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多重逻辑
2020-05-13余果龙献忠
余果 龙献忠
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逻辑进路,包括:从推进思想理论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培育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加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主体逻辑;从挖掘中国优秀理想信念资源、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廓清干扰因素、抓好党性教育等方面加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客体逻辑;从创设公正廉明的工作环境、营造勤俭自律的家教家风、打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等方面加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环境逻辑;从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完善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搭建党内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制度逻辑。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3-0038-09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就成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主体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理想信念缺乏或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1]从主体逻辑层面加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内源性诉求。
(一)推进思想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2]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培育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价值性,克服思想观念上的顽瘴痼疾,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厚植思想理论根基,使共产党人树立起牢固的理想信念。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是厚植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思想之基的必由之路。共产党人要沉下心来学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历史渊源,悟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弄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履职尽责中体悟马克主义理论深厚的实践指导力,明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真谛,加强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使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二,加强党史国史的学习。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的真谛,不能脱离对党的历史的系统全面的理解。“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以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观照社会现实,理解时代发展的新形势,解读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方针和国际国内发展现实。以史为鉴,既能为当今社会发展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提供启示,又能提高共产党人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帮助共产党人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明确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而明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干扰,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三,培养科学的思维力。科学的思维力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基础条件,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力,才能保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脱离了科学的思维力,则在利益诱惑面前难以坚守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在风险挑战面前难以坚持勇往直前和担当实干,在文明争锋中难以明辨是非和坚守初心。科学的思维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學理论来浇灌,才能开出文明之花、爱国之花、信仰之花。科学思维力的养成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家国情怀教育、自律能力教育和良好品行教育等来实现,进而确保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加强道德修养形塑,提升精神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3]道德修养的缺失是个人行为失范、信仰滑坡、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导致道德修养缺失的因素众多,以家教家风、文化素养、个人修养等最为关键。为加强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提高其精神境界,既要加强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也要营造良好的道德修养氛围。明确应该坚持和肯定真善美,批判和否定假恶丑。
第一,加强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以孝老尊贤、和睦邻里、爱国奉献、助人为乐、兢兢业业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培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同时,对传统文化资源也要辩证看待、科学分析,不能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要随着时代形势发展而转变,吸收其有利于道德养成的精髓,不断提高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共识的集中体现。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锻炼、环境塑造、文化建设、健全制度等多种方式,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人们所认知和认同,进而内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贯通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确保道德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第三,营造良好的道德修养氛围。良好氛围的营造,是共产党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保障。要营造良好的道德修养氛围,需要以先进典型为引导。先进典型是崇高道德修养的形象代表,是新时代道德追求的鲜活标识,是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人格化身。在学校、社会、家庭积极传颂和弘扬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倡导爱国奉献、舍己为人、勇于担当的正能量,感悟先进典型的精神气节和人格品质,可推动营造良好的道德修养氛围,消解自私自利、贪污腐败、消极懈怠等不良思想的根基,不断纯洁党风政风社风,增强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带头培育核心价值观,养成行为自觉
理想信念从政治层面上而言是主流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内核”[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想信念提供了价值方向、基本遵循、教育方略,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的城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价值理路,它的内容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从理想信念教育的视角和个人认知成长发展的规律而言,三个层面的教育并不是齐头并进、不分先后的,而是需要分阶段、分重点的,先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符合我国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同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理想信念教育要顺应这个发展规律,依据国内国际发展形势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特征,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逻辑理路和方法借鉴。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客体逻辑
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除了要从主体逻辑层面着眼,更要注重从客体层面提升认同度、价值性、甄别力。
(一)深入挖掘中国优秀理想信念资源,强化认同度
