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70年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2020-05-13苗丽娟吕瑶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苗丽娟 吕瑶

【摘 要】 本文简介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基础,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历程,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成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的创新;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要保障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不仅要有锐意创新的理论支撑,还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勇气。

1、理论基础

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也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它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解读。首先,人类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活”的有机体,社会发展就是组成社会的有机体之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在整体上进行把握,而不是从个别现象入手去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在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许多经典作家对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组成要素、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的功能进行研究,认为自然环境和人口是组成社会的前提条件,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是基础部分,上层建筑则是有机要素。

2、实践基础

马克思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而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其创新源于中国发展的实践。新中国刚成立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我国巩固新生政权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国情,深刻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实践领域。在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国提前完成三大改造并顺利进入社会主义。这标志着我们初步完成上层建筑的革新,但后来在巩固经济基础的过程中偏离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主义伟大征程的发展实践中,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社会发展理论“革命论”向“发展论”的过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基于这个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历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既有曲折性,也有前进性。创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曲折,也有前进。总体而言,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过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1、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曲折实践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鼓舞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我国提前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符合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预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毛泽东曾总结道:“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3]《论十大关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设想,我国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后来,这条道路在过渡时期结束后没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当时,关于社会发展理论,我党的理解不够全面,建设经验不够充足,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走了弯路。虽然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坎坷与曲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党取得了诸多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宝贵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成果

70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体系。

1、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的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但是处于一战期间相对贫困落后的俄国率先实现了社会主义,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对矛盾,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大多数共产党人开始意识到,贫困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使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由于没有奠定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所以这些国家并未实现完全的社会主义,停留在社会主义起始阶段。自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坚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借鉴列宁的社会分阶段思想,提出社会发展阶段的新思想,表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取得长足进步。首先,社会主义有“建立”和“建成”之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制度问题上,指出“我国刚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完全建成社会主义。”[6]只有经过“建立”与“建成”阶段,社会主义从才能完全实现,而且“建成”期要长于“建立”期。这一论断表明当时的社会主义,正在经历“建立”向“建成”转变。其次,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阶段。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就曾提出共产主义也是分阶段的。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1959年末,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阶段,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7]邓小平在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正式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创新更加明确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

众所周知,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也对二战后获得解放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新中国始终是苏联最忠实的支持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按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来发展社会主义,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以后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遭受了在挫折。此时此刻,中国共产党逐步意识到苏联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并不是无缝对接的,苏联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上遭遇了“水土不服。”與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清醒地认识到,苏联模式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万能公式”。正如中国共产党所总结的那样:“各国国情不同,发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模式是不存在的。”[8]中国要真正发展,就必须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奉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还紧密联系国情、结合中国实际,在长期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发展实践中,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致力发展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四十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红利”。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不仅成功创新了社会发展理论,而且创新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创造的社会主义道路,高度凝练出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最为生动和较高层次的创新。[9]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2][8][9] 毛厚军.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18.

[4]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

[5]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7.

[7]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55.

【作者简介】

苗丽娟(1993—)女,汉族,山西朔州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

吕 瑶(1996—)女,汉族 ,河北宁晋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