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理路及时代价值研究
2020-05-13骆育芳闫欢欢高矗辉
骆育芳 闫欢欢 高矗辉
关键词: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逻辑理路;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17 — 03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包含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总抓手,“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乡村振兴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当前,我国乡村的发展相对城市还比较滞后,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我国乡村发展实际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心系“三农”,站在解决国计民生的角度解决“三农”工作问题的总基调。“三农”作为国之根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在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地区协调发展中,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三农”,“三农”问题是各项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要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历代领导人对解决乡村问题的有效经验,将理论与我国乡村地区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乡村发展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举措。“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美则中国美,农民富则中国富”〔1〕,“三农”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是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当前我国整体发展的长远布局,在解决乡村问题的同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互补短板,为促进我国城乡村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助力。
(二)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新时代新问题、新情况为“三农”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三农”问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乡村的全面振兴而言,要通过实现农业振兴、农村现代化、农民富足,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就乡村发展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农业生产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领农业朝着现代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作为促进农业朝着现代化水平发展的基础,调整生产关系,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产品分配问题,使生产关系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要素。
第二, 就乡村文明建设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不仅在于建设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且要把乡村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摆在突出的位置,即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物质需求,还要建设“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三,就乡村现代化建设而言,在经济建设上,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朝着现代化方向,实现“产业兴旺”,各类农村产业蓬勃发展;在政治建设上,引导农民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推进乡村现代化治理;在文化建设上,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引导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在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文化产值,助力乡村的全面振兴;在社会建设上,推进乡村文明治理,将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实现乡村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法制化体系,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环境绿色低碳〔2〕。
二、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我国农村发展步入新阶段,“三农”发展面临新课题的新时代提出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振兴乡村的科学理论。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哲学基础
第一,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唯物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质文明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构建,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又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反向的推动作用,农业发展程度、农村整体面貌和农民富裕程度,是对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只有不断的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也充分体现了在新时代农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共管。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充分解答。
第二,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辩证法基础。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乡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要把乡村的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充分发挥乡村的发展潜力,协调好每一个部分,将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优化。坚持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要牢牢抓住乡村问题这个主要矛盾,乡村问题是中国发展的核心問题也是关键问题,抓好这一核心问题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抓住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论基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取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对乡村发展的认识,要想将这种认识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思想,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最终作用于实践,切实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理论。
第四,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群众史观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改善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理论体系中始终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为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时刻心系人民、牵挂人民。乡村振兴战略是为彻底改变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现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福利待遇和便捷的公共服务,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理论的源泉和归宿。
(二)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渊源
第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出了农业生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补给其他一切行业的基础,指出了农业的基础性的地位;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方式应该是走合作化的道路,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提出了城乡发展差距大是造成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应该要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差距,解放束缚农业发展的桎梏。
第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乡村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東认为农业是基础性的产业,而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小农经济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在建国初期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集体农业。在农村问题上,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从农村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阵地。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革命问题就是如何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当家做主,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邓小平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农村问题,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出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肯定了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在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上着手,从根本上提升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文化水平〔3〕。江泽民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理论的发展,提出把乡村治理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提出要继续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的地位,支持乡村产业的发展,将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思想,提出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论断,中国农村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等措施。
三、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目标在于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始终把“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指导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1.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大力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缓解城乡发展矛盾。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拓展乡村发展渠道,吸引城市资金、技术投入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2.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具有高远立意和宽广视野的重要决断,是系统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可行性操作方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国全面小康能否实现。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因而,只有乡村实现了全面振兴才能够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的,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三农”问题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是符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新战略、新论断。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邓金钱.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思想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9,(10):36—45.
〔3〕许光、类杰.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与价值内涵〔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05):33-3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