优秀理想信念资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信念的理论精髓、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要全方位、深层次挖掘中国优秀理想信念资源,提升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认知和认同。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家国一体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判断。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天下为公”“社会大同”的理想社会追求,强调社会利益为上,个人利益次之,体现了个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深厚情感和烙印在血脉中的天然责任感,为了实现“社会大同”的理想价值追求,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摒弃狭隘自私的个人利益,无私无畏去奋斗。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其核心内涵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深入挖掘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理想信念资源,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丰富的革命文献资料、革命文化展馆和遗址、革命影视素材、革命先辈的个人传记和遗物等珍贵资源,为共产党人领悟革命文化资源中令人感佩、感动、感怀的内在价值,更好地认知、认同、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精髓提供了有力指引。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文化资源总和,包括新时代涌现的一批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方针政策文献资料、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讲话书信著作和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创作等,它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资源。
(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彰显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加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价值所在。
第一,历史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推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腐朽性和堕落性的内在机理,阐发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第二,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指导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党成长进步的历程也是中国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重要历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也涵养了一系列的具有战略性的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系列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益加强,文化领域健康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第三,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恒久生命力在于其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经验主义的教条,而是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为促进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全人类解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廓清理想信念建设中的干扰因素,提高甄别力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1.2%。[5]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主要是以西方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运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其传播方式更加隐蔽,传播效应更加显著。他们打着经贸交流、文化互鉴等幌子,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极力攻击,甚至故意误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相关经典词句、丑化革命先烈、歪曲我党历史、损坏党的威信和形象,这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为提高共产党人的甄别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建设是不可阻挡的时代选择,也是廓清理想信念干扰因素的必由之路。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干扰因素不仅要分析其对错,“堵”住干扰因素的生发和传播,更要通过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推出相关的理想信念教育网站、APP、贴吧等网络平台,“疏”通思想困惑。
第二,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历史悠久,具有持续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征。除了运用网络技术、法律法规、意见领袖的引领以外,更需要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思想理念、价值追求,通过探究、辨析、澄清,由表及里地分辨出干扰因素的成因、本质、表现形式、目的、后果等,切实提高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强化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科学性、先进性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内在涵养,进而树牢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环境逻辑
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也必然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带来的外发性考验。从环境层面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更好地应对外发性考验。
(一)营造公正廉明的工作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6]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政治生态与从政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为营造公正廉明的工作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政治生态与从政环境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政治生态决定着从政环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政治生态指的是政治行为主体的整体从政环境或者氛围。这种从政环境或者氛围会对政治行为主体的思维方式、行为取向、决策判断产生重大影响,来自这种环境或者氛围的影响会让政治行为主体倾向于以非理性战胜理性、被动战胜主动、盲从代替思考,政治生态的好坏是从政环境优良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营造公正廉明的工作环境,最根本的就是建立公正廉明的政治生态。公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是指政治主体营造依法依规履职和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政治环境。
第一,树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强化对广大共产党人的教育引导,培养为民服务、为民谋利、为民解忧、勇担重任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之风,摒弃书斋化的非理性思辨逻辑,传承我党朴实简约的工作作风,把为民办实事落细落小落到位,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第二,增强遵循公正法规制度的意识。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决惩处各种腐败行为,在全党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规办事的思想价值理念。同时,制定实施公正廉明的行为准则和条例,阐明政治主体的权力边界,让政治主体明晰“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切实扎紧制度的“笼子”。
第三,锻造公正廉明的政治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7]政治生态的境况与是否坚持从严治党息息相关,党坚持贯彻执行从严治党的政策,公正廉明的政治主体处处可见,政治生态就必然良好。公正廉明政治主体的形成也不是自发的,需要明确自身作为政治主体的职责权限的同时,尽量在执政和处事上能够公正廉明,做到树公心、立公德、扬正气,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监督,抵制腐败奢靡、消极堕落、享乐为上的不良思潮。
(二)涵养勤俭自律的家教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8]家教家风的建设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是传承中华优秀家教文化的重要途径。为营造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良好氛围,涵养形成勤俭自律的家教家风就显得尤为迫切。
第一,传承中华传统家训文化。营造勤俭自律的家教家风,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传统家训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勤俭自律家教家风的营造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基础。传统家训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一是爱老孝老;二是积德行善;三是诚实守信;四是谦恭有礼;五是和顺美满;六是廉洁清白。”[9]传统家训文化体系丰富、内涵深刻,在思想道德、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涵养勤俭自律的家教家风一定要汲取中华传统家训文化的精髓。
第二,总结和弘扬革命先辈的优良家风。革命先辈是优秀的共产主义者,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品德崇高、革命意志坚定。革命先辈的优良家风,为新时代廉洁自律家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总结和弘扬革命先辈的优良家风显得极为必要。
第三,加强新时代主旋律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着眼点,在家庭内积极主动宣扬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家规家训,家庭成员之间自觉遵循践行,做到讲修信睦、明辨是非,确保政治上的纯洁性、思想上的先进性、行动上的科学性,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
(三)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
