多得很。就拿人事制度来说,社会主义国家恐怕有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干部老化僵化,首先表现在思想上,组织上也有这种状况。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240-241显然,改革前期,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倒逼、促使我们不断改革,我们总是针对问题不断进行改革,两者合二为一。

到了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江泽民和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来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5]11;要通过“抓紧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紧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抓紧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6]374-375来促进改革的前进和深化。这一时期的许多官方重要文件,诸如每次党代会的报告、每届政府工作报告、各种发展纲要、历届全会的讲话,都有专门性的对问题的总汇和分析,还出台了不少类似于“若干重要(重大)问题的决议(决定)”“关于……问题的报告”“解决……问题的决定”等直接冠名“问题”的中央文件。显然,改革大都是针对问题、聚焦问题来不断开展和深化的,改革逐渐形成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由此,问题倒逼和问题导向是改革发生、发展的重要逻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另一方面又说改革“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用改革的辦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4]497

第五,我们更为自觉运用战略思维,强调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5]45-46他殷切希望“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6]62。战略思维核心在于立足于全局的高度、长远的眼光和整体性的视角看问题、谋划发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无疑是一种高水平的主体自觉。而且,我们还把战略思维落实为更为具体的顶层设计。“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17],新时代坚持基层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仍是不能放弃的法宝,但“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4]509也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路线图,推出“五位一体”的总战略,强调“四梁八柱”的有机结合。

由此,可以看出,主体的高度自觉,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得以提出、发生非常重要的内因,它和问题促逼恰恰构成良性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面临的问题使我们知道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而我们作为改革主体通过改革开放积累的经验、形成的能力则使我们有了更为清醒的认知,积极主动地谋划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质言之,客观现实问题的促逼和改革主体自觉的互动与统合,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发生逻辑。

二、多维辩证合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驱动逻辑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不断前行?其中的关键就是不断获得驱动,始终葆有前进的动力。对之,我们有高度的认识自觉。从2013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稍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今天,我们反复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将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取向”,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4]512,为全面深化改革谋取不竭的发展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点,全面深化改革特别重视正确处理各种各样的辩证关系,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合力来不断驱动。这其中以下几方面的辯证关系特别突出。

其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与合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合理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它们处于良性互动中,则是我们推出社会举措、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着眼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18]之所以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令人满意地解决两对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存在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更加“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10],“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18]使它们良性互动、形成合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不断深入。

其二,问题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更重要的是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社会问题不过是社会矛盾在现实中的生动表现、集中体现和多方面的展现。由此,问题和发展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辩证关系。问题和发展总是相伴相随的。习近平总书记为此说“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4]114-115也正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问题谋划发展、必须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19]235。反过来,只有通过发展,才会为认清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和前提条件;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思路和对策;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资源和具体支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20]39。每一次重大关键问题、突出难题、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解决,都会直接推动社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多次呼吁,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4]497。的确,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4]79,它聚焦于这些问题而思考和谋划,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不断前行。问题和发展良性互动所形成的合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处迈进。

其三,改革和开放的辩证关系与合力。改革和开放大体同步,广义的改革包括开放。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邓小平曾生动地说,改革是对内搞活,开放是对外搞活,还强调说它们都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就认识到,“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21],既希望通过改革打开国门、融入世界、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也希望通过对外开放,形成更好的国际环境来助推改革,倒逼改革,使两者保持良性互动。对外开放的水平、质量和效益,往往成为衡量改革的重要尺度;也正因不断改革,我们日益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22]。“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着力点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互利共赢。”[23]314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如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一方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逐渐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在打造这种新格局过程中,不断推动改革向全面深化目标迈进,两者良性互动的合力驱动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前行。

其四,政府与市场、社会,党和人民等改革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合力。邓小平曾把改革开放概括为对内、对外两个搞活,所谓搞活,就是充分激发社会主体的活力。其中核心就是想方设法实现“放、管、服”的平衡和良性互动。新时代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4]414-415“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这就是之所以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其中最核心的无疑是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包括市场)、党和人民的辩证关系。

关于前者,我们明确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4]513;与此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使政府正确而又全面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为此,不断推出改革举措,一方面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13]34,另一方面“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3]49,“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4],进而使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相互促动、良性互动的关系和发展合力。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在追求这种良性互动中,并因这种良性互动的反哺而不断深化前行。

关于后者,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黨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5]所以只能强化和优化党的领导,绝不能弱化和淡化党的领导。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也同样鲜明地昭示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3]21。为此,新时代我们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起来,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出“八项规定”,在综合提高党执政能力的基础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与此同时,推出新举措,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进行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进行脱贫攻坚,不断改善民生;努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努力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潜力;高度重视群众路线、群众首创精神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统一起来。显然,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追求在党和人民之间良性互动中,并因这种良性互动的反哺而不断深化前行。

