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惠聚”驻村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2020-05-13吴晓芸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疆范围内开展的驻村工作实践,论述了驻村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探索:如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以总目标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 “访惠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

2014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以“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简称“访惠聚”)为主旨的驻村工作,从自治区到乡镇党委政府机关抽调干部深入基层群众扎根全疆农村,走在群众的田间地头、走进群众的庭院炕头、宣传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惠民政策、与群众倾心沟通交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现与各族群众的“零距离”接触。这是新疆基层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既是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一、“访惠聚”驻村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确定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会议强调: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因此,“访惠聚”驻村工作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基本要求,加强与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凝聚起民族团结奋进的钢铁长城。

1、交往是基础

民族与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确立要靠频繁的接触,经常性地交往,才能打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隔阂。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群众聚居的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力等多重因素导致贫困落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不仅为基层带去了大量的人才资源、项目资金,也通过建强基层组织提升了乡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驻村工作队不再成立临时党支部,而是将所有党员关系转入村党支部,以便更好地开展支部和群众工作。例如泽普县和沙雅县昆仑银行等各级多个驻村工作队帮助村党支部完善工作流程,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组织建设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工作公开透明;和硕县驻村工作队给农民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赢得村民的支持和拥护;柯坪县驻村工作队帮助村民成立打馕合作社,走企业化发展道路,使一个深度贫困村改变了面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困难家庭增收脱贫;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农业巡回服务队,在南疆四地州开展农作物良种繁育、高效栽培等技术培训,为群众提供科技推广和科普服务;努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赢得群众信任。

2、交流是关键

民族之间只有思想与思想的互相碰撞,心灵与心灵的相互交流,才能加深民族团结的根基。交流需要我们能够听得懂群众的语言,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交谈,才能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党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各级“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配备了一支关爱农村、专业过硬、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队伍,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的双语干部,倡导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各类语言文化培训班。例如拜城县和富蕴县等各级多个驻村工作队都积极有效地组织群众开办分期、分批培训双语夜校,利用群众的晚上空闲时间,帮助他们训练口语表达,提高群众的语言能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各级驻村工作队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逐户走访,摸清群众生活实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每户群众的家庭结构、生活情况、经济来源等问题深入调研,增进民族之间感情,树立“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思想理念;“新疆访惠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为驻村干部、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提供了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努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群众心间。

3、交融是目标

各民族相互交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一起”,各民族在思想、文化、生活、情感等方面相互嵌入,才能实现相互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如果“访惠聚”驻村工作不能给群众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那么赢得民心将会是一句空话;如果“访惠聚”驻村工作仅仅是一项工作,轰轰烈烈地去,默默无闻地回,没有给基层群众留下良好地深刻印象,没有改变基层的落后面貌,没有让基层干部掌握应有的工作方法和技能,那么这项工作将是无意义的。例如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访惠聚”驻村工作就采取队员与基层干部“一帮一”“一带一”帮带村干部等嵌入式互帮互助管理模式,传经验、教方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用好基层村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工作能力,掌握工作技巧,这样就不会造成驻村工作队如果离开基层又恢复原貌的情况;新疆教育厅驻村工作组帮助村民规划民汉和居嵌入式居住小区,民汉合校,逐步推进合班合课,促进民汉居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努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为“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赢得了民心,打牢了群众基础。

二、“访惠聚”驻村工作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支撑。2014年9月,在中央召开的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党中央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也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通过文化建设,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改造落后思想,抵御错误思潮,消除不和谐因素,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价值认同,凝聚各族群众的精神力量,激发各族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增强群众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1、以文化的认同规制人们的行为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最终内化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访惠聚”驻村工作将先进文化带入基层,积极改善群众的生活居住习惯,从日常的小事小情入手,引导基层群众“拆土炕、坐凳子、用桌子”,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例如新疆农业科学院驻村工作队为基层群众赠送桌椅,“让群众有床睡、有沙发椅子坐、有桌子板凳吃饭学习”,推广使用家具,改变村民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引导群众在精神上和情趣上向世俗化迈进;哈密市各驻村工作队组织返乡大学生进行学习培训、参加升国旗仪式、发声亮剑、集体宣誓等活动,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远离宗教极端思想,用先进文化引领群众思想;新疆社会科学院驻村工作队用“包谷囊”式的语言对村民进行政策、法律、法规的宣讲,强化基层群众的法治观念,积极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构建和谐平安、乡风文明的社会环境和法治氛围,使基层群众用文化的认同感规制自己的行为。

2、对文化的认同可以凝聚人心

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一种恒定的力量,对文化的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对于现阶段的新疆地区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传承文化、赓续传统,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19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历史证明,新疆地区凡是多语并用、交流频繁的时期,也是各民族文化勃兴、社会进步的时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经验。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下拨的专项经费为每一个驻村工作点建立广播站,通过双语播放广播和一些爱国教育歌曲,利用开办的双语课堂,对基层群众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宣传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让更多群众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比如汉语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促进群众汉语水平的提高。今年4月起,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携手组建了12个文化艺术巡回服务队,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深入南疆四地州开展巡回文化服务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群众奉献文化大餐。

三、“访惠聚”驻村工作以总目标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要想实现这个总目标,就要坚持将就业、教育、精准脱贫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程放在首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1、坚持就业为首,增强职业技能

就业问题是实现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稳定的工作带来稳定的收入,稳定的收入带来稳定的人心。多一个人就业,让农村群众有事可做,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必然能增加社会稳定的力量。“访惠聚”驻村工作坚持以群众就业为首,以增强群众职业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系列利于农村就业的方针政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主就业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以农村内部就业为主体,以城镇化带动就业为辅助,以内地务工就业为补充”的就业机制,以对口援疆工作为契机,与兄弟省市合作共赢,为群众创造就业创业条件,推进就业方向多元化。

2、坚持教育为本,正本清源凝聚共识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千秋大业,教育为本,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根本在人,关键在教育”。“访惠聚”驻村工作从拉投资、建校社、亲自站上讲台为学生上课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让教育之花开满农村大地,让学生们享受到知识的盛宴。在保护和尊重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双语教育,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遏制宗教極端思想的渗透和蔓延,让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引领和浸润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坚持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将确保60.61万贫困人口脱贫。带领广大群众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访惠聚”驻村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精神,持续扎实推进在扶贫领域的作风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制定有效计划实现精准脱贫,不仅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两不愁”。更重要的是带领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注重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思想贫困,加强宣传引导,讲好中国脱贫故事,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断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达到“三保障”。

“访惠聚”驻村工作夯实群众基础,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打牢社会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有益实践探索,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治疆方略为引领,在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创造,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靠、更能凝聚人心。

【参考文献】

[1] 孙秀玲,马丽.“访惠聚”驻村工作是党中央治疆方略在新疆的伟大实践[J].新疆社会科学院,2018.01.

[2] 杨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解析“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价值内涵[J].实事求是,2016.5.

[3] 杨滋慧.凝聚民心 赢得人心——木垒县“访惠聚”驻村工作综述[J].昌报(汉),2017.12.16.

【作者简介】

吴晓芸(1992—)女,法学硕士,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传播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