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知、情、意、行等多个方面,共产党人的思想状况不仅受到内在的思维方法影响,更会被社会生态所感染,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生态息息相关,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包含着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就是要使共产党人廓清谬误、坚持主流意识,自觉担当、破解社会难题,自律自省、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维护风清气正社会生态的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让共产党人养成科学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思维方法,正确看待各种社会思潮,积极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曲折和困难,切实担当作为、破解难题,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优化党员队伍的质量和结构。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是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的核心要素。要在坚持质量和标准的前提下,考察吸收社会各界的领军人物和先进人物成为党员,增强党员队伍的多样性和广阔性,使党员干部在各行各业都能以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
第三,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的监督效能。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者,广大人民群众中掌握着各种资料信息和智慧资源,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求教,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为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主动贡献力量。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制度逻辑
制度体系是国家为教育和约束行为主体的外在刚性价值理念。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0]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制度遵循。
(一)优化完善党内制度体系
整体上而言,制度体系不是单一的一个规则或者准则,而是由价值体系决定的组织架构,并依据文化理念、思维惯性、价值目标呈现出制度规范内在逻辑理路。外在形态上而言,制度体系是立体交叉、相互协调、同向同行构成一个刚性的合力体系。制度体系相对于社会治理中的道德体系而言,是为完成既定的价值目标而对道德体系的补充完善,决定着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的有效度、可信度、权威度,这对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有着独特价值。
第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制度体系是依据党的政治属性和治理特征而设计的制度层级和价值目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合理完善制度架构,对党的具体制度作进一步优化,更好体现党的阶级属性和初心使命,发挥好基础作用和衔接作用。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来推进改革,切实增强党的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建设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二,推进党内各项制度协同统一。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的价值在于建设良好党内政治生态、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党内制度体系的完善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息息相关,要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着眼,以整个制度体系运行的内在规律、现实状况、发展态势为遵循,统筹协调各项党内制度体系的建设。制度制定的总体规划要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各项制度之间不能相互冲突、相互抵消,必须层次分明、同向同行、协同并进。
(二)完善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不仅需要完善党内制度的刚性逻辑,更要注重完善教育培训的软性逻辑,要启蒙、生发受教育者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潜在意识,切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规律,实现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注重教育互动。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有机过程,不能仅仅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而要充分调动共产党人自觉自愿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格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从单极化走向二元化,只有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发展变化,才能提升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第二,用好教育平台。信息技术的浪潮经久不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盛况,这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掌握话语权和主导权,事关社会安定和谐、事关党的政权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更适应党员成长需求、更能够解答党员困惑、增长党员知识才干的主流意识形态信息,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品格特别是爱国奉献的优良品行。
第三,抓实党校教育。各级党校是加强共产黨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深入总结提炼教育经验,精心打造党校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发挥好党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四,强化传媒素养。新媒体技术现实形态日益多元化,为满足新形势下对共产党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目标,教育者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把握新时代对教育者传媒素养的要求,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运用传媒的能力,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三)强化党内激励约束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这表明党破除整肃不担当、不作为风气,培育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党风政风的坚定决心。激励约束机制是保障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本色、发扬担当作为优良作风的重要保障。若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共产党人极易受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挑战和难题、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硬骨头”、脱贫攻坚中的艰难险阻、党内正风肃纪高压态势的影响,进而出现思想上不敢作为、行动上不愿担当的问题。唯有强化党内激励约束机制,树立鲜明的导向,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竞相作为,约束部分党员干部庸政懒政和消极懈怠心理,才能保证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不动摇。
第一,明晰激励与约束的功能边界。激励与约束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一体两翼。要强化党内激励约束机制,需要明晰激励与约束的功能边界及其内在的协同互动。从教育学的强化理论可探知,正强化相对于负强化而言更加符合人的认知和接受习惯,换言之,激励更能引导共产党人按照社会需求的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但也要明确,激励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的,在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中,二者绝不可偏废。
第二,拿出实实在在的奖励措施。加强理想信念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广大党员在心理认知上接受认可,而是要让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要以必要的职务晋升和物质福利等现实条件作为激励手段,解决好广大党员关心、关怀、关注的现实利益问题和发展问题,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使广大党员真正践行入党誓词,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59.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8.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3-134.
[4] 刘社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J]. 哲学研究, 2015(1):29-33.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03-09]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6]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 人民日报,2015-03-10(01).
[7]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10-09(02).
[8] 习近平.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2-18(02).
[9] 罗霞. 家风建设推进党风建设的伦理价值[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1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11-06(01).
责任编辑:谭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