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滋养语文课堂的“美丽点”
2020-05-13顾颍
顾颍
【摘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高质量的、有效的教学?教师如何构筑语文课堂,才能培养出会学习的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注入”若无法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接,无疑是揠苗助长,破坏了学生的“有序生长”。课堂的“美丽点”,其本质就是以开放的态势给予学生以整体生命发展的引领。唯有追求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才能提升教学成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的美丽发展。
【关键词】有效教学 智慧课堂 自主探索
如今,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在不断地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于漪老师曾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一文中指出:“衡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感情的感染。”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模式、学习信心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智慧的启迪、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滋养课堂的“美丽点”。
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认知需求”点
师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集知、情、意于一体。有效教学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强烈呼唤学生的“认识需求”生长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视野得到拓展,学习体验得到丰富,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听、说、读、写等语文行为,联结着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的发展,各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浸润、互为营养的整体结构。
1.有效教学中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
有效教学需要激活主体的凸显,而激活主体的核心要义在于:积极调动学生巨大的潜能,使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通过不断激活其潜能,来激发学习素养。因此,有效教学也只有首先根深蒂固于学生潜意识的主体层面,激发潜能,吸收、燃放潜能,才能明确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养的目标。
当学生面对一项语文任务时,学生对这项任务能否拥有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情感;在进行活动任务时,是否能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习惯;在碰到思维挫折时,能否用坚强的意志坚持完成任务等,只有当这些因素都调动起来、发挥作用时,才能形成自然而然的听说读写的行为。
2.有效教学中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持续作用的过程
有效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充满主动性和能动性。正如教师在有效教学语文课堂研讨中所总结出的教学效果:只有和学生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相联结,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带着一种饱满昂扬的情绪进入课堂,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感,能够感受到学习及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新鲜感、成就感、满足感和喜悦感。
在有效教学的课堂上,常常呈现出教育者轻松幽默的话语、笑声掌声等状态,但最重要的是真实情感,这需要教师能够将课堂中的各种能动的信息充分调动起来,发展、酝酿成自己满满的激情,感动学生,让学生感悟,组织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情感网络。带着这样的知识情感,学生再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那么学生身上真善美的种子就会萌芽、开花、结果,这才是营造有效教学课堂的最有意义的体现。
二、智慧课堂,唤醒儿童语文学习的“生命童心”点
在一节《桂花雨》公开课观摩活动中,有以下一段对话(指名同学读完第七段以后)。
师:同学们,读完了这一段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脱口而出)我捧桂花给母亲,我是一个孝敬母亲的人。
师:你说得很好,还有谁想补充发言吗?
生:(有点迟疑,迫于压力回答)母亲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香。
师:有点道理,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
师:别着急,好好想想。
生:我觉得母亲想家乡的桂花,也想念以前的生活。
显然,教师为了快速达成自己的目的,妄图从对话中点拨,事实上,学生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意韵”缺乏丰富的感悟。对话中,他们也只能流于形式,勉强想办法应付,这样缺乏“生命童心”的课堂,难免有些遗憾。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更是学生展现阅读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阅读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感悟的多元性,必然会导致学生之间认知经验、情感、智慧、灵性的碰撞。上面那位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充分阅读,由课文中收桂花时母亲同乡邻友人之间分享桂花之乐、摇桂花的快乐场面看到作者对童年动感画面的追忆;由挑桂花、泡茶、做糕饼体会到桂花根植母亲生活的那股亲切……这样,对待“思乡”这个生命类话题,激活学生的“生命童心”,师生的对话就不会是干巴巴的“孝敬”“香”……也不会是词不达意、难以描述。
三、自主探索,培养儿童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意识”点
成尚荣先生说,课堂是三个“儿童”的美丽约会,是教室中的儿童、文本里的儿童和“长大的儿童”走在一起的诗意欢聚。这个“长大的儿童”最了解学生的心灵需要什么。培养语文学习“思维意识”,要求一个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及需求,还应从儿童生命发展的维度去思考他们少了什么,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把这些差异转化成课堂上的宝贵资源。
“儿童的思维从动手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看菊花》这一课前,预学单上设置了这两题:(1)关于菊花,你有什么了解?可以想一想,或者问問爸爸妈妈,也可以上网查一查。(2)课文写出了菊花的颜色很美丽,你能拿起彩笔把它们的美画下来吗?上这一课时,寥寥数语,学生们很快就兴趣盎然地和同桌讨论起来。课前,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查阅了资料,知道了菊花开放的时间、习性。画一画预学作业的设置,更是让菊花开放的美丽由空白到有形,学生们彼此展示着菊花的美丽,面面俱到地说着他们的发现,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知识也从“被给予”到“自主探究收获知识”。通过预学,他们做好了学习的准备,“思维意识”也从无到有,师生合作,有序进入有备而来的课堂。
总而言之,打造有效教学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积极的学习体验中生成更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寻找学生的认知需求,唤醒学生的生命童心,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有效教学下的教学方式,滋养着语文课堂“美丽点”,引领学生的学习从“被学”走向“自学”,从被动学习走向自动建构。有效教学下的语文课堂将更多地为学生带来智慧、带来激情、带来梦想……让学生的智慧发展得以实现。