其五,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和合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26]86-87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所谓社会革命总体而言就是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当下的中国其核心就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27]589,能够不断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27]5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优势就是党的领导,所以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良性互动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说: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社会革命内在地需要自我革命;反过来,我们党必须自觉地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28]社会革命实际上还会反哺自我革命,不断促进党的自我革命,“我们党只有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才能“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25]。在一定意义上,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为促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良性互动而展开的,又是在两者互动所形成的合力驱动下不断深入进行。

很明显,力图正确处理以上述五种辩证关系为主的多种辩证关系,进而形成多维良性互动的合力,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得以提的致因,亦是其重要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在不断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中前进的,也是在已经形成的合力不断驱动下前进的,这些辩证关系及其形成的合力,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驱动逻辑。

三、方向论、价值论、共识论、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统摄逻辑

改革不停顿,总是处在发展深化中,但它是有航线、有路标、有轨道、有步骤的,来确保改革不但不走偏、不走样、不踏空、不逾矩,而且总能乘风破浪、乘势而行、乘胜前进。我们对此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深化改革也因之具有了内在的统摄逻辑。正是这种统摄逻辑,保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航向和准向、路标和路线。从大的方面上来讲,它大体上主要涉及方向论、价值论、共识论、方法论四维统摄。

其一,方向论维度的统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代表党和国家明确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张。而这个方向与基本原则是有机统一的,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方向与道路同样是一体的,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全面深化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0]14-15。

方向、道路、原则的背后,就是保持战略定力、政治定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保持定力。此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统摄还具体化出更多内容。第一,改革是有根本政治保证的。“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29]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黨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20]18第二,改革有总目标的,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句话组成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20]20-21第三,改革是有努力方向的,一种说法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20]16;另一种说法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20]16,它们“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还有一种说法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20]18。第四,改革是有具体步骤目标的。党的十九大明确说,“四个全面”建设方略应该这样进行,第一步,到建党一百年周年即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3]28-29。2019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0]。我们每一项重大改革,都是有目标导向的。比如在经济改革方面,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等等;在政治改革方面,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立现代财政预算、管理和税收制度,等等。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个意义上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体。

其二,价值论维度的统摄。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立场和原则,其中立场首先是政治立场,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等,还包括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7]352而人民立场同时也是价值立场,其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就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价值论维度的统摄逻辑。它渗透和贯穿全过程、全环节。主要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人民的幸福和利益:为什么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0]27;但最核心的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旨归,“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96,“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的基本信条。

第二,实现美好生活和当家作主的人民:为了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我们就认识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70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我们就是为了人民、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我们希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实现以人为本”,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4]78-79。

第三,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依靠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依据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25]全面深化改革“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4]514,为此在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基础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4]554

第四,人民关心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我们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31],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32],特别要“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33]。我们为此推进司法改革和基本公服务均等化,来促进公平正义社会环境不断形成;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彰显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实现。

第五,人民标准:怎样检验和评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推出的具体举措是否正确合理、是否成功,应该有检验、评判标准,这也是大是大非问题。我们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25],也正因此,“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4]698;更具体说,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8],“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34]。

其三,共识论维度的统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持续40多年之久,就是因为有改革共识来凝聚力量,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氛围。

新时代我国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人员活动、流动、变动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状态,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活。但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动、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经济成分、人们的就业方式和渠道、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往来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和分化;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日趋复杂华、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阶层分化、贫富分化有强化的趋向,阶层固化的苗头也开始产生。整体而言,社会异质性明显提升。一方面是全社会性的共识越来越难以形成,另一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恰恰非常需要凝聚更多共识。所以习近平总书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就明确说:“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这里,我想讲四句话,就是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20]30把凝聚共识作为深化改革的四个基本着力点。

当然,如改革地位论,不改革不行、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全社会性的共识;如改革前行论,改革的确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进行,这也是全社会性的共识。问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要凝聚更多的共识。为此我们明确提出,“凝聚共識,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现在“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这就更需要下功夫去凝聚共识”,“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20]31。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化改革共识实际上是同步共构的,它既在共识中进行,又反过来不断强化和深化共识。比如,我们提出“四个全面”“四个自信”“四个意识”来强化全面深化改革政治方向的共识;倡导“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新发展观理念,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共识;提出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化改革重点难点的共识;倡导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构国内国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其四,方法论维度的统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20]34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一点就是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坚持了正确的方法论。新时代我们强调要有更为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来统领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因之有了方法论维度的统摄逻辑。这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第一,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35],其核心在于,一是统筹谋划,“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20]32;二是协同推进,“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我们要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20]36。

第二,“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20]43“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有些改革涉及深层次制度因素和复杂利益关系,一时难以在面上推开,要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找出规律,凝聚共识,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20]50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重视这种方法,不过,我们同时要认识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20]43,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内在要求需要顶层设计。合理的做法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20]35

第三,“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20]47。唯物辩证法历来是我党坚持和运用的重要科学方法。一般而言,它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对立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依据它,我们一是强调:“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36]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学会抓重点、抓关键、抓要害,要有战略谋划和前瞻思维,“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37]。二是强调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0]47,这些重大关系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必须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互动和合力,与此同时,“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20]34,形成最大合力。

第四,强调自觉形成和自觉运用七种思维方式。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上述正确方法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自觉形成和运用这些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是指站在全局、长远的高度和抓住事物本质的深度来看待事物及其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知大局,统筹思虑、综合思考,能够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系统思维也有人称之为整体观、全局观,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整体性原则是其核心。具体而言,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各种要素与要素的协同性,形成结构优化和功能良好的整体性;注重全面深化改革中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张力,注重系统的边界性和开放性,促进系统与环境的协调;注重解决非平衡问题,推进系统走向动态平衡。

历史思维主要指熟悉历史,学会总结和借鉴,明辨历史大势和规律,做到“古为今用”;从历史脉络中澄清因由和实质。一言蔽之,分析问题要有历史厚重感、处理问题在历史因由上站得住。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对改革本身的历史规律有深透理解,还要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有很好的把握,才能行稳致远。

底线思维主要指强调最基本、原则性的东西,思虑最坏最差的情况,谋划最好结果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富有前瞻意识、规矩或原则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清醒或警惕意识,不但要站得高看得远,还要思得细、想得全;在强调不逾边界、不违原则、不踏红线、不触高压线、重视防微杜渐基础上,转危为安、化危为机。

法治思维,顾名思义,主要指源于对法治的敬畏和崇信,自觉运用法治理念,法律原则、精神和逻辑来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定要培养规矩意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尊重各种规则,坚持原则性,因为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一定要依法依规谋划改革、执行改革规划、落实改革举措。

创新思维。“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7]331。创新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或新颖独到或全新独创的视角、方法、手段来思考、解决问题,提出独到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它往往表现为打破思维常规、走出思维惯性、突破思维定式、破除思维迷信,形成反思思维、逆向思维、超常思维和解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想新法、出新招、献新策、成新效。

精准思维,核心诉求是既精细又准确,切实可行、具体明确、注重细节、严谨高效就是对它的基本描述。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我们找准问题、瞄准主要成因,也需要我们精细思考、准确应对、周密安排、详细落实,要求在工作中做到精准到位、精准发力,真正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精准治理,不但要具体有效,而且要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尾巴,扎扎实实地把事情做好,切切实实地把问题处理好。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学会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对具体问题要一一回应,具体解决;要沉下心来抓落实,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在其发生、统摄、驱动三大逻辑系统共同作用下,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成效不降,很多领域、很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改革一方面在角度、广度、速度、深度、力度上都有突破创新,另一方面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又很好地统一起来,在蹄疾步稳中走得更远。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在系统梳理这些逻辑的基础上,更为自觉地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效益、形成更大的合力,更好地优化这些逻辑的构成要素及其发生作用的具体路径,进而使制度优势不断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仍然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曾培炎.新中国经济50年:1949-1999[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鄧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深入扎实抓好改革落实工作 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N].人民日报,2016-02-24(01).

[9]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推动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N].人民日报,2019-07-25(01).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12]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01).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韩庆祥.论伟大改革开放精神[N].学习时报,2019-01-07(01).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7]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N].人民日报,2014-12-03(01).

[18]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01).

[1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0]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1]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4-11(03).

[22]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N].人民日报,2015-09-16(01).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2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1).

[26]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8]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1).

[29]加强领导总结经验运用规律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N].人民日报,2017-08-30(01).

[30]讨论拟提请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的文件[N].人民日报,2019-10-25(01).

[31]改革既要往增添發展新动力方向前进 也要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6-04-19(01).

[32]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16-12-22(01).

[3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34]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5-10-31(01).

[35]抓好各项改革协同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N].人民日报,2017-06-27(01).

[36]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01).

[37]习近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10-26(01).

责任编辑:秦小珊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
尊重规律与回归本源
改革需要大智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哪几大关系
构建容错